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09-11-8 11:32 编辑
这条俗语出自明代郎瑛所编的类书《七修类稿》卷23“辩证类”。
他这样考察这个“懛”字,他说苏、杭人呼痴人为懛子,很多次见到人又书写“獃”、“马矣”(原注:音呆)二字,虽然当时学问高深的如杭州的徐伯龄,也认为用“懛”字才是正确的。他又考证了《玉篇》等书,没有见到“懛”、“ 獃”二字,只有“马矣”字。《说文》云:“马行仡”。《韵会》上说:“病也、痴也,凡痴马矣皆作马矣”。只有《海篇》上载有懛、獃二字,也说意思与“马矣”相同,因此知道了懛、獃都是俗字。这是这个字的意思。懛,这里应该做痴呆、笨拙讲,它还有一个意思,表示失意的样子。
他又接着说曾听到小孩子说道:“阿懛,雨落走进屋里来”,起初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读到了程泰之的《演繁露》,里面说的一件轶事,似乎让他明白了这句俗语还是有些来历的。郑獬,字毅夫,北宋时人,他镇守江陵的时候,曾经做过一篇《楚乐亭记》,里面有这样一首诗:“我是苏州监本獃,与爷祝寿献棺材。近来仿佛知人事,雨落还归屋里来。”
这首诗是说,他本是苏州城里的一个呆子,与人祝寿送去的礼物却是棺材;现在似乎有些懂事了,下雨的时候知道回到屋里去了。在历史上,“苏呆子”,又叫“苏空头”是出了名的,有着很久的历史,其实大多是讥讽苏州人聪明过了头,反而成了“苏呆子”。
清人揆叙,在他的《隙光亭杂识》中引袁中郎语云:“苏州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无月虎丘山,重阳有雨治平寺。”也就是说一旦到了这三个日子,苏州城人无论下雨与否,都要倾城出动,因此揆叙讥刺他们说:“由此以观,‘呆’名果不虚也!”。“阿懛,雨落走进屋里来”,很有可能是外地人看到这种情况后,拿苏州人开玩笑,好像在说:“你个傻家伙呀,雨落了要到屋里来呀!”
再回到郑獬的那首诗,恐怕真正的用意不是在说明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只不过是代指,在讽刺那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苏州人。明人张岱在他的《快园道古》卷十五中,也讲了一个苏州人的笑话:姑苏周用斋,性情痴呆,曾用白银五十两让家人换八成的杂银,按理应得六十两。家人藏起二十两,只给他四十两,周用斋起先很奇怪。家人对他说:“五八得四十。”周用斋沉吟半晌,点头称是道:“是,是,五八得四十。”五八肯定得四十,问题是这不是一个“五八得四十”的问题,而是问题的起点就错了,但这个苏州人算的就是“五八得四十”,正因为他算的正确,所以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也是一种“懛”,也是一个下雨不知道到屋里去的“阿懛”,他只聪明于计算的准确了,却忘记了大的前提。说实话,这是在开苏州人的玩笑,幽了苏州人一默。
还有更可笑的事。乌目山人(张秋虫)《海市人妖》第二十九回曾写到一个苏州人,他是这样描述的:“苏州人的胆最小,金亚屏是半个苏州人,他的胆更只有那苏州小先生一半大,这一惊非同小可,便和稚蝶殊途而同归。”李涵秋《新广陵潮》第十二回这样描写苏州人:“苏州人,苦脑子,方才经我一扭,赫得瑟瑟缩缩,和松鼠一般模样。”胆小,又精于算计,因此有的时候在外人看来,就有些过了头,过了头就是愚、就是痴,就是看起来聪明、实际上愚蠢的“阿懛”。
清人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里,也讲过一个笑话:“一个书呆子要到苏州,先向人访问苏州风俗。有人告诉他,苏州人专会说谎,所说的话,只有一半可信。书呆子到了苏州,到外面买东西,买卖人要十文价,他还了五文就买着了,于是信定了苏州人的说话只能信一半的了。一天,问一个苏州人贵姓,那苏州人说姓‘伍’。书呆子心中暗暗称奇道,原来苏州人有姓‘两个半’的。”他是通过这个貌似“阿懛”的外来书生来反衬苏州人的爱扯谎,看起来嘲笑的是外地人的傻,实际上这块砖头是砸在苏州人的背上,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到,买东西杀半价这条现在还在用的潜规则是其来有自的,也正好说明苏州人有经商头脑吧。要么是苏州人爱扯谎的名声远震,要么是吴趼人对苏州人存有偏见,他在说完这个笑话后又接着说道:“这个虽是形容书呆子,也可见苏州人之善于扯谎,久为别处人所知的了”。
看来苏州人的呆是很出名的,元人高德基在其《平江记事》中也说了一条有关吴人犯呆的俗语,很有意思,现简单译之如下:
他说吴人自相呼为呆子,又叫“苏州呆”。每当年末除夕的时候,群群儿童就会绕街呼叫:“买痴呆,千贯卖汝呆,万贯卖汝呆,见买尽多送,要赊随我来!”,大概吴人多呆,小孩子们便以此开玩笑嘲弄了。
其实我倒很喜欢这个“阿懛”的生存哲学,至少雨落的时候,别人会叫他走进屋里去避雨。无论如何,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他是不会吃亏的;相反倒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总是会在一条道走到黑的郁闷中绝望到底。
我愿是那个走在苏州街头的“阿懛”,在听到任何一声“走到屋里来”吆喝后,告别雨天,傻傻的走进随便哪扇敞开的木门。
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