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宜聚不宜散 管淑珍
孙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文人宜散不宜聚,一集中,一结为团体,就必然分去很多精力,影响写作。”在很多场合,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文人宜散不宜聚”这句话,细细揣摩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如今的文人圈内,独立思考、潜心治学、孤独写作的文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按说,文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切磋才艺,或许不算什么坏事。兰亭集会,滕王阁集会,都是文人的聚会,前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后者潘江陆海,各显才能,不都是千古佳话吗?可是,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几次文人的大型聚会,发现有一些会场的吵嚷声嘈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连中小学里纪律最差的班级也自愧弗如。仔细观察才知,文人们在忙着联络关系。对于文人来说,善于公关也许并不是坏事,至少有助于搜集写作素材,不过,当主持人或会议代表在台上演讲时,大多数听众却忙着聊天叙旧,这终究算不上是一种正常现象。身为文人,至少应对发言人表示尊重,这是一个文人最基本的修养。
进一步讲,对于文人来说,是公关大于写作,还是写作大于公关,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文人忙于公关,会使文学界产生“遮蔽”现象。一、遮蔽了真正的好作品,会使大量人情稿涌入报刊杂志;二、遮蔽了文人对文学追求的热情,使一些文人变成投机商一般的“伪文学家”。拉关系是为了便于发表,而见人就推销自己的稿子,是为了让读者关注自己的文章。其实推销自己不算什么,然而,不停地说自己的作品多么感人,就有点招人心烦。古人一再训诫我们,己贤而不说己贤,才是真贤。文人不应将自己混同一般老百姓,虽然实质上都是一般老百姓,但是,毕竟还顶着一个文人的招牌,别因自卖自夸而损害了文人的形象;三、常听到文人们在一起探讨什么题材最畅销等实用性很强的问题,我以为这实际上会模糊了“文以载道”的精神,使文学作品变成纯粹意义上的商品。四、文人们聚在一起议论圈子里的恩怨是非,使“文人相轻”的恶弊无法除根,这一点遮蔽了作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道德尺度。“文人相轻”的事情文学史大抵很少提及,如果认真观察现实则俯拾即是。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曾经这样评论他同时代的文人们:“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这话具有婉讽作用,是对文人过度自信的批评。曾听一位学者说过一段很有哲理的话:“先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心中没底。”是啊,见过大世面越少,越容易过度自信,这一点对于普通人倒是没什么,对于文人来说,如果缺乏自省精神,其作品的境界就会大打折扣。其实,文人间可以不必打架,因为文学已经边缘化了,文人们再打得头破血流,就更不能唤起读者们对文学的关注了。五、更为甚者,每当文人聚会的时候就有人忙着推销杂志、为自费出版的作者充当掮客或者为收费会议拉客户,我感觉这类文人圈内的业务员遮蔽了文学的神圣色彩。
有人说:有第一等襟抱,有第一等学问,才有第一等文章。
还有人说:一流的文人写作,二流的文人骂人,三流的文人赚钱。
总之,当一流的文人写出许多第一等文章的时候,文坛的风气才能真正得以好转,而鲁迅先生所说的“空头文学家”也才能在文人圈内销声匿迹。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或许应该从文人聚会着眼,引起圈内每位从业者的警惕与自律,文人宜聚还是宜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人聚会时的心态、胸襟,这决定着文人聚散的质量。(此文发表于2011年第三期《文学自由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