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从梅丽尔到凯伦·布里克森
影片根据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不知是不是因为女主角会讲故事,150分钟看下来,整体感觉很文艺,她钟爱的书籍优雅的服饰,谦卑的胸怀,仿佛给野兽战争单调的劳作粗鲁的黑人及那片广袤的土地镀上一层微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倒叙。一位老人用旁白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很多优秀电影都采用这种表达,《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好象当事人就在你面前,令情节真实可信。
故事从一场仓促的婚姻开始。老人也就是女主角海伦,按她自己的说法,一无所长毫无梦想。成日花天酒地。要说这位生于丹麦贵族家庭的漂亮女人没有梦想其实不对,她有梦,希望当上男爵夫人。于是去往遥远的英属殖民地肯尼亚,和情人的哥哥结婚,达成梦想。 他们在肯尼亚农场种咖啡。这与婚前约定严重不符,但丈夫就是这样随心所欲的人。婚后不久把咖啡园交给毫无经验的她,自己逍遥快活去了。一战爆发,英德之间的战火烧到,丈夫参军,她冒死上前线给丈夫送马车,在军营被丈夫染上梅毒。回丹麦治愈,他们的婚姻己名存实亡。
忘不了那片美丽的土地,她又回到非洲。丹尼斯开始走进她的生活。其实在第一次前往肯尼亚结婚的火车上就遇见过他,那是一位冒险家,什么都干,狩猎,贩卖象牙,在荒山野岭给人当向导,自驾飞机寻乐。丈夫背叛,种植园生活枯燥寂寞,他象一道亮光,闪过她的天空。他送的小礼物她都读出意味深长。得知她故事讲得好,他送她一支金笔,叫她把故事写下来,那些美丽的故事成为他们日后交谈的风景。她给丈夫送马车时迷路遭遇狮子袭击,他替她解危后送她一只针南指。指南针变成她最重要的随身物品,它指引方向,也指引她要走的路。
丈夫有新欢提出离婚后,她与丹尼斯的感情开始明朗。丹尼斯甚至把行礼搬来她家。男人和女人对感情的要求不同,女人需要安全与依靠,男人却要感觉和自由。当她提出结婚,他拒绝了。这令海伦很受伤,让他搬离。随着农场被大火烧毁,她对这片土地失去支撑。当然丹尼斯回来了,要照顾她,却很快死于飞机失事。在非洲,她奋斗过深爱过,得到了失去了,心无所念,踏上归程。 这无疑是部爱情片,海伦与丹尼斯的爱情在全片占很大比重。而我更在海伦的经历里看到一位女性的成长。 初到非洲,她穿着洁白的纱裙穿梭在肮脏的黑人中间,为生病的孩子处理伤口。她与酋长辩论要求孩子们读书识字。这种的善良纯真,使她美得象天使。
丈夫参军时,他们吻别。她写道:“道别真是一件奇怪的感觉,中间搀杂着羡慕,男人出去接受考验,磨练勇气,而女人接受的考验,却是磨练耐性,独自一个人,学习如何面对寂寞。”美丽的天使,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应该是一大进步。 被丈夫感染梅毒后,伤心之极。回到丹麦,回到母亲身边。这一情节令人想起《乱世佳人》里的赦思嘉。南北战争爆发后,她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故乡塔拉。一个人经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伤痛,只有家才能疗伤,仿佛一种本能。不管故乡是一片狼藉还是霞光满天,只有它能抚平游子的心。
恢复是为了再度出发,流浪的心,依恋家却不能被锁住,她又回到非洲。
女人一生,大概要谈两场恋爱才臻于成熟。第一场缘于身体的成熟缘于荷尔蒙。很多时候,你爱着的其实是你自己,自己的幻觉自己的影子。所以初恋多以失败告终。另一场恋爱缘于精神的需求。海伦与丹尼斯的爱情,当属后者。丹尼斯象一只候鸟,大多时候在外,他们在一起,也不谈及日常琐杂,只谈各自的奇怪见闻,只在精神的世界里过着与世无争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种不染尘埃的感情是不适合婚姻的,海伦提出结婚当即被丹尼斯否定。
