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9-7 09:23 编辑
先生散步没多久就跑回来,说满大街都是烧纸的,鬼影憧憧很瘆人——我就晓得中元节(七月十五)该到了。
我们本地的风俗是从入七月就可以启动祭祀仪式,只多数人家会靠后安排到十五日前两、三天,所以我们又称中元节为“七月半”,意味着整场祭祀活动可持续半个月。
有个尴尬事情是,了解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之后,我经常把“七夕”和“七月半”混为一谈,好不容易搞清楚区别后,我又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神仙和小鬼也撞衫,同时过节叫俗人们作何选择?
且听信了祖母关于葡萄树下能听到牛郎织女悄悄话,我很长时间都特别忧伤:要怎么才能穿过可怖鬼群抵达葡萄架下呢?我祖母又说了,蓝布围裙当斗篷顶头上,手里端盆黑狗血就能吓退野鬼。
——太难了吧?就算我能克服“可能遇鬼”的恐惧,满满一盆狗血,还须是黑狗血上哪里找?何况邻居家的大黑就算肯送谁又愿帮我杀?再说一条狗的血能装满盆不?感觉连皮带肉加起来还差不多。
以上种种导致迄今为止我从没在“七夕节”之夜抵达过近在咫尺的葡萄架下,也因胆子小夜晚不出门而没遇到鬼魅邪祟,算不算遗憾?鹰王颇为诧异,说“纸船明烛照天烧”有啥瘆人的呢?嗯哼,白天不懂夜的黑晓得伐?胆小鬼的阴影面积你能尺规测量才怪了!
扯远了。扯回来,说七夕风俗。先生减少出门了,我也叮嘱儿子,尽量早点归家,阴煞气场别太多逗留。有些习俗不管信不信都须心存敬畏,毕竟传统文化的链条还该往下牵拉不是……
然后,在大家伙的记录里,我就发现各地习俗差异了。
对中元节来说,各地的统一认知倒是没有区别,基本都晓得:这个特殊的节日叫“鬼节”,是祭奠亡人的日子,要给亡故的亲人,包括祖辈先人们烧纸。
就这个烧纸,还能烧出五花八门来,有点始料未及。
譬如,柳警他们那边,各大寺庙里会有大批祭祀的烧包、敬香,寺庙有专门的焚烧炉,人多时会临时增加焚烧池,讲究的寺庙还盖大的焚烧塔炉。
我其实有点想不明白:寺庙不是供神的吗?祭鬼怎么跑寺庙去了,不担心各路大神把门,小鬼们进不去的啊?
没好意思在这个话题上置喙,是考虑传承这玩意儿多口口相授,谁晓得哪个环节就授偏了呢,显见得我没文化没见识还鸡蛋里挑骨头。
但柳警提及的祭品,纸钱、香烛和锡箔纸做的金银元宝,还有“敬奉XX”的特大黄纸封之类的,倒是跟我记忆里的重合,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是寺庙出品故而加盖了寺庙印。
再如鹰王提及他们那边是:黄昏时分,街角巷口便有三五蹲踞的人影,面前一只铁皮桶,其中火焰跃动,灰烬飞舞。
我感到好奇的是铁皮桶哪里来的?总不能是各家自带的吧?除开在街巷铁皮桶烧纸之外,还在家里另有祭祀活动吗?毕竟我的家乡在外(桥边、路口等)烧纸仅仅是辅助环节,恳请孤魂野鬼不要阻碍祖先鬼们归家,正式的祭祀是在家里(堂屋和院里),算是大型的家祭现场:各类祭品几乎都有,还包括一大桌丰盛的酒菜。
而且我还想到另一个问题,鹰王他不是在都城么,中元节烧纸习俗都不会受干扰会管控的吗?就像烟云提及的:“沈阳都没地方烧了。上了年纪的人偷偷出来烧,第二天早上环卫工人打扫卫生时直骂。那纸灰太难收拾了。”沈阳如此,而况京城?
小毒的家乡就特别夸张,在中元节常规祭祀之外,还来个“七月挂衣,十月上坟”,是专门给不满一年的新逝者准备的。脑补“挂衣”画面:满堂墙壁都挂冥纸衣裤,风一吹窸窸窣窣的,在静夜、在烛光摇曳里……冷不丁踏入,魂都要吓飞了吧?还有“十月上坟”,就位了把碟子大小的麻糍(糍粑)送去坟前祭拜?
总觉得小毒家乡的各类祭祀很折腾后辈子孙。年节、清明、中元,或附带十月,特别是远在外地的,紧赶慢赶,一趟又一趟。咋想的?太不人性化了。
至于妃儿和肉多多这俩吃货,一个就记得大鱼大肉,另一个只晓得豆腐饭,……就不多提及了,估计其他祭祀内容他们啥都不晓得。像我们鹰王和小毒属于文字好心思细的,都能看出各地祭祀风俗的差异,鹰王还专帖剖析细节来着,我囿于时间和精力只粗略浏览还没来得及细读。小毒一言概括,说“百里不同俗”,我就想反驳说,哪里需要百里?十里足够了。
类似,我老家强调年前(须赶立春前)上坟,而我婆婆妈家就定要年后才上坟。各地差异怎么形成的?实在让我好奇。空了,再读读鹰王的专帖,再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一个祭祀风俗都能如此延伸,忽然很感兴趣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