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告诉我的,在当时的环境氛围下,我一点也不怀疑这句话的高度智慧性。所以,以此为动力,也算发奋读了几年书,成绩前茅,获奖颇多。
越是不容易怀疑的事情,陷阱越多,在把读书当作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去做后,我越来越发现我活得不快乐。除去一些必须的名次竞争压力之外,我整个的人生价值陷入了一场怀疑之争中。很经典的一句疑问是:我读书是为了干嘛?
或许,在中国的封建时代,读书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可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书,只是一种工具,读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生的事业。
我常常听到“文化名人”“国学大师”等词汇,想必是一定读过很多书的。其实,我并不欣赏他们,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吧,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把中国几千年所积累的古书 阅一遍,然后熟能生巧地搞些貌似有创意的发现,这就所谓的“大师”“名人”吗?如果这样,我还不如去街头欣赏一个有创意的乞丐跳一段自编的舞蹈。
读书于人类,应该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一书 遮百丑,以为多读了几本说,就把自己当“上品”了!我从来不怀疑书的重要性,但坚决反对迷信书的万能作用。
书读多了,人就会迂腐,尤其是读多了中国的古书。凡是读多了中国古书的人,骨子里必定是心高气傲的,如果他读多了中国的古书还不心高气傲,那他一定是没读懂,因为中国的古书就有这一神气的功效。一个人心高气傲了,但又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华,那一定喜欢拿些高深古怪,生僻难懂,东搬西抄的东西出来装模作样,装神弄鬼 ,贻笑大方了。
凡是读多了外国名著的人,也有可怕的症状 ,总结来说有:坐井观天地以为了然世界于心中,对中世纪的欧洲庄园生活印象深刻,这必然导致心理的微妙变化,影响正确价值观的改变,说话写作时常脱口而出,什么什么基斯,什么什么洛夫,等等说过什么什么,拿别人的话装腔作势,以显得自己有学问的摸样。
还有,读多了小说让人善感;读多了诗歌让人疯癫;读多了杂文 让人疯狂;读懂了老子 ,自己基本就快老死;读多了庄子 ,自己就成了一截桩子;读多了什么斯基,自己就去开三轮,读多了什么洛夫,自己也就成了懦夫,等等。
最后总结一下:凡是在这个时代成功的人不是因为读的书多 ,而是学习得多,主要是脱离书本的那种学习。是书三分毒,常年累月地积累下去不得病才怪呢!总之吧,读书的下场都好不到那里去,除了思想被人家俘虏外,还落得一个不好的骂名“书呆子”,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躲进书堆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因为他中的书毒太深,看不惯了别人,别人更看不惯了他,耍不到一块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