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抄一段网文:
今天想聊的,是一件被99%的人低估,却能让你人生悄悄开挂的小事:那就是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下班后躺在沙发上,拿起手机无意识的滑动屏幕,一小时,两小时,刷完视频,心内又空虚又愧疚。
其实,这不是放松,是精神透支。
《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一针见血指出:“你消费什么,不决定你是谁;你创造什么,才真正定义你。”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原来,最大的认知误区,是把“爱好”等同于“消费娱乐”。
我们疯狂的输入各种信息,却像漏斗一样,留不下半点痕。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似做了很多改变,却依然觉得没有达到理想目标的自己。
比如那些收藏百本电子书却从未输出的人,那些跑步十年却未将经验转化为价值的人,如同在知识的岸边徘徊,却从未真正入海捕捞。
输入是“知”,输出才是“行”的开始。
真正的成长,始于你将内在的“知”勇敢地外化为“行”,让思想在现实的土壤中扎根、生发。
没有输出的努力,就像高原行军,虽跋涉艰辛,却难以真正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01 什么是输出型爱好?
“输入”型的爱好,是指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型活动,即“内向成长”。
比如跑步、阅读、学习乐器,手工,看电影视频等。
而“输出”型的爱好,则是指一些围绕外界展开的,让你得以“外向成长”的活动。
比如将所思所感写成文章、日记,读书笔记,参加一些比赛。
比如学习编程,做一些有趣的功能型小程序,为别人或者自己提供便利。
比如学习拍照,摄影,剪辑,做成一个作品发布。
比如,做一些小手工,木工、编织、送给朋友作为礼物,或者画画,练字,装裱起来挂在客厅。
这些事情同“输入型爱好”一样,需要你动起来,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区别在于,这些让你保持“输出”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成长变得可衡量、可积累,可视化。
如果我们能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
我们就能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从需要他人,变为被他人需要,进而更多地感受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