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偶像的黄昏:基于信仰流失的思考之二
查看: 260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偶像的黄昏:基于信仰流失的思考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4-16 22:5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偶像的黄昏

                                                         基于信仰流失的思考之二


  2004年我去东北辽宁的小城丹东,那里与朝鲜仅仅是一江之隔,。在丹东火车站的站前广场,我看到了伟大领袖依然站立在瑟瑟初冬的寒风之中,向前挥舞着他的左手的那个巴掌,那是一个永恒的姿势。在站前,我打了一辆“的士”去我要去的目的地。因为有六七年没去丹东了,也不知道丹东出租车的“行情”,顺口问了一句:现在的起步费是多少?司机是一个很善谈的中年人,他拍着计价器,“不变,还是五块”。接着他笑着看着我,“你没看见站前广场老爷子那个雕像啊,丹东出粗车的价格就是他老人家给规定的,他伸出的那一巴掌就是告诉我们五块”。言罢,他哈哈大笑,我也哈哈大笑。这就是一江之隔,这话如果是在江的那一面说出,这个出租车的司机会不会掉了脑袋呢?

  我们曾经敬畏偶像,因为偶像是我们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曾经依附偶像,因为偶像灌输了一种思想,如今,人们用一种陶侃的心态,对待着偶像,这后面到底蕴含着人们的一种怎样的思想变迁和精神转移呢?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话题,那就是,就像我站在丹东的车站前广场,看着夕阳下寒风瑟瑟中依然屹立的偶像,早已经成为人们视觉中的一种可有可无,成为人们印象之中的一种陶侃,在丹东期间,有关这座雕像的调侃,我听到了很多版本。我借用了尼采的那本书的题目,1889年,哲学狂人或者说疯子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功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

  我没有能力去深入研究尼采,那也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尽管我不下五次的看过这本书。因为哲学的干燥和困顿,很容易造就一些极端主义,对于我这样一个俗世的庸人而言,最受用不起的就是这种折磨。

  我们是一个秉承着封建皇权意识的国家,尽管这个封建的帝国已经不在,但是,它的影响力,它的传承性,依然还在。而封建帝国无一例外的就是奴役的思想是皇权者大行其道的“利器”,他们可以把这些“利器”披上合法的,神圣化的外衣,就像抹着蜜糖的蛊惑,当你服用了以后,你就会身不由己的被操纵,被利用。

  当数亿人重复着一种声音,山呼“万岁”顺祝“永远健康”的时候,我敢说那一刻的绝大多数都是发自内心,那是一种“信仰的气场”(某气功师语录),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停滞而忙于没完没了的运动的时候,那是在“信仰”的催生下的“无怨无悔”,当成千上百万知识青年高呼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候,那是一种被“信仰”推动的赤诚。

  如果你不承认这是一种信仰,我觉得你缺乏实事求是的勇气。事实上,在那个年月里,我们生长的环境,我们所处的空间,也只能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打上这样的“信仰”烙印。所以,不世伟人只需要随便说几句话,就可以被信奉为“最高指示”,然后就热血激荡的“鼓舞”着一批批的青年人“毛主席的教导记心怀,一生交给党安排,笑洒满腔青春血,喜迎全球幸福来”。

  我的一次大学同学会上,有个同学一直在不停的抱怨,我们另外的一个同学说了一句我认为非常有分量的话:“不要抱怨,你不是还活着么?我们这一个班级已经有四个同学都不在了,这就是人生”。

  是,这就是人生,真实地你无言以对,残酷的你无法面对。一群文科生,其中大多数人都遭遇了“就业”的危机。这个时候,你还奢望我们的信仰和追求一如既往么?

  悲剧是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我觉得有关悲剧的定义太精确了。事实上,我们心底一直有着一块神圣的,干净的地方,那地方叫做“思想”叫做“信仰”,但是,谁让这块曾经一尘不染的“领地”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谁让这块一尘不染的“领地”渐渐失去了它的价值?

