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8-8 08:01 编辑
【钩沉辑佚】旧世纪:钩沉文案,追溯历史 (转载)
原题《写作组兴亡录:沉默的大多数》
左都史剧 2025-08-04 15:2 河南
写作组架构与职能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的写作团队曾一度引领舆论风向。最为显著的是那些以“梁效”为笔名的主要成员,他们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大批判小组,以及曾以“罗思鼎”等笔名活跃的上海市委写作组。继而,我们还需提及那些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团队、以“唐晓文”署名的中央党校写作团队,以及以“洪广思”为名的北京市委写作团队。中共中央的官方刊物《红旗》杂志,几乎在每一期中都能见到这些团队的精彩文章。同样,中共中央的官方报纸《人民日报》以及《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也经常在这些报纸的最显眼位置刊登这些团队的佳作。昔日之中国,广泛推行政治学习的机制,通常每周安排两个半天,最少亦为一个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报一刊”所发表的重要文章上。在那个时期,写作组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步入1974年的批林批孔与1976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毛泽东身体多病,年事已高,鲜少外出。当时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领导层,其成员对于这些运动的立场各异。力主推进运动者,往往借助写作组来下达指令。文章撰写团队的作品,虽多以笔名示人,却往往占据党报党刊显要版面,更有部分作品由新华社发布通稿。即便除了那些惯用的笔名之外,诸多笔名仅此一现,让读者难以辨识其所属的写作团队,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无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为各报争相转载。在法治国度之中,任何一篇以个人名义署名的文章,皆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然而,在那个特定时期,由写作小组使用的化名所撰写的文章,却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必须得到坚决执行。诸如初澜所撰的针对晋剧《三上桃峰》的批判性文章,便导致众多官员遭受惩处,被迫离任,其中部分人甚至被拘禁进行隔离审查,山西省委的领导班子也因此发生了改组。
彼时,该写作团队的政治影响力举足轻重,然而,其运作模式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神秘性,鲜少为外界所知。直至近年,随着几位当事人的回忆录在内地及香港陆续问世,我们方得以窥见该写作组的一些组织架构与运作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