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4-20 09:31 编辑
说好给姨父送行——火化。
表哥强调又强调:6时须到,早餐吃毕,7时随灵车出行。
太早了吧,我得5时左右起床?困倦疲惫浑噩赶路,到达了应该没吃饭的胃口。但,看表哥慎重又慎重,给每个送行者打招呼,我便只点头应允没有多说什么,估计是不可推辞的“习俗”之一。
稀粥,鸡蛋,各色小菜,还有馒头、花卷儿。我姐远远问,你吃馒头还是花卷儿?本来要说,都不想吃,喝完粥就行,又想起表哥曾说,必须来吃早餐,至少吃块馒头。遂顺嘴说,花卷吧。
然后我就傻眼了:我姐递给我的,是比我两个拳头还大的花卷儿!
四下里一望:馒头貌似也不小。就有些懊恼并犯狐疑了:吃不下去的话,能不能剩饭菜呢?
表哥们啃着馒头在忙,包括各种交代,且规划往返线路等,说是:不走回头路,且不能回头看。
原来火化跟出殡或出丧都是相似的习俗,只在不同路线分两次执行(为保证不错过时间节点,火化和下葬是分为今明两天的)。感觉很玄乎,很魔幻。为嘛呢?许是寓意: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从此再无挂碍。
如此想来,这样也好。逝者已矣,本该释怀,反复回头,苦苦追念,于逝者无益,于生者,唯余痛而已。却又何苦来哉?不如,好好活,以告慰亡灵……
听说,佛也不走回头路。
故而“不回头看”和“不走回头路”,除开避免亲人沉溺悲痛外,应该还有对亡者的祝福和美好的祈愿。话说回来,都是丧葬习俗而已,无所谓科学或依据,唯一代代传承下去了。
就像不能“空腹”送葬,参与各类仪式的说辞,我私下问了好几个人,都是不明所以的遵循,……真把我给整笑了(偷摸笑的,不敢在葬礼上放肆,尤其在表妹的失声嚎啕里——她是姨父的唯一亲生)。
许是我起了个话头,无意中敲开了思维,便展开了真实缘由讨论:
有人说,可能孝子贤孙操劳,悲伤,守灵,熬夜等,容易忘了进食,这个习俗是保障他们的体力。是长期从事丧葬事宜的长者总结并口口相传下来的,总不能老的送出门,小的就累趴下了吧。
也有人说,送葬过程(如抬棺、挖坟等)体力消耗大,团方四邻,乡帮弟兄,空腹参与仪式,可能引发身体不适,尤其是墓地,殡仪馆这类阴气太重的低气压环境,容易"邪气侵体",诱发体虚者的各类病症。因此,提前补充营养和能量,算是主家对亲友团的关心和负责。
表哥后来偷空跟我说,他的感觉而言,是代表送葬者对逝者的祝福:黄前路上,没有饿死鬼,也不当饿死鬼。同时,陪逝者走的最后一段路,在低磁场、低气压的阴郁环境下,体力和精神力都消耗很大,啃个馒头至少能保证,和逝者告别之后,"活着的人”还有气力归家,恢复气力好好活着……
还有人补充说,送葬者较早起行,饭食并未全熟,后面宾客会逐渐盈门,柴火更旺,饭菜更好,更丰盛,待安顿好逝者返家,入眼的一切,都是“兴旺发达”,“喜气洋洋”的样子。故而这些送葬者匆忙垫肚子吃的,其实另有个美好的名称,就叫:招财饭,意味着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寓意什么对我而言,好像都不重要?我的按部就班遵守,更多是对习俗和主家的尊重而已。
但,这个“送葬禁空腹”的说辞,真有点惊喜和意外感。毕竟更强调实用性和象征性的结合,既保障体力又传递生命延续的隐喻。可见,老祖宗是什么都预料到了,并尽可能周全地庇佑子孙后代,不教他们在历经悲痛欲绝之后健康有所闪失——这大概是看见疲惫的表哥和悲伤逆流成河的表妹努力啃着大馒头,并努力一口口下咽,为送葬出行做准备时,我所认为最值得感恩戴德的丧葬习俗,之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