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荒腔走板 古人智慧今人解(五)
查看: 24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智慧今人解(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8 16: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规则极具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时空关系的深刻洞察。其命名主要依据以下四大核心规则:

一、核心规则:反映四季变化(“四立”)
这是划分年份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四季的正式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是“开始”的意思。这四个节气分别标志着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正式开始。它们将一年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阶段,是节气体系中最基础的时空坐标。

二、核心规则:反映气温变化(“二至二分”与大小暑寒)
这是对冷暖程度的精准描述,尤其强调极端和转折点。

夏至、冬至:
“至”是“极致”的意思。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标志着炎热夏季的极致。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标志着寒冷冬季的极致,同时也意味着阳气开始萌生(“冬至一阳生”)。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分别昼夜等长,公正地平分了春季和秋季,也平分了阴阳寒暑,气候温和。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直接以“暑”(热)和“寒”(冷)来命名,并通过“小”(初步)、“大”(鼎盛)来区分程度。

小暑/大暑:表示天气逐渐变热到最热的过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即将结束。

小寒/大寒: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到最冷的过程。

三、核心规则:反映降水现象
这对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播种、灌溉和收获。

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谷雨:“雨生百谷”,降雨明显增加,庄稼得以茁壮成长。

白露、寒露、霜降:这三个节气连续反映了气温下降后水汽的凝结形态变化。

白露:天气转凉,清晨露水增多且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寒露:露水更凉,快要凝结成霜了。

霜降:天气更冷,开始出现初霜。

四、核心规则:反映物候现象
即动植物的周期性行为对节律的反应,是自然界的“活日历”。

惊蛰:“蛰”指冬眠的动物,“惊”指春雷惊醒它们。意味着春雷始鸣,蛰伏地下的昆虫小动物被惊醒,大地开始焕发生机。

清明:气候清爽明朗,草木萌发,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小满:夏熟作物(如麦类)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只是“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的作物(如麦、稻),“种”指播种。这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事的名字,意味着既要抢收有芒的麦子,又要抢种有芒的稻子,是“忙种”的时节。

总结与规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将24节气的命名规则归纳为下表:

分类依据        节气名称        核心含义
四季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标志四季的开始
气温变化        夏至、冬至        极致(最长/最短日,最热/最冷之始)
春分、秋分        平分(昼夜等长)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炎热/寒冷的程度与过程
降水现象        雨水、谷雨        降雨及其对谷物的影响
白露、寒露、霜降        水汽凝结形态的变化(露→霜)
物候现象        惊蛰        春雷惊醒蛰虫
清明        天气清朗,万物明净
小满        谷物灌浆,将熟未熟
芒种        有芒作物既要收,又要种
通过这些名称,古人将天象、气候、物候和农事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每个名字都像一个凝练的诗句,仅用一两个字就高度概括了一个时段最核心的自然特征,指导着千百年的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深邃哲学思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8 16:47 |只看该作者

庄稼人:用之以为生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而言,节气是精准的农事历法和生产指南,目的直接而纯粹:生存与丰收。

指导农耕时序: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这个名称本身就是指令,提醒人们要抢收麦类等有芒作物,并赶紧播种稻谷,一刻也不能耽误。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具体的播种指令,规定了特定作物最适宜的种植窗口期。错过了节气,就可能错过一季的收成。

预测气候降水: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农民期盼雨水节气能真正下雨,为春耕带来充沛水源。

“瑞雪兆丰年”(多指小雪、大雪时节的雪):冬雪能杀虫保温、为土壤提供水分,是来年丰收的吉兆。

规避自然灾害:

如“寒露怕无风,无风棉不成”,提醒人们注意天气变化对作物的潜在危害。

对庄稼人来说,节气是凝结在谚语中的生产经验,是对自然律动的绝对遵从,其目的是物质的收获。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8 16:48 |只看该作者

读书人:藉之以为文
对于读书人(士大夫、文人、艺术家)而言,节气是文化的符号、情感的载体和哲学的沉思,目的在于精神的表达与生命的安顿。

抒情言志的媒介: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藉此抒发羁旅孤寂与人生况味。

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将白露的清冷朦胧化为求而不得的怅惘背景。

美学与时间的感悟:

文人感怀 “逝者如斯夫” 的时间流逝。节气作为一种规律且循环的时间节点,让他们倍感生命之短暂与美好之易逝。

欧阳修的 《秋声赋》 有感于秋日(秋分、寒露前后)的萧瑟,将自然的秋声引申为人生的悲叹,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考。

修身养性的节奏:

古人讲究“与四时合其序”,读书人的生活节奏也与节气同步。

立春要“迎春”,立秋要“贴秋膘”,冬至要“闭关静养”。这不仅是风俗,更是通过仪式感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调和身心。

