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叫不醒装睡的人,更叫不醒故意找茬的。今天国内的读书学习教育,和很多人想的根本不一样。这个东西搞不明白,家长九成九也搞不定孩子的学习教育。
很多人认为,今天的教育构成模式是:学校教育加上家长的鸡娃教育的叠加效果。学校教育是固定的,那拼的就是鸡娃教育。所以呢,如果你给孩子报了早教,我就要给孩子报奥数。你的孩子学前掌握了500个单词,我孩子就要掌握1000个......。总之鸡娃教育决定孩子的成绩排名,以及将来的出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内卷,并且内卷的重心越来越低龄化。
只可惜,那只是大部分外行认为的教育,不是今天的现实教育。我从北京观察的教育并不是这样,那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说,激娃与鸡娃的区别。在开始,家长针对学校教育不足,给孩子增加知识类教育,素质类教育的行为是激娃教育,目的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这是正向的,没问题。但是你也激娃我也激娃他也激娃,激到最后,发现人是有上限的。比如说孩子上学前能掌握多少单词?大概也就是2000到3000个,你让一个学前儿童去掌握上万的单词,不太可能。但是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呢?第一孩子本身天赋允许。第二孩子的父母具备相关条件。第三父母能掌控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激娃教育就可以从学习上把孩子教育到一个其他孩子达不到的激娃高度,这时候激娃就变成了鸡娃。我儿子没有生活在海淀区,但也是教育发达城区,从他上小学、初中的同学来看,基本上全在进行激娃教育,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能做到鸡娃教育!所以呢,别上来就说什么鸡娃,大部分孩子根本不配,鸡娃是有衡量标准的,也有自身的圈子的,而激娃只是一个行为,不看结果和标准的。
其次说认知,很多没有陪伴孩子学习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是固定的,那拼的就是激娃教育。这一点对不对呢?也不对。首先说,学校教育就是参差不齐的,就我儿子的学校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有个教育大纲,这一点是统一的。但是各个学校能教成什么样子,还是千差万别的。对于普通校,老师注意的是:不超纲!学习不超纲,考试不超纲。重点校,老师做的是:在大纲范围内深化知识,在大纲范围之外设立高级别的实验班,火箭班......。实际上,这个大纲的学习难度就不那么简单,即便是不超纲,只要深化知识学习,就有大把的孩子学不好。而学校的老师,无论是重点校还是非重点校,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没想法又没能力!也有可能不完全是老师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外面上着学习班,他们的思路都是两套的,未必会接受老师的思路。老师的思路得不到实践,久而久之,也会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就我儿子上学来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上课不听讲的学生是大部分。但是很多人对于成绩影响并不大,不是这些孩子聪明,而是他们靠校外学习班扛着。因此,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学校学习和校外学习,效果并不是叠加关系,而是竞争关系,孩子只能以一个教育为主,好学生能做到以另一个为辅,大部分学生却只能接受一个。
我们按照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来算,新问题出现了:学校学习和校外学习,哪个效果好?这个问题很白痴!当然是学校学习!通过教学大纲研究考试内容,是每个学校老师安身立命的工作之一!校外培训老师再强,他们能参加教育部开战的有关中高考的研讨会吗?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新学年考试精神吗?校外培训老师的优势仅仅在于帮助孩子吸收知识,因为他们面对的学生数量少。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如果家长有能力跟着学校的教学走,让孩子把所有的校内知识学透,孩子的学习就可以超过小学、初中班上九成以上的学生,无论是在重点班还是非重点班都是一样。
第三说说不上课外班不如别人的焦虑。孩子会不会因为没有早教、没有上课外班而不如其他孩子?这个要客观分析。我说过,如果学校的学习和校外学习的效果是叠加关系,那就会上校外培训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强于不上的孩子。可是,要想做到这个,就需要孩子首先学透学校内的教学大纲的知识。可惜能做到这个的孩子很少,少到在大部分学校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学校教育和校外学习是竞争关系,那就需要校外教育维度高于学校教育,孩子又能适应,这时候在校外学习的孩子水平高于不在校外学习的孩子。而这种孩子就叫激娃!在现实中,能做到的孩子并不多。相对而言,就英语一个科目的可行性大一些。
这就是现实教育!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如果家长能协助孩子吃透小学初中的大纲知识,再稍微做一些扩展、延伸与完善,就可以超过九成以上各种激娃抢跑的孩子。早教、校外学习和学校学习,对大部分孩子是竞争关系,是竞争就会有内耗。如果彻底不管孩子,只让孩子跟着学校老师学习,可以竞争过参加课外班学习的孩子吗?我觉得基本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