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将新品牌命名为“娃小宗”,并非简单的品牌年轻化或营销噱头,而是在国资控股、商标受限、股权博弈复杂的背景下,一次具有“独立化”倾向的战略突围。但是否等同于“搞独立的民企”,还需分几个层面来看: --- 她确实在“另立门户” 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饮料集团(体外公司)已在多地将原“娃哈哈昌盛”系公司更名为“宏胜”系,并计划从2026年起全面启用新品牌“娃小宗”,逐步替代“娃哈哈”品牌在她主导业务中的使用。 - 宏胜系由她100%控股(通过境外架构),与娃哈哈集团无股权关系; - 她已注册大量“娃小宗”商标,涵盖饮料、食品、包装、教育等多个类别; - 新品牌产品(如“凝香乌龙”无糖茶)已上市,并在电商渠道试销。 这些都表明,她正在构建一个独立于国资控股娃哈哈集团的新品牌体系。 --- 但“独立民企”并非法律事实,而是战略倾向 尽管宗馥莉在经营层面推动“去娃哈哈化”,但在法律与股权层面,她仍: - 是娃哈哈集团第二大股东(持股29.4%); - 无法单方面使用“娃哈哈”商标,因商标权归集团所有,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 其体外公司(宏胜系)虽独立运营,但仍依赖娃哈哈原有渠道、供应链和经销商体系。 因此,“娃小宗”目前仍是宏胜系旗下的子品牌,而非一个完全脱离娃哈哈体系、重新注册的新民企。她并非“另起炉灶”注册新公司,而是在现有体外体系中“换牌续命”。 --- 总结: > 宗馥莉不是在“搞独立民企”,而是在国资控股、商标受限、股东博弈的夹缝中,用“娃小宗”打一场“软独立”的品牌突围战。 她无法脱离娃哈哈集团,但正试图用新品牌+体外公司的方式,保留市场、渠道、团队,逐步淡化对“娃哈哈”品牌的依赖,为将来可能的股权变动或品牌资产转移铺路。 这是一场高风险的品牌豪赌,成败关键在于经销商是否愿意跟、消费者是否买账、国资是否默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