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虽然智近于妖,但是论识人,却和刘备差距很大。刘备所看重的人,无论文武,都是大才,都能堪当大用。而诸葛亮看重的人,总是有各种缺陷。这里面用两个人举例: 第一个是魏延。诸葛亮不喜欢魏延,根本原因在于魏延过于聪明,不太尊重权威,所以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实际上,魏延始终也没有谋反,只是在诸葛亮死后想清君侧。然而刘备作为主公,他相信魏延的忠心,更看重魏延的能力。魏延一个人镇守汉中,他给刘备的承诺是:如果敌人10万来犯,我给主公消灭他们!如果敌人20万人来犯,我给主公打跑他们。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曹魏根本没有任何的威胁蜀国的机会!可是到了姜维执掌汉中呢,曹魏打过来,姜维自不量力的把魏军放进汉中堵在剑阁,想吃掉对方。结果不仅没有拿下对方,却被邓艾抄了后路。实际上正史的姜维更加不堪,因为曹魏发明了威力强大的投石车,剑阁也没守住。这就是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即便是在《三国演义》里面,已经夸大了姜维贬低了魏延,还是让人感觉姜维的军事素质不如魏延。
第二个是马谡。诸葛亮喜欢马谡,因为马谡读书多,格局高,在诸葛亮评定南蛮的时候,给诸葛亮提出的镇压与安抚政策一起实施的办法确实高明。但是刘备不喜欢马谡,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最终的街亭之战证明,刘备是对的。实际上,当时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是王平,如果刘备在世,一定会把王平培养成第二个魏延。
那么诸葛亮和刘备的对人才的辨识,差距在哪里呢?实际上很简单:刘备对人才的辨识,看的就是下限能力,他能把一件事100%做成功的上限在哪里?而诸葛亮对人才的辨识,看中的是上限能力,他可能把一件事做好的上限在哪里?如果我们把王平、魏延、姜维、马谡四个人,按照才能比较一下。在刘备心中人才的顺序是:魏延、王平、姜维、马谡;而在诸葛亮心中的人才顺序是:姜维、魏延、马谡、王平。
按照排列我们可以看到:王平的差距是最大的。相比于其他三个人,王平最大的短板就是读书少,何止是读书少,他连字都认不了几个,他的军事能力全是靠打仗得出来的。而马谡呢,按照下限能力看,他是最低的,但是因为读了书,所以有时候可能发挥远超自己实践能力之外的作用。可是如果在大规模的决定性战争中,如果让马谡这种人去独当一面,他会上限能力起作用,还是下限能力起作用?绝对是下限!为什么呢?因为对手肯定要寻找他的弱点而击败他。所以在这个时候,肯定会按着他的下限来攻击他。而马谡呢,读书带给他迷之自信,他却是按照自己的能力上限来应对敌人的。所以马谡失街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战役过后,诸葛亮自降三级,作为对自己的惩罚,说明他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又要说起读书的意义。一个人不读书,他表现的能力是不掺水的,是实打实的,如果他读了书,或者能力还是这样,或者会因为读书而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一个人读了书,他表现出的能力是实际能力与读书加持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的下限能力依旧很低,则说明他本身的能力天赋也就是那么回事了,读书可能会让他脑子里面偶尔灵光一闪,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能力会有全面的提升,也不会改变他的下限。为什么今天高学历的人,有些事业成功,有些一事无成?排除家庭条件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除去读书的个人下限能力不同。
那么马谡就没有用吗?这也不是,马谡可以作为智囊团的一份子,或者是幕僚,可以给诸葛亮做参谋、做助理,但就是不能独当一面!这也是今天很多数读书人的价值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