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6-18 06:21 编辑
半月前的一个早晨,和友人一起在早市闲逛。在一家卖花的摊位前看到两盆仙人球。拳头大小的刺球上已经有了几支斜斜的花茎,小小的花蕾上也隐约可以看到淡淡的粉和青涩的白。听说仙人球防电脑辐射,便买了下来,又顺手换了两个白瓷上描着蓝色花卉的花盆,径直拎到住处放在窗台上不提。花买回的第二天我就出差了,一直到昨天才回来。晚上无事坐在电脑前,突然发现那两盆仙人球都开花了,而且我看到了应该是新开的花,上次的花蕾连同花茎都谢了,落在花盆中。现在我看到的就是两盆仙人球各开了一朵,左边是淡粉色的,右边是绿白色的。它们就在那里静静地开着,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这也是我看这期散文的感觉,只是大家的文字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如花芬芳。
我把这一期的散文简单归类为“端午”,“低碳”和“其他”。
先说端午。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起先的习俗有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后来为了纪念在汩罗江自沉的诗人屈原才有了赛龙舟、吃棕子的节目。这里选三篇关于端午的文章试着品评一下。
故园风雨的《端午话屈原》,当然是借节日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者先是评价了做为诗人屈原在诗歌上的成就,认为“屈原一生失意,遂将一腔热血倾诉于诗歌创作之中,他以芝兰之思,诉尽胸中不平之气”,我以为然。接着作者笔峰一转,分析屈原在政治上的作为和后人的评价。事实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然的话说出来的话只能是贻笑大方。就象时下有人问毛泽东时代为什么不搞改革开放。那时连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都屈指可数,何谈开放?说远了。再扯回来,;P 最后故园疾呼“怀念屈原,就是怀念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怀念我们古往今来,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他们的精神会与天地共存!”这种大开大合的手法足显故园的笔力。
红尘散仙的《端午之艾》则是用略带忧伤的情绪从儿时随母亲到河边洗眼、采艾,忆起那些善良的熟识的乡民们,再回到目前“钢筋水泥为主的城市将原有的所有生灵全部连根拔起,也只有远郊才侥幸保留了一点田野的芬芳”,为采艾只有骑车远行。工业化城市化慢慢吞噬了我们曾经的家园,谁的心中没有曾经的乡土?结尾的话我倒是很赞赏“这个日子,这个晨光,这阵清风,是不是艾草已经并不重要,它只是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一次采撷罢了”。生命里有好多事只是要有过程的,结果是什么往往并不重要。
香尘《2010香尘手记》中也有一篇字《端午》。先说开篇,“端午这节日,不隆重不热闹,却烟散花巷,柳绕街衢,连内在都属于大众,到处是粽子、艾蒿、菖蒲的香味堆砌出的人间烟火”。这是我读过对端午最好的描述。用香味堆砌出的人间烟火?香尘对文字的感觉很特别,仅这一句可见一斑。也是采艾,香尘的感悟也是独一无二的,“生活啊,却像快三步,再慢三步,可能今朝繁杂绕风霜雨雪三圈,明朝悠闲绕青山绿水三圈,浓淡相冲反复交替。”同样是季节交替,岁月轮回,可到了香尘笔下,这比喻是又新鲜又贴切。结尾更妙,“此刻,在潮热的江南,房间里正充满艾蒿的清香,心绪安宁,是为端午。”妙到无语,真是喜欢。
现在可以说“低碳”了。限于篇幅,我也不一一列举了。也选几篇,朋友们见谅啊!:$
这期散文写低碳生活得不少,缘于马樱花的一则紧急征稿启事。环保低碳是时尚,也是现代有危机意识的人们的觉醒之路。经济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是不是一定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留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地球?这些问题还真不仅仅是政府考虑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在环保低碳方面,我们,做为一个个体可以做什么?同样的话题到了大家笔下也是色彩纷呈。
我们在半部堂的《家有低碳妻》文中认识了一位可敬的勤俭节约“就用厕所水,用家里的剩菜饭当肥料种了楼后菜地的”低碳妻子,节约更多时是一种好习惯,与经济不一定直接相关的。
马樱花的《偷出来的低碳生活》读来令人捧腹。弄得管姐姐咬牙切齿地说“这个贼,把咱那不低碳的心思都整没了,这个贼呀!”还有一帮起哄的直喊“这也不低碳啊”。作为快报的编外编辑,马樱花自然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最能吸引编辑的眼球,打动编辑的心的。可写字就是这样,常常只是感觉有趣就写了,与变不变成铅字无关。
管淑珍的《被低碳的金鱼自杀了》也是一件趣事,只是这次倒霉是几条可怜的金鱼。可见我们倡导的是低碳,不是无碳,环保重要,生命更重要。;P
阿伲的《说说我家的低碳妹》中的女儿是真环保,而且身体力行。少用方便袋,科学利用水,搜集废电池一起送到商店处理是切切实实的环保行为。阿伲的爱女之情也是溢于言表。可就文字而言,有点散了,如果再精练些,再出出新,可能就先入了马樱花的“马眼”了。一句戏言啊。在我眼中写低碳的最出彩的当属
淡淡一片云的《爱的上品》,说它好是因为它是从简单的低碳生活升华出来,上升到心灵的低碳“我理想的生活模式就是过简单的日子,闻闻风中的烟火尘香,看看游鱼自在的大化,读一本爱看的书品味无争的静定,与爱有手牵手过素朴的生活”。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能够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中保持心灵的安静,过一种心灵的低碳生活是一种境界。我是这么理解的。
最后说几篇归类到其他的文字。
先说碳素墨水的《维尼》,篇幅不长,叙事却干净流畅,淡淡的云给了精华,我又把它置顶。这篇字,我更推崇的是它叙事的情绪,很静又似乎没有写手的感情倾向,海明威语“冰山上的一角”就是这个意思。更多的空间是留白,留给读者通过想象的翅膀去填充,去完善。
水墨丹青的《独立思考战斗队》中有两篇字。以前发在传统媒体上应该叫外一章。我都喜欢,前者那个戴着眼镜瘦瘦的男人给我很深的印象。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疯狂得没有自我的年代,敢于独立思考,保持有自己的一份清醒是多么可贵!至于直言“天大地大不如我的粥碗大,爹亲娘亲不如老婆子亲”的表叔,最难得的是无罪释放后与表婶的感情不减当年,对自己的当初的话不悔!不悔是我欣赏的人生态度。再说几句燕子李三的杂文。说实话,在这里说不说还真踌躇了一会儿。想起淡淡的云的一句话“论坛提倡言论自由”,还是说几句吧。就文论文。杂文本是就是散文的大类,可我们版这类文章并不多。
燕子李三在散文大约发了三篇杂文。第一篇是《从版主门看春江的掐架艺术》,对杂谈的首版春江的掐架艺术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更难得的是说出了春江的寂寞与无奈。“说现在在杂谈做首版也真难。风花雪月吧,整不过文区,声色犬马吧,有生活接着。情色的不让整,政治的不能整。可供折腾的事还真不多。”我读到这段时差一点就笑喷了。说得挺对,挺准。第二篇是《春江非黑马论》,是回版友花开富贵的帖子。关键是李三整篇文章中都是借力打力,即拿花开的文章中的例子说明自己的观点,其驾驭杂文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第三篇是《也谈为版面着想》文字逻辑性强,也得到副总版主斋主的认可。在这里也欢迎燕子李三常来散文坐坐。
这一期就说这么多吧。从我的笔记本屏幕上方看过去,我说的那两盆仙人球还在那里静静的开着,背景是对面住宅楼上透出温馨的万家灯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