对读书人来说,节气是流淌在诗词歌赋中的意象,是对生命节律的静观与内省,其目的是精神的收获。

🤝 殊途同归:天人合一的共同内核
尽管应用目的不同,但庄稼人和读书人共享着同一个底层逻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庄稼人通过 “顺应天时” 来获取物质保障。

读书人通过 “感悟天时” 来获得精神共鸣。

两者从不同的路径出发,最终都抵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敬畏。节气因此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伟大纽带,它让耕读传家成为可能,既滋养了中国人的肠胃,也安顿了中国人的灵魂。这正是其最了不起的成就:它既是一门实用的科学,也是一首全民共写的长诗。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13 16:17 |只看该作者
都是干货,收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13 16:33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5-9-13 16:17
都是干货,收藏了

原来天气预报报的是天象与气候,早年我几乎不听天气预报。

正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23 07: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23 08:34 编辑

    庄稼人通过 “顺应天时” 来获取物质保障。

读书人通过 “感悟天时” 来获得精神共鸣。


~~~~~~~~~~~~~~~~


初中的时候,曾是农基课代表。现在看极其不称职,二十四节气没背下来,更别谈应用了。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怎么抓,那就是顺应天时,感悟天时。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23 07:08 |只看该作者
【【周璇】四季歌(马路天使193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23 07:56 |只看该作者
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医的五脏六腑结合起来,是“天人相应”哲学思想的典型体现。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气候节律息息相关。通过顺应节气的变化来调养相应的脏腑,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下面我将按照四季更替的顺序,详细阐述二十四节气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及养生要点。

核心理论:天人相应
五脏:肝、心、脾、肺、肾。其中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但中医理论中常将“心包”附属于心,并与六腑相配,形成完整的系统。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行对应:春季属木,对应肝胆;夏季属火,对应心与小肠;长夏(夏秋之交)属土,对应脾胃;秋季属金,对应肺与大肠;冬季属水,对应肾与膀胱。

四季、节气与脏腑养生详述
一、春季(立春至立夏):主生发,对应肝胆
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核心脏腑:肝、胆
养生要点:疏肝利胆,舒畅情志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生发。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此时应顺应春气,让身体和情绪都舒展开来。

关键节气示例:

惊蛰:春雷惊醒万物,人体阳气也需“惊醒”。宜早睡早起,散步缓行,舒展筋骨,有助于肝胆之气的生发。

春分:阴阳平衡之日。重在调和肝气,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饮食上讲究“寒热均衡”。

具体建议:

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恼怒、抑郁。

起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饮食:多吃绿色、芽类食物,如菠菜、芹菜、豆芽、香椿等,以助肝气升发。少食酸味,适当增甘(甜)以养脾。

二、夏季(立夏至立秋):主生长,对应心与小肠
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核心脏腑:心、小肠
养生要点:清心养心,泻火解毒
夏季阳气最盛,气候炎热。心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炎热易耗伤心气心阴,导致心烦失眠。

关键节气示例:

夏至:阳气达到顶峰,“一阴生”。此时既要保护旺盛的阳气,也要开始养护初生的阴气。可适量食用西瓜、绿豆汤等清热,但切忌过度寒凉伤及脾胃。

小暑、大暑:一年中最热之时,重在防暑降温,静养心神。可食用莲子、百合、苦瓜等清心火的食物。

具体建议:

情志:静心养神,戒躁戒怒,“心静自然凉”。

起居:夜卧早起,避免午后暴晒,可适当午睡。

饮食:多吃红色、苦味食物,如西红柿、胡萝卜、苦瓜、莲子心等。适当补充水分,但不宜狂饮冰水。

三、长夏(夏秋之交):主化湿,对应脾胃
节气:通常指立秋、处暑,乃至白露前后,湿气较重的时期。
核心脏腑:脾、胃
养生要点:健脾祛湿,和胃消食
长夏季节,天气闷热潮湿,湿气困脾,容易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乏力。

关键节气示例:

大暑、立秋:此时暑湿夹杂,养生重点在于“醒脾”。可多用薏米、赤小豆、冬瓜、山药等食材煲汤,以祛湿健脾。

具体建议:

情志:思虑伤脾,应避免过度思虑。

起居:避免久居湿地,保持环境干燥通风。

饮食:多吃黄色、甘淡的食物,如小米、南瓜、玉米、山药等。少吃生冷、油腻之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四、秋季(立秋至立冬):主收敛,对应肺与大肠
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核心脏腑:肺、大肠
养生要点:滋阴润肺,防燥护阴
秋季气候干燥,阳气渐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易伤肺津,引起口干、咽干、皮肤干燥、咳嗽等问题。

关键节气示例:

白露:昼夜温差加大,“露凝而白”。天气明显转凉干燥,需开始注重保暖,尤其是颈部,并多吃梨、蜂蜜、银耳等润肺之物。

秋分:再次阴阳平衡,此后阴气渐盛。养生重在“平补”,滋润身体,为冬季储备能量。

具体建议:

情志:保持内心宁静,收敛神气,以适应秋令收敛之气。

起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饮食:多吃白色、酸味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萝卜、豆浆等,以生津润燥。少食辛辣发散之物。

五、冬季(立冬至立春):主收藏,对应肾与膀胱
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核心脏腑:肾、膀胱
养生要点:补肾藏精,温阳御寒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闭藏。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能量的根源。此时应保护阳气,使精气内敛。

关键节气示例:

冬至:阴气至极,阳气初生,“一阳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可食用羊肉、核桃、黑芝麻、枸杞等温补肾阳的食物。

小寒、大寒:最寒冷的时节,重在“防寒保暖”,保护肾阳。可进行温和的室内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

具体建议:

情志:内敛宁静,避免惊恐(恐伤肾)。

起居: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注意保暖,尤其足下。

饮食:多吃黑色、咸味食物,如黑豆、黑米、黑木耳、海带、紫菜等。适当食用温性食物,如羊肉、韭菜、桂圆。

总结
将二十四节气与五脏六腑相结合,其核心智慧在于 “顺时养生” 。这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像大自然一样,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动态地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和情志,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通畅、脏腑安和的健康状态。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充满智慧的东方生命观。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9-23 07:5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9-23 09:24 |只看该作者
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

