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札记——《离歌》
喝了数日中药,饮咖啡更加不觉其苦。母亲病也见好,今日也有心情偷闲看了一会书,读了一个短篇《离歌》,作者鲁敏。
伟人曾经说过:“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在不同的语境下,这话语自有其不同的意蕴。我读这篇小说,忽然心中亦有此感想。关于生死,有无数的哲人智者去不断思虑它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往往可能无知无识,感不能言的人更容易发觉生命的本真,有如文中的“三爷”。
乡人对于生死都有一定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唯物者看来,或许有些可笑。然而对这些仪式的信仰和践行却往往使一个人来与去变得从容有度起来。科学发展到人类可以探索宇宙,试图征服自然的地步,然而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自然是不可征服的,不断的灾难毫不留情地嘲笑这人类的自以为是。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使有知者失去了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在不断膨胀的物欲中永不餍足,永无止息,只知不断攫取,甚至坠入魔道。怎比那些蒙昧天真者内心的安详?
以制作祭祀用品,主持丧葬仪式为业的三爷,因为经历了无数的死生,对生命看得很透彻了,他孤身一人,无欲无求,对人世有着达观的见解,普遍的同情。对“日子里的许多好处,喜欢小气而慢慢的受用”,因为知道“这日子不是自己的,而是上天的,他赐你一日便是一日,要好好过……”难得的是并不把自己的感悟宣扬,强加于人。因为明知道那些活得正欣欣扬扬的人们根本也听不进去到这样的话,没必要惹人“不得劲”,他只是小心翼翼,与世无争地在自己身边制造出一团和气,以彻悟通透的心境下所能有的善良,安然地承受人们有意的回避,自己的孤独。安然地只在人们面对死亡手足无措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任凭一条河把自己同热闹的人世隔开。甚至连接两岸的小桥被洪水冲断了之后,他也并不求人去修,无所谓撑着一条小船来来去去。河流在这里应该是一种象征,世俗生活的冷与热,迷与悟大抵该有这样的分野,但又不彻底隔绝。总有着桥或船的彼此过渡。
彭老人则是人间的深情者,钟情者。读到最后我们知道他七十多岁的人,以一己之力独自去为三爷搭建小桥,其实是为了死后灵魂可以去河对岸走上一趟,因为在他的年轻时代,河对岸住着他喜欢的姑娘。那姑娘最后为瘸腿的哥哥换亲,嫁到了别家。至死不渝的眷恋,那已经是我们这世界难得一见的东西,只可被当做神迹膜拜。彭老人可以以老年的智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身后之事,只是他终于没有等到小桥建好就突然故去了。你看,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也同样无法彻底安排自己的死。小说的结尾,三爷的小船,缓缓地在那条河上来来回回地划了一夜。这时候,我们宁愿相信人死后有灵,来完成我们对真情的感动,对未知世界的尊重,以促成对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意义的反思。
2008-10-27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