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韵怡然 于 2010-10-7 20:05 编辑
翻看中学时代的日记,我看到了自己评论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句话:“她死心塌地去爱一个身为汉奸、朝三暮四的男人,一直爱到她死那一天,却从来不去反省这个男人是否值得去爱。”曾经的我是肤浅的,不理解张爱玲,不理解爱。
爱,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甘愿不甘愿。红尘之中,有多少的痴情男女,演绎着爱情的悲欢离合,费尽心里,只为了追求一份来之不易的情缘。当遇上真爱,才会懂得,自己一直酝酿的那份温柔与激情,只为了在此刻为他而释放。从你爱上他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一个信徒,他如一种信仰,在你的心中树立了光辉的圣像。在他的面前,所有的高傲与自信,不复存在,虔诚的膜拜,自始至终。
诚然,张爱玲是聪明剔透的,而且有一份常人无法可比的孤傲而不合流俗,即便如此,她还是逃不脱爱情的枷锁。张爱玲在《爱》里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喔,你也在这里吗?’”胡兰成与张爱玲,是于千万人当中相遇并且相知的。
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写了与他有关系的八个女人,他对他身边的女人,一样的懂得,一样的爱惜,一样让人爱不得恨不得。张爱玲对胡兰成,是完全倾心,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条件,哪怕他是汉奸,哪怕他与苏青私会,被她撞个正着,因为她始终坚信胡兰成能给她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信上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是个用情不专的人。想张爱玲这样孤傲坚忍的女人,天生玲珑透彻,什么看不明?什么不懂?但是,面对爱情,她就是放不下,就是舍不得。正因为她懂得胡兰成,她的心也变得柔软、温顺,所以宽容迁就。低到尘埃里,满心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只因为爱。因为爱,所以懂得,所以慈悲。可惜胡兰成还是让她萎谢了:“像金童玉女,到底花开水流两无情”。
张爱玲千里寻夫,只为要胡兰成在她和护士小周做出选择,但胡兰成竟不肯,只是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这才使两人的倾城之恋变成情天恨海。蔷薇几曾有定义,白云何所谓命运?爱情本身就是个无法解释的东西,它会让人甜蜜到痛楚,却有痛楚到甜蜜。爱之深恨之切,恨的前提是爱,恨在,爱的余温就没有彻底销尽。人都说哀莫大于心死,心若能死,一了百了,“爱情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然而,对于在感情沙漠中挣扎的人,又可谓是“哀莫大于心不死”。
“我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情有迁异,缘有尽时,而相知则可如新,虽仳离决绝了的两人亦彼此敬重,爱惜之心不改。”胡兰成的这番话曾经让我迷惑不解,甚至以为只是他始乱终弃的推辞与借口。如今,我竟然能深刻地懂得了这些话的含义。知,竟可以解脱人世沧桑与生死离别、诠释无处安放却又无法释怀的情感。
张爱玲的整个生命都是审美式的,凡是不美的她都本能地拒绝。很多人,尤其是女人,都是完美主义者,张爱玲更是。然而,完美主义者跟生活的关系往往很紧张,甚至是对立的。完美主义者脆弱敏感的内心很容易被不完美的现实伤害。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很沉寂,我以为,能让她安于这种平静的不是年龄,而是她内心的冲洗。平静的实质是妥协和放弃,伴随着曾经的不甘心和不情愿,其过程充满了失望和挣扎。也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我不知道,这样的安静,究竟是一种幸福还是痛苦,亦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烟云散尽,曲终人散。“烟花三月炽苍穹,繁华落尽是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