~~~~~~~~~~~~~~~~

四、秋季(立秋至立冬):主收敛,对应肺与大肠
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9-23 13:35 |只看该作者
【烟嗓船长《来生再和你相爱》完整版,旋律优美温柔深情百听不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are_source=copy_web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9-23 19: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如果再加入三伏与三九就更全面了
^_^^_^^_^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9-23 21:17 |只看该作者
左手之方向 发表于 2025-9-23 19:43
如果再加入三伏与三九就更全面了
^_^^_^^_^

谢谢! 提醒的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9-24 10:05 |只看该作者
“欣赏”与“鉴赏”是两个经常被一起提及的词汇,它们有联系,但更有层次上的深刻区别。理解这种区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艺术和美的世界。

简单来说:

欣赏 是 “喜欢” ,是感性的、个人的审美愉悦。

鉴赏 是 “懂得” ,是理性的、有深度的分析和判断。

下面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对比和阐释。

一、核心区别对比表
维度        欣赏        鉴赏
核心性质        感性为主,情感上的接纳和喜爱        理性为主,知识基础上的分析和评判
侧重点        感受美、体验美、获得愉悦和共鸣        理解美、分析美、判断价值和真伪
层次深度        表层与浅层,关注整体感受和直观印象        深层与内在,剖析形式、技巧、背景、内涵
专业性        大众化,人人都可以欣赏        专业化,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训练
过程        相对被动的享受和沉浸        相对主动的探究、思考和辨析
结果        产生情感共鸣(如:感动、开心、宁静)        形成专业判断(如:这是一件杰作/赝品,好在哪里)
二、详细阐述与比喻
1. 欣赏:与美初次相遇
欣赏好比是品尝一道美食。

你吃到一盘菜,觉得色香味俱全,胃口大开,心情愉悦。你不需要知道它用了什么香料、火候如何掌控、烹饪手法有多复杂。你的直觉告诉你:“真好吃!”

在艺术中,欣赏就是:

听一首歌,觉得旋律动人,让你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看一幅画,觉得色彩明媚,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读一首诗,觉得语言优美,让你产生莫名的感动。

欣赏是审美的起点,是纯粹而珍贵的个人体验。 它没有对错之分,完全基于个人的情感和偏好。

2. 鉴赏:深入美的内核
鉴赏则好比是美食家或厨师在品评一道菜。

他们不仅品尝味道,还会分析:食材是否新鲜?调味料的搭配是否和谐?火候是否恰到好处?刀工如何?这道菜体现了哪种菜系的风格?创新点在哪里?

