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德弗特洛斯 于 2025-7-20 17:56 编辑
刚看了京剧秦香莲,1964年的,近日无意中看到裘盛戎一些生平,于是找来这部戏,其实就是老剧本铡美案,虽然很老,但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里面的演员如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马长礼等包括谭元寿都是宗师级别的,论表演、唱腔等都代表了那个时代京剧的最高水平,这部戏足以流芳百世,只可惜现在年轻人不大有耐心看了。
但是看完,撇开这些艺术家的表演,论这部戏,可以多说几句。这部戏论创作起因是很搞怪的,据说陈世美历史上是有其人,这部剧的作者跟他好像是同乡好友,不知何故得罪了他,于是气愤之余,写了这部铡美案,将陈世美丑化成贪念荣华抛妻撇子的负义之人,最后还妄图杀人灭口,最后被包拯包青天拿捏,判了死罪。实际上陈世美历史上是正面人物,有情有义,后来,作者与陈世美误会消除,但这部戏已经流传开来,负面影响无法挽回了。
这部戏其实论剧情有很多破绽,根本经不起推敲的。杀人偿命天公地道,要判陈世美死罪,当然前提是他有血案在身。无疑,韩琪是重要一个角色,韩琪不死,陈世美是判不了死刑的,只能限于道德谴责,最终奈何他不得。这韩琪因为主公驸马吩咐他钢刀不见血不能回衙,竟然自杀了,自此陈世美就背上了逼死韩琪的罪名,可巧,韩琪留下的还是有驸马府上钢印的刀,真是近于栽赃。
还有,包公接到诉状,怎么可巧驸马爷就上门来了?理由是驸马捉了包公下属王朝当响马,故上门问罪,当真巧极了,要不然,包公纵然铁证如山,可哪里敢跑到驸马府上抓人?陈世美进了开封府,简直是小鸟撞上了枪口上了,无巧不成书,可巧被包公就地擒拿,可哪有这么巧的事情?
包公捉了驸马,关入大牢准备问斩,这本身已经够奇了,按照宋朝法律,捉了驸马这样的人物,至少也要及时禀告皇帝,叙说缘由,这才符合情理,怎么也不再审,就准备开刀问斩了呢?老国太竟然带着皇姑来要人了,更是奇谈,竟然让两个女流抛头露面来讨要驸马,老国太开口:“适才驸马开封到,不见回转我心焦”不禁让人喷饭。老国太经验丰富,相信确有其事,故而自知理亏,只得不断说好话,但说什么“哀家待你恩非小,加封官爵在当朝”就不免胡扯了,包拯十年寒窗,博取功名,跟你有啥关系?
总的说来,像《秦香莲》《打金枝》此类戏剧,都是一种精神鸦片,麻痹和愚弄百姓,作为纾解民间怨愤的一条途径,伪造出一种平等的假象,让百姓心中的权利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其实为什么要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难道君王犯法,就不能与民同罪了吗?包公说什么凤子龙孙我也不饶,其实把凤子龙孙换做宋王爷试试,量他必然是两股战战,汗如雨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