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女娃子,豁我嗦。”冷不丁的你在成都街头听到这么句话,不用问,这一定是那位母亲带着一种怜爱的叱责。这是一句典型的成都话。如果把“豁我嗦。”换成“豁人哄人”,你看,又成了另一种味道了。“你娃咋光晓得豁人哄人呢?”,这也是一句地道的成都话。“豁”有“骗”的意思,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骗”,相当于北方话中“你骗人”一类。
每个外地人初到成都感觉最无奈而又最有趣的当数语言。面对成都的美食、美景、美女,交流,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的传承,又离不开方言俚语的支持,所以,方言文化也是成就地域特色的一个方面。
其实,我国汉语最大的方言,也就是北方方言,四川乃至成都同属于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并不大。在语言交流上,常常听外地的朋友说,只要你们把语言速度放慢,大致还是可以听懂的。这就说明了语言除了语调、语速外,比较难懂的就是俚语。俚语又是一种方言的灵魂。许多语言,如果除却俚语就显得毫无生气。而且俚语所包含的内涵,是其它语言的数倍。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机智、幽默、诙谐、打趣的成份。许多的俚语仅仅通过语速、语调、和语音的变化就可以演绎出很多的意思,如果,再辅以表情,内容就更加的丰富。俚语的不足就是骂人等低俗的成份较多。“他乡遇故知”如果你身处异域他乡,能够听到一丁点的家乡的土话俚语,你肯定会倍感亲切。因为同域文化会拉近你的距离。
成都俚语与四川其它地方的俚语在意思大多相近,但因地域、发音等原因,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成都话的“没(mo)得啥子。”和重庆话的“没(mei)得啥子。”意思相同,都是“没有什么”的意思,但发音却不同。我曾下乡时的两个生产队是一个大院以中间为界划分的,因姓氏不同,有些俚语也就成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定势。当然,也有有意思的地方,如果你外出与人交流,在不经意中带出了方言俚语,不用问,只要是熟悉这些方言俚语的人都肯定会知道你的姓氏,甚至大致方向。所以,俚语有时也是一张没印刷的名片。
成都的街道在没改造前,大多数的居民住的是相当于现在的商住楼的木结构瓦房,即临街一面都是以木门板为墙。亦居亦商,成都话叫“门板户”。也有一些院落,院落的形成大多是解放前的官僚逃跑或是一些有钱人家退压时空出来,其它人住进去的。成都的格局,除了东郊和南郊有一些工业区住的是楼房外,市区绝大多数是平房或一楼一底,也就是这种川西坝子常见的小青瓦房,在这些地方长大的成都人绝对是一口正宗的成都话。而工业区则因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一般就以某地方主要来源省份的人的口音辅以普通话作为主要交流工具。如成都机车厂就以安徽话为主,成都420厂则以沈阳话为标准。所以,很多的方言俚语都基本聚集在市区内。
要了解成都,首先要了解成都话。成都地处川西平原,水旱从容。成都话的语速并不快,也充分体现了一种休闲的味道。曾经听重庆人说,成都话“妹里妹气”的,骂人象唱歌。比如一个人指责另一个人很笨,他就会说“你娃瓜戳戳的”,而另一个人则反诘“你精灵”。整个过程,火药一点也不浓。又比如,一个说“颤翎子”,另一个就会说“张花实”。这两句话都是说爱出风头。“显洋盘”。还有诸如“人来疯”、“疯儿洞”、“假巴意思”、“稀孬”等等都是正宗成都人的日常口语,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喜欢在客人面前表现,到了一定年纪尚不自重,假情假意,很不好等,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还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语气,表情演绎成各种不同但意思相近的话语。如,用俏皮的语调说“我就是假巴意思的。”这就带有一种自得的成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激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由得不击节赞美我们的老祖宗的幽默和智慧。
成都话中有一个最精典的字,就是“瓜”。外地人到成都首当其冲地便把它与“傻”等同,其实并不尽然。以“瓜娃子”为例,这原本是一句嘲笑或自嘲的话语,“我们这些瓜娃子”或“我们这些都是瓜娃子”。如果把前缀换成“你这个瓜娃子”,就充满了叱责的意味。同样这句话,如果换成是一位长者,轻抚着晚辈的头并放慢语速地说,就是一种怜爱、赞许,这就是中国话乃至地方俚语在语言运用中的神奇功效。
在成都还有个字也挺有趣的,就是“摆”。原意是“说”或“聊”,在成都人的口语里时常用到这个字,如“摆龙门阵”,即闲下来时聊天。“不摆了!”并不是说不聊天了,而是说,不用说了,表示对某一事物的一种赞叹并有一种自得炫耀的意味,如“巴适,简直不摆了!”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用作“我们两个摆一下。”这也不是单纯的说一说,而是带有一种强迫,威胁的味道在里面。成都话通过引申改变词的本意的也很多,如“润”,原意是不干枯,湿润。成都话用湿润的意思,并通过后缀的重叠来加强语气,例如“润杂杂的”表示没干,湿气很重。后来在生活中又被引申作滋润,。成都人称生活拮据,资金运转不畅为“干”,常用“卡(ka平音)起了”表示,而得到别人的支持为“润”,所以常常在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先拿点(钱)去润倒。”意思是说先给你点钱去应应急。如果把两句话完整地表达出一种借贷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兄,最近我打来卡起了。”“好嘛,你先拿点去润倒。”。成都的俚语中还有一些语言,指代不是十分明确,但含义却很多。许多含义只能根据当时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去意会。许多年前我在新都就碰上过这样的俚语。记得当时在新都的游乐园的售票亭我与一位漂亮的售票员开玩笑,也不知说了句什么样话,只见她眉头一挑,笑吟吟地吐出了三个字“找不倒。”我当时有些茫然,急忙追问她说的是何意,谁知她还是笑着说着那三个字,后来,我又询问了其它人,他们大多语焉不详,解释不清楚其具体的准确含义。通过观察、对比,我发现这句话大致有不知道,不告诉你,不能说等几种意思,以及由此衍生几十种在不同语言环境条件下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味。这在语言学上也可算俚语中的一绝。
我们说俚语并不是强化和放大俚语的作用。在让成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成都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外国人来到成都工作、学习、旅游,成都以极大的热情接纳各种语言,同时也是为了让外地人更好了解、熟悉成都。让成都一些健康、风趣的语言走向全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的宝库。一个“雄起”通过足球走向了全国,让全国的观众知道了四川,知道了成都。一些明星也通过俚语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达到一种沟通和融合,从而使这种沟通过渡到认同。所以俚语的解读也有利于使外地人快速的了解,融入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