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9-17 07:58 编辑
第三节:大哥
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两个姐姐没有列入排行的序列,只有男孩才能正宗排列老大老二……。我是真老二假老三,因为在很早前,我大姑和秦姑爷死了,留下的一娃娃便由我父亲从小抚养长大。他们舅甥关系很好,视为已出。当有了大姐二姐后,一直没育生育男孩,古训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秦表兄便自动提出过继给父亲。在奶奶首肯下,举办了过继手续,在大红软缎上写明了将来养子对继父母的养老送终条款。父亲按汪氏家族辈份,取名为汪元福,字兆熊。因此我出生后自然而然就成了老三。
我大哥一生也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雨坎坷,但为人忠厚信诚,在我家的变迁上起着重要的影响。他长大成人后,父亲为他婚配,并将成都经营的商铺交给了他。但由于年轻失误,亏本负债,不得不逃走跑滩打烂仗(四川称外出躲债为跑滩,在外生活无着为打烂仗),流落异乡。1928年在营山县遇见了军阀李家钰所部连长,也是远方堂叔汪铭鼎在那招兵。他正走投无路,便吃粮当兵了。喜在有文化,又能打得一手好算盘,不久便提升为军需官,到1936年已升为上尉。当时李家钰以川防军司令名义驻扎西昌,大哥便在那里与我后来的嫂子胡清华结婚。有一天在娱乐场所遇见旧时相识的老家熟人,问及父母情况,得知已添了两个兄弟,十分高兴,当即给家中汇了一千个大洋。不久李家钰部奉命出川抗战,路过家时小住几日便随部队开赴前线。
在晋豫前线几度生死,晋升为少校军需官。三十六集团军司令李家钰被日军伏击牺牲后,部队整编到胡宗南部。内战期间驻西安任胡宗南部第七补给区什么中校课长,总之是个肥差。随时奉命到部队检查吃空名的,下边则往往孝敬这些上司大臣,一张张巨额支票明里暗里往他腰包里送。反正美国出钱,中国出人打仗,不要白不要。正当胡宗南“光复”延安之时,也是大哥也寄钱回家买田地之日。
解放大西南战役,国民党军土崩瓦解,眼看大势已去,他随上司集体起义。改造学习中表现甚好,被分配在军工部门作总会计之职,1955年还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1956年我休假回家时,他特意把获得的市先进工作者的奖品-----一个日记本送给我,表示他的进步和对新生的喜悦,他的子女也安排在军工厂当工人。但在阶级斗争年代,起义旧军官,表现再好也得调离军工部门。最后安排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大型国营企业上班。他对工作勤勤恳恳,在文革动乱武斗时期,仍每天坚持步行十余里去上班。
诚信、感恩是他最高贵的品德。1956年他遇见了二十多年前的债主,他不因改朝换代、生活艰难(当时养活五个子女),而赖账。将对方请到家中协商了此债务。过去母亲与他关系一般,非亲所生,难免也有芥蒂,但在土改中,农会把母亲吊起来逼问他的下落(因买的田地是他名字)母亲为了保护他,仍凭吊打,就是一个不知道。要真的将他弄回去,那才不管你是不是起义人员,为了分得浮财,什么手段也会用上,不弄个半死才怪呢。当他得知后,感激零涕,每逢母亲生日,他再困难也要给母亲寄钱祝寿。
他前边生了五个女儿,后又生了两个男孩,为了延续亲生父母香火的愿望,他专门请示父亲:“现在汪家有元吉、元昌二弟,是否可以允许我的儿子继承秦家烟火”。经父亲同意后,将其子改名秦复宗,秦承宗。1988年病故,终年79岁。
最有喜剧性的是:当年当连长招他当兵时的远房幺爸汪铭鼎,随他起义时还是一个老上尉。因他抽大烟不思进取。
他是我最尊敬的兄长,但在解放后的长期中,明知他人口多,养家糊口难,但大家也是靠微薄薪水为生,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很多时侯想起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说“要是现在,我一定满足他喜欢的酒茶,而且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