  在饥饿的年代我们都没有轻易的动摇过自己的“信仰”,在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没丝毫怀疑过自己信奉的“主义”,为什么到了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会叹息自己精神世界的流失,就像这个国家被滥采的森林,而造就的一片片荒漠一样,何时才能再度萌发出新绿?一九八七年五月六日,在黑龙江的漠河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森林火灾,无情的大火吞噬了1.7万平方公里的山林和土地,焚毁了漠河县城,酿成了死亡两百多人的惨剧。1997年,也就是拿出那个大火后的十年,我到过漠河,站在车水马龙的漠河新县城,早已经看不到那场残酷的大火的痕迹,但是,走出县城,在远远的山林里,那些新绿丛中,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被大火焚毁的树木,它们就那样矗立在山坡上,黑黝黝的树干,触目惊心,好像在诉说着什么。

  那是一幕很震撼人心的场景,这算是自然对人类的抗争呢还是报复?!

  田壮壮是我比较崇敬的一位导演,他是真正的喜欢电影,不娇柔,不做作,不商业,不炒作,把电影当成一种终生的信仰。他独自扛着摄影机跑到云南西藏,花了数年时间拍了一部记录片——《德拉姆》。这部纪录片里的人们,不亢不卑,活的贫穷但是有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德拉姆》讲述了从云南到西藏的茶马古道以及沿途生活的人们,他们世代的生活在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古朴而单纯的生活方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广阔雄伟的山脉河流锻造了他们坚韧的性格和宽广的胸襟,他们和大自然相生相息,溶为一体。田壮壮做为一个旁观者,不批判,不说教,不猎奇,不煽情,不哀怜,不悲悯,只是客观的用镜头记录着他们:104岁的老太太双目失明,面容安详,从容的回忆着自己“曲折”的世纪人生,缓缓告诉你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两次婚姻,泪水从她枯萎的眼中滑下;与兄长共妻的年轻藏族赶马人,望着篝火感激嫂子教会他男人做的事情,“心里把她当做姐姐一样尊敬”;年轻的小喇嘛,腼腆地讲起了那个让他心动的怒族烧香姑娘;还有,老婆跟别人私奔了却始终不放弃村里教育事业的村长;被父亲打骂的大耳朵儿童知道那是父亲对他的爱;坐过牢的老牧师,终于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喜欢看黑帮片,追求真爱的女代课老师……最最震撼人的还是在一间破旧的小茅草房里一群村民围坐在一只小小的灯下,和一位远道而来的牧师一起念颂《圣经》的镜头。生命的庄严和神圣,神灵的高贵和不可亵渎,在这里体现得一览无余。直击我们心灵的,是他们对待命运和信仰的从容。

  可惜,我们没有《德拉姆》里面记叙的那些普通人的崇高,至少我没有。在我的思想里交织着混乱,交织着迷惑,交织着困顿,交织着不解,还交织着功利,交织着算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5
发表于 2010-4-17 22:42 |只看该作者
信仰的缺失源自于政府的导向。。
人民永远都是一群乌合之众。。盗版自小独(第二句)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4-17 12:25 |只看该作者
 可惜,我们没有《德拉姆》里面记叙的那些普通人的崇高,至少我没有。在我的思想里交织着混乱,交织着迷惑,交织着困顿,交织着不解,还交织着功利,交织着算计
=====================================================

普通人并不崇高,也并不卑微。每一个人群,每一个人,无不交织着混乱,交织着迷惑,交织着困顿,交织着不解,还交织着功利,交织着算计。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人的这种趋利避害,控制恶,发扬善。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4-17 10:12 |只看该作者
田壮壮做为一个旁观者,不批判,不说教,不猎奇,不煽情,不哀怜,不悲悯,只是客观的用镜头记录着他们:104岁的老太太双目失明,面容安详,从容的回忆着自己“曲折”的世纪人生,缓缓告诉你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两次婚姻,泪水从她枯萎的眼中滑下;与兄长共妻的年轻藏族赶马人,望着篝火感激嫂子教会他男人做的事情,“心里把她当做姐姐一样尊敬”;年轻的小喇嘛,腼腆地讲起了那个让他心动的怒族烧香姑娘;还有,老婆跟别人私奔了却始终不放弃村里教育事业的村长;被父亲打骂的大耳朵儿童知道那是父亲对他的爱;坐过牢的老牧师,终于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喜欢看黑帮片,追求真爱的女代课老师……
======================================
从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4-17 08:27 |只看该作者
“不要抱怨,你不是还活着么?我们这一个班级已经有四个同学都不在了,这就是人生”。
说的挺明白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