在艺术中,鉴赏就是:

音乐鉴赏:分析曲式结构、和声进行、配器手法、演奏家的技巧处理,以及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美术鉴赏:分析构图、线条、色彩、光影、笔触,理解画家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艺术流派和象征意义。

文学鉴赏:分析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风格、隐喻象征、主题思想,探讨作品的社会价值。

鉴赏是建立在知识体系上的深度审美活动。 它需要我们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的历史、理论和技术背景。

三、相互关系:从欣赏到鉴赏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欣赏和鉴赏并非对立,而是一个连续、递进的关系。

欣赏是鉴赏的基础:我们总是先被一件作品的外在美所吸引(欣赏),然后才可能产生深入了解它的冲动(鉴赏)。没有最初的感性愉悦,理性的分析可能会显得枯燥。

鉴赏能深化欣赏:当你通过鉴赏学到了更多知识,你再回过头来欣赏同一件作品时,会有“恍然大悟”和“更深层次的感动”。

例子:第一次听巴赫的赋格,你可能只觉得复杂、严谨。但当你学习了复调音乐的知识,再听时,你就能听出各个声部如何像精灵一样追逐、交织,你会为这种精密绝伦的智力之美而深深震撼。这时,你的“欣赏”因为“鉴赏”而得到了升华。

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往往是欣赏与鉴赏的循环交织:被感性吸引 → 用理性探究 → 获得更丰富的感性体验。

总结
如果说“欣赏”是漫步花园,闻花香,感受清风拂面;

那么“鉴赏”就是成为园丁,了解每种植物的习性、土壤的成分和修剪的技巧。

两者都能带来快乐,但快乐的层次不同。欣赏是本能,而鉴赏是能力。 培养鉴赏力,并不会剥夺欣赏的乐趣,反而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深刻的美学世界的大门。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9-24 10:30 |只看该作者
“欣赏”和“观赏”是两个常用的词语,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重叠又有微妙的区别。

简单来说:

观赏 侧重于“观”,即用眼睛看,强调视觉上的观看和观察。

欣赏 侧重于“赏”,即带着喜爱、愉悦的心情去品味、领略美好,它不仅包括视觉,还涉及内心的感受、理解和共鸣。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辨析:

一、核心侧重点不同
观赏:强调“看”与“察”

对象:通常是具体、有形、可见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具有视觉美感或新奇特点的。

行为: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来观看、观察、把玩。

例子:

观赏花卉、观赏鱼、观赏夜景

观赏一场烟花表演(主要看视觉效果)

观赏美术展(重点在观看画作本身)

欣赏:强调“品”与“赏”

对象:范围更广,既可以是有形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关键在于对象具有某种“内在价值”或“美好之处”,需要用心去体会。

行为:不仅是看,更是带着愉悦、认可、钦佩的心情去品味、理解、享受。它包含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

例子:

欣赏音乐、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理解和感受其内涵)

欣赏他的人品、才华(认可其内在价值)

我们坐在海边,欣赏着落日。(不仅在看,更在感受美景带来的心境)

二、适用范围不同
观赏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主要用于视觉领域。

欣赏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

听觉:欣赏音乐、欣赏戏曲

视觉:欣赏画作、欣赏风景(此时与“观赏”相近,但更强调内心的享受)

思想/精神:欣赏他的勇气、欣赏这种独特的观点

人:我很欣赏你。(表示钦佩和喜欢)

三、情感和思维层次不同
观赏更多是感性的、直观的反应。比如,看到一朵漂亮的花,你觉得好看,这就是观赏。

欣赏则包含了理性的、深层的理解。比如,欣赏一幅画,你不仅觉得它色彩美,还能理解画家的用意、作品的背景和艺术价值,从而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四、实例对比
场景        使用“观赏”        使用“欣赏”        区别分析
看一场电影        我们买票观赏了这部IMAX大片。        我反复欣赏这部电影的经典对白。        “观赏”强调观看电影这个行为本身,尤其是其视听效果。“欣赏”强调对电影细节、内涵的品味和喜爱。
对待一个人        (一般不用于人)        我很欣赏他的坦诚。        “欣赏”可以用于人的品格、才能,表示认可和钦佩。“观赏”不能用于人,否则会显得不尊重,像把人物化。
听一首曲子        (一般不用于听觉)        闭上眼睛欣赏这首钢琴曲。        “欣赏”可以用于听觉艺术,而“观赏”不能。
看一场足球赛        我们在酒吧观赏世界杯决赛。        他懂得欣赏球员们精妙的战术配合。        “观赏”指看比赛这个过程。“欣赏”指能看懂并品味比赛中的技术和战术之美。
总结
特征        观赏        欣赏
核心        观(看)        赏(品味、领会)
感官        主要是视觉        所有感官,尤其是内心的感受
对象        具体、有形的景物、物品        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艺术、音乐、人品、才华等)
层次        较浅,侧重于外表和形式        较深,侧重于内涵和价值
情感        新奇、愉悦        喜爱、认同、钦佩
简单记:“观赏”是用眼睛看美好,“欣赏”是用心去体会美好。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先是“观赏”一个事物的外表,进而才能“欣赏”其内在的韵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