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定法 字由性情
几天前,一个朋友在QQ上和我交流,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更好,更精粹,更耐读,其实,我相信,这个话题大概是所有喜欢写字的人都期望的。谁不愿意自己的文字能有这样的境界和效果呢?也算是为了回答我的这个朋友,我写下这段文字。
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字不是靠模仿来的,也不是靠着什么范文“描红”来的,在我看来,好的文字是靠写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人生经历,勤奋和执着,更是靠着一种悟性。
我特别喜欢“文无定法”这四个字,在我看来,它包含的意义非常深厚。从字面理解上,可能是一种桀骜,是一种不守规矩,是一种试图超越,其实,仔细想来,它所蕴含的意义,绝非这么简单。
靠着模板写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现代人的文字,最想展示的是自己的个性和观点,这恰恰是“文无定法”的源泉。所谓“文似看山喜不平”,能把文字写的跌宕起伏,充满着情感,或者明确的观点,是一种本事,这种本事,没必要去模仿,但是你可以去汲取,然后消化,然后为你所用。
文字不仅仅起这表情达意的功能,还有它的感染力,感召力,号召力,所以,有个性的文字,无论是小说或者是散文,无论是小品或者是杂文,无论是诗歌还是长短句,都会让人们不忘,这就是文字的特殊功能了。
在大学时代,中国现代文学课上,老师举了诗人藏克家的一首诗,同学们围绕着这首诗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这首诗只有两句“当我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故乡突然离我远了……”很多同学都坚持认为这就是大白话,不是诗歌,我却不然。在我看来,尽管这首诗只有两句,却包含着诗人浓烈的情感,两句诗有一种巨大的时空跨越,有一种杜甫“剑外忽闻收蓟北”的巨大喜悦而带来的对故乡无限的情感飞跃。它其中包含的沧桑和喜悦,包含的对故乡的眷恋和想念,以及颠簸流离带来的无奈和悲怆,都蕴含在其中。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文无定法,不是让你胡说八道,更不是让你云山雾罩,而是让你在驾驭文字的时候,怀揣着一份从容和自信,用文字准确的表述出你的喜怒哀乐。跟在所谓大家后面,拾人牙慧,注定会沦为平庸,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有个性的文字,才是好的文字,有生命力的文字。
我喜欢有张力的文字,那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文字修养沉淀之后所达到的文字随心所欲的一种境界,好有一比,一个技艺超群的剑客,即使手中无剑,但是一招一式,也照样透着剑的锋芒。
也有一说,文如其人,那大概是说透过一篇文字能感觉到对方的性格,这大概就是因为这文字偷出来的是写作者的性情,这也就是我说的“字由性情”,而这种境界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无不为梭罗笔下瓦尔登湖的静谧优美,以及作者深邃的思索所折服,但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梭罗独居瓦尔登湖,远离文明的喧嚣,所带来的孤寂呢?他花了百十美元,自己盖起那个小木屋,在哪里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的设施,他对着一泓静谧,对着自然,去思考,去写作,而其后的近百年的时间里,《瓦尔登湖》却不被认可,梭罗如果计较功名,他绝不会如此的苦行僧的居在清苦的瓦尔登湖畔,执着的写着那些文字。这就是文字的性格。
所谓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文字的性格。
张爱玲的前夫,胡兰成是一个汉奸,但是,他的一些早期的文字切实很值得一读,读他的《禅师一枝花》,顿感一种对人生的诸多思考,而后来的胡兰成,因为一篇为汪伪政府吹鼓的文字《战难,和亦不易》,而注定要被贴在汉奸的十字架上。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里借剧中人婵娟的口,痛斥宋玉:“宋玉,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很不幸,若干年后的老郭,其实更没骨气,看了他后来的那些应景的诗句,那就不简单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厌恶了。
今天看新浪有关法网李娜的报导,一篇文字的标题让我十二万分的反感《李娜你代表了十三亿中国红》,说实话,写这样东西的人,脑子要么是被驴踢了,要么就是根本没脑子。这么麻人的文字不是煽情,而是反胃了。赢了就代表十三亿,如果输了,难道十三亿人就“莫名的悲哀了吗?”这是哪儿跟哪儿呢?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字字珠玑,十分耐读。其中却透着先生对人生,对岁月,对经历的诸多沉淀和思考,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而且我认为并不比她的夫君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差的。
无论是大家,还是普通人,只要文字是用心写的,就值得去读。
随手码下这些文字,算是给朋友一个回应吧。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