这时他们有一段精彩对白: 丹尼斯:结。。。。。。不结婚有这么重要吗? 海伦:我会有一个属于我的人。 丹尼斯:你不会。 海伦:结婚有什么不好? 丹尼斯:你看到过成功的案例吗? 海伦:有,看过很多。很多动物都相守在一起。比如。。。。。。 丹尼斯:我会守着我的伴侣,一天一天过下去。 和你在一起是我的选择。我不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来过生活,不要勉强我。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帮别人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 海伦:不是这样,你是强迫我付出代价。 丹尼斯:不,你有权选择,而且你不愿意为我牲牺。我不会因为一张纸,和你更亲近或更爱你。 海伦:为什么你的自由比我的重要? 丹尼斯:没有,我从来不干涉你的自由。 海伦:我随时可以离开,但是我需要你。 丹尼斯:你不需要,我死了你就会死吗?你不需要我,你只是搞混了,你分不清需要和占有。 海伦:我的天,你的理想世界,绝对不会有爱的存在。 丹尼斯:只有伟大的,不需要去证明的那种。
男人和女人对感情的归属就是这样,女人需要安全的依靠,男人需孤独的自由。虽然海伦在感情上不接受丹尼斯的话,却在行为上做出决定,让他搬离自己的住所。这是她精神迈向独立的一大步。需要与占有,独立与自由,他们有区别吗?或许有,或许仅仅是一种意念。海伦放了那匹野马。
农场被毁后,她跪求新任总督,把土地还给吉库犹人,她说“这块土地本来是他们的,被我们拿走了,害他们无处可去。”这里有善良存在,她是替自己的仆从吉库犹人求情,要求政府还给他们土地做房子。而作为一个身处统治阶层的人,上升到历史审视的高度,站到自己阶级的对立面为弱者争取权力,对殖民政策提出怀疑与否定,需要何等勇气与胆识。丹尼斯看到这一幕,这位生活的浪子终于回头,要照顾海伦。
被世人称颂的爱情,要么死于婚姻,要么亡于别离。赦斯嘉与白瑞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金凯与弗兰西斯卡,杰克与罗丝,哪一对不是?丹尼斯的死,保全了这段感情的完美。
生命里遇见的良人,是为帮助我们。我们只是彼此的过客,终究各有各的路要走。经过这些波折,海伦成熟了。临离开非洲,她把丹尼斯送的指南针,送给了黑人管家。就象拍卖家具前,黑人管家说的:以前出行,都是我先出发,点上一堆火,让你能够看见。这次,你先走,你一定要把火点得足够亮,我才能看到。成熟的海伦,己经有足够的能量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电影《走出非洲》,有两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凯伦和丹尼斯在野外听音乐,留声机里放着莫扎特的曲子,两个小动物闯进来,他们恶作剧地想同它们一起分享,小动物吓坏了。他们热爱非洲热爱大自然,与之融为一体,他们属于非洲,非洲也属于他们。丹尼斯最后如愿以偿,永远留在贡恩山下。凯伦事先也在贡恩山替自己选了一处墓地,只是丹尼斯先走,她无法完成心愿。另一是他们第一次驾飞机出行。凯伦坐前舱,丹尼斯的驾驶位在后排。从空中看这片土地,尤如上帝之眼,精彩绝伦。他们应该有很多话要说,但无法交谈。凯伦往后伸出手,丹尼斯伸手接住,万语千言尽在一握。最好的交流,是你想到的时候,他也想到。
读小说时,一直试图寻找那些浪漫唯美的出处。遗憾的是,书里什么也没有。凯伦丈夫的名字,书中只出现了一次,丹尼斯的篇幅,全书400页,不知有没有十页。书本,只是电影的一个背景,而电影,是选取书中一条枝叶,用力吹出的一只彩色气球。
这本书不象小说,更象散文。共总五卷,如果说其他卷有上下关联,第四卷《一位殖民者的笔记》三十篇,就是随笔,少则三五佰字,多则三五千字,从人到动物植物诗歌历史,包罗万象,作者文笔很好,知识面非常强大,即便写一串微小的饰品,也让人读出灵魂。
全书没有大的冲突,象是介绍非洲大陆。初到非洲,仿佛一位婴孩来到人世,以懵懂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切都是新奇。然而她终归是一位受了良好教育的女子。归于笔端,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山草云雨各种动物民风民俗种族,也许从一句诗歌开始,绕啊绕,就绕到想写的内容上去,仿佛一条直线距离原本很短的路,她绝不会让你简简单单走完,一定会设计一段奇异的迷宫,让你感受不一般的风景。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尤其是描写。
有趣的灵魂寥若星辰。作者绝不是电影里说的毫无梦想,她在巴黎罗马学过艺术,爱骑马狞猎看书,不远万里去往非洲,应该说是一位生命的体验者。善良热情天真野性,热衷于在殖民地推行教育与医术,成为处理地方纠纷的公正人,有精神领袖的气质。当然部分原因得益于她殖民统治者的身份。透过书本,读者看到的是一位气质优雅清丽动人的女子,行走在野蛮瑰丽的非洲,行为独立精神自由,就象三毛,这种女子,本身便是尤物。我总是两手空空 ,因为我触摸过所有。这便是她,凯伦·布里克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