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中国历史上,富人阶层是个神奇的群体,数量远比穷人阶层少,但是却决定着历史走向,其命运轨迹就像是凤凰,涅槃即是重生。
在中国皇帝为了杜绝豪强干政的风险,不断的打压士族豪绅之后,很多士族豪绅变成了富人。在中国大丈夫爱权,小丈夫爱财。大丈夫做不了,做个小丈夫也不错,人生在世,饮食男女,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富人阶层的构成大概是以下三部分:第一类是靠祖上符印的,世袭公侯。第二类是通过科举改命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第三类是靠做生意或收购农民土地发财的。当然,收购土地是最保险的保值方式,前两者也会进入收购农民土地的富人大军。
那么问题来了,富人阶层越多。收购土地现象越严重。在古代天灾不可避免,农民土地少,扛不住风险。如果天灾来了,朝廷没有及时救灾,就会造成农民要靠卖地来生存,这样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富人阶层壮大以后,第二步就是向官员示好,在中国任何时候,有钱无权都是别人眼中的肉,要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就要有权力保护,与官员交好,只有这一步做到了,财富才算稳了。所以任何朝代都免不了官员腐败,这个道理就像女人总往男人怀里扑,很少有男人把持的住,就算今天把持的住,还有明天呢。
官富联合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富人阶层就不满足于和官员行贿这一套了,直接自己培养后备官员岂不是更得力?看到哪个有前途的寒门读书人,给予资助,重点培养,到时候读书人当了官就会饮水思源来报恩,到时候在朝堂之上就能操控经济杠杆,对富人阶层轻摇赋税,全部转嫁给穷人。到了这时,就算是皇帝明白了也没用。怎么样?你敢不同意,你敢说:“老百姓太苦了,你们替老百姓背点赋税吧。”好,轻则是各级文官的“忠心进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加税与民,岂不与纣桀无异?......”重则联系其他皇族,形成利益共同体,打着“无道昏君”的旗号另立新君。历史上很多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为什么?人心不可直视。看看雍正皇帝,一个摊丁入亩挽救了多少老百姓,可是雍正暴毙至今都是悬案,并且民间对雍正有什么好的评价?还有任用宦官缔造大明中兴的明宪宗,今天大家对他认识更多的是《新龙门客栈》吧。在中国历史上,真为老百姓好的皇帝和大臣往往是没有好的评价的,因为写历史的并不是老百姓。
富人阶层继续壮大,直到把穷人逼得活不下去。这时候他们为了不去对外掠夺来缓解社会矛盾?原因有二:第一是中央集权制,严重削弱了富人阶层的武装力量,他们没能力对外掠夺。第二是农耕文明导致了富人阶层不习惯用武力直接解决问题。对内剥削穷人多简单,布衣之怒,流血五步,以头抢地尔。朝代到了皇帝管不了富人阶层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无可救药了。有一天穷人活不下去造反,首先倒霉的还是富人阶层,其次是外封的皇族。农民起义军可不管你认识谁,和谁有关系,他们只是知道杀人抢掠,把当地的富人杀光了,土地抢过来那就是民心!这时候少数真聪明的富人豪绅可以拿得起放得下,顺从的教出土地来苟活,但是大部分人是没这个觉悟的,只能给没落的王朝陪葬。
可是等到氏族豪绅富人被杀得差不多了,农民起义军的物资补给就没有了。以前靠杀大户,现在大户没有了,只能反过来从分到土地的农民手里要钱要粮。大部分农民是没有富人善于经营的。好,失去穷人阶层支持的农民起义军只有被外族或皇族剩余势力反扑,最终被剿灭。然而新的政权建立,要想稳定,那些在改朝换代中活下来的失去了土地和特权的士族豪绅反而又成了救世主,谁能得到他们的拥护,谁就能成为新主。
这时候的富人阶层虽然财富和特权不在了,但是能力和脑子还在,这时候贫富矛盾因为反复的战争与杀戮并不那么尖锐了。富人在劳动生产中能够快速创造财富,高效管理的优势又体现出来了,成为新君主重点依靠的民间力量而快速发展。
这就是历史演变。对于富人来讲,生活有好有坏,有幸运的时候,也有不幸的时候。而对于穷人来讲,永远没有富人的生活质量。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许对于穷人来讲,能解决温饱,尽量少的拘束的生活即是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