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4-12-4 10:02 编辑
朱柏庐,明末开明人士,《治家格言》中有言: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你看看,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前边没有贤达,是后人该庸俗还庸俗,做不到贤达。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你说算文言文吗?算。你说难懂吗?不难!可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津津乐道谁家闺女收了多少彩礼,谁家穷小子好命,前世修来泼天的富贵,媳妇带来多少嫁妆?
重利,那是无法掩饰的。
教育这东西,很像是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病在哪儿?在腠理?在血脉?在膏肓?教育入到什么程度?是口舌?是文章?还是人心?大不同!大不同啊!你看口是心非的读书人还少吗?仁义道德,熟着呢,张嘴就来,动笔便洋洋洒洒,没个好鞋底子那是刹不住车的;就怕做事,一做事就现原形。
有人接受教育,是为了识文断字儿,这种人,一辈子炫耀回字有四样写法;有人接受教育,是为了驴进马棚,这种人,一辈子注重脸的长短,混时间长了就会有错觉:其实它们脸也不短,就是脑壳大,不显;有的人接受教育,并无目标,驴进了马棚再入鹿圈,浑身奖章,有用没用并不在乎。
聊国学,你注意到没有?诸子百家,学什么?那最是见取舍的!
于社会,最实在的教育是以什么人为榜样。内心想着我要像他那样,齐活!人生目标定了。能走多远是另一回事。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辍业投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身边那些没有志向的都笑话他。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呵呵,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是不是异曲同工?
这个故事又说明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你那小环境是个无形的桎梏,你得能破得开才能做事,整天在小圈子里坐而论道就是瞎耽误工夫,枉费生命。没办法,血统论不是一点儿道理都没有呀,燕雀,多么成功的燕雀,它再怎么老于世故,也是燕雀,你若生而为人,恰好又有鸿鹄之志,远离身边的众燕雀吧,它们不是你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