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闭关锁国当成落后的理由,对外开放当成发展的前提。可是从历史看,五胡乱华是怎么发生的?难道不是源于对外族的开放吗?说起闭关锁国,大家肯定会想到大清朝。问题是大清朝真的闭关锁国了吗?
当初康熙皇帝要收复台湾,为了抑制郑成功舰队对大陆沿海地区的神出鬼没的骚扰,颁布了严厉的“海禁”,不许福建、浙江等地区沿海渔民下海,并将其迁入内地。但是伴随着台湾收复,海禁是逐渐接触的,后来是允许了通商口岸的。这个时候中国有很多的商船是和欧洲各国做生意的,并且都是拿着瓷器、家具、茶叶去欧洲换取真金白银的。以至于后来的大臣给皇帝上书时,自以为是的陈词:西洋蛮夷以牛肉为食,离开中国的茶叶就会胃肠凝结而无法生存。这个起码说明:大家都知道海外贸易的。那怎么就闭关锁国了呢?
有人拿着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使者的通商合作来论证闭关锁国。问题是乾隆皇帝为什么拒绝?因为他知道大清国老百姓里没钱,不需要那些洋玩意,这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造成的。但是并没有大清律例说明不许进行西洋商品的买卖。如果西洋商品真的有利可图,那些十三行大班等做海外贸易的人,不知道把卖瓷器茶叶的钱,再买成西洋的民生用品回来两头赚吗?他们为什么不做?就是因为知道卖不出去!而相比之下,一些真正的沿海富人,家里是有一些西洋生活用品的。说到底,这一切是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皇权决定的。
要说大清朝没问题,那也是不对的。大清朝的问题出在:读书人的迂腐。大清读书人为什么迂腐?因为大清皇帝和大明朝皇帝对读书人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大明朝皇帝培养读书人是为了治国,自然是越聪明越好;大清朝皇帝培养读书人是为了统治汉人,当然是越愚昧越好!太聪明了万一领导汉人对抗满人岂不是作茧自缚。看看大清朝,皇帝军政民生一手抓,连丞相都不设。就是怕权力旁落,读书人在大清朝只不过是个执行命令的工具人。没事的时候,你们写写诗,逛逛景,破破案完了,治国方略不是你们该想的东西。对于国际商业贸易这一块,官员们只管收钱就行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