有人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几率最大。”那是胡扯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趁曹丕继位,人心浮动的时机,确实可能取得很大的战果,但是最好的战果也就是得陇而已,确实可以改变增加蜀国的人口和粮食产量,蜀国在三国中最弱势的局面,但是不足以改变魏强蜀弱的整体局面。因为诸葛亮在军事上远远没有取得决定性领先,反而如果有一次失误,则是致命的。
结果怕什么来什么,因为马谡刚愎自用,而失去了军事重地街亭,造成诸葛亮的北伐大军进退维谷,险些全军覆没。作为街亭丢失的第一责任人马谡,不禁需要灵魂的拷问,读书有用吗?
诸葛亮是很喜欢马谡的,因为马谡是熟读兵书的,喜好谈论军事,经常会和诸葛亮深谈到半夜。这说明马谡的军事理论是过硬的,和赵括是有一拼的。但是刘备不喜欢马谡,说马谡不堪大用。为什么呢?因为在刘备眼里,马谡有些纸上谈兵,理论远高于自身能力,这种人不是没才能,而是会耽误大事。
刘备能从一个贩履之夫打拼到昭烈皇帝,慧眼识人的能力是必然的。而诸葛亮也不是外行,作为参军的马谡,在平定孟获的的战役中,给诸葛亮提出了“恩威并施”的真知灼见,让诸葛亮不仅平定了南蛮,还得到了南蛮的有力支持,构建了蜀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无当飞军!这支军队让诸葛亮在多山地的川蜀作战从无败绩,即便是北伐打到魏国属地,只要有山地、丛林、河流这些天壤障碍,无当飞军就会显示出来无影去无踪的恐怖机动力。这一切都是马谡的军事理论的功劳,从这一点讲,读书是有用的。
我们再来看街亭之战,魏延要率领部分精锐出陇西做疑兵,牵制魏军主力。赵云需要作为机动性部队,应对军事空缺,同时消灭魏军小股有生军事力量。但诸葛亮并不是没有选择,还有王平和马谡可以作为守街亭的主将选择。王平作战经验丰富,但是大字不识一个;马谡熟读兵书,通晓军事,但是独立作战经验稍有欠缺。选择谁呢?诸葛亮根据自己对读书人的偏爱选择了马谡,率领2万军队去镇守街亭。
我们在看看街亭的地形,呈现扇面状,但是街亭有城池,可以抵消魏军的骑兵优势,街亭有山,那就出现了分歧,到底在山上扎营还是在山下?如果在山下,就是依托城池防御,魏军飞奔而来,肯定会利用人数优势猛攻街亭,山下作战,就是拼消耗,蜀军肯定是打不过魏军的,但是也不用打过,诸葛亮在陇西,五郡已得其三,另外两郡也很快就能打下来,到时候大部队回街亭,魏军只能徒劳无功。但是这样街亭守军能完成任务,必然也会有所损失。马谡是谁?如果打这种白痴仗怎么能体现出他的厉害?他想在山上扎营,山上扎营又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是利于防守,山在城之前,魏军先去进攻山上的蜀军,先消耗一批,如果不管山上的蜀军,直接打街亭,又会腹背受敌。同时马谡还安排了几支伏兵,如果魏军全力来攻,双方僵持不下时伏兵一出,魏军顾此失彼,还可能直接被重创打败。对于街亭山上的水源,马谡也派了人防守,可以说万无一失。从军事布置上看,马谡的指挥完全是诸葛亮的山寨版。
对于马谡的布局,王平是不赞成的。马谡上山,如果被包围将无路可退,这就是兵家大忌。如果非要上山,也该小股部队在山上,主力部队在城中。马谡认为,魏军即便是包围山上蜀军,短时间也拿不下来,反而更被动。主力在山上,一旦魏军攻城,蜀军对魏军后路的打击则是毁灭性的。所以马谡只给了王平2000人在山下守城,自己带着近2万人在山上驻扎。应该说,马谡的布局是花了心思的,除了有点纸上谈兵,没什么其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