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看到太多的珍言忠告之类的东西,通常是在刊物上报纸上,一小段,或者一句话。说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用琼瑶奶奶的话说:好好好好的发人深省呀。。。。。
也曾在塑料皮的笔记本上,抄呀抄,写呀写。挺好,真好,好好好的好呀。
四十多年走过来了,套句装B的话,蓦然回首,每一步都走的好辛苦。
回头想一想,该摔的跟斗一个没少摔,该吃的亏,一个没少吃。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来不一样,吃了一亏又一亏,亏亏都有新体会。我就是在这样境况下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的。
再捧起那抄满格言的笔记本,看了一遍又一遍,原来他妈的早多少年已经有人说过多少回了呀。这种事,不能这样办,要吃亏,那种事不能那样办,要吃亏。前人说的多么的好呀。为啥就没听呢??
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等到懂得了爱情的时候。我们已经只会做爱,不会爱了。你不能在拥有青春的同时,又拥有关于青春的知识。
我们在懂得了老的知识以后,面对的又是新的迷茫-----爱情这东西我明白,可永远是什么?
就是在这种循环之中,一点点老去,一点点明白。能到老去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哦,原来人生是这样,原来社会是这样。于是颤颤微微,拿起笔来,写下几句人生格言。告诉孩子千万要按这上边的去做啊。。。。。。
孩子抄在笔记本上,抄呀抄,写呀写,真好呀。挺好呀。。。。。。。
基本上的情况就是这样。
那么,是不是这些忠告和格言就没有一点用处呢?也不尽然。
我们可以大致把人分成三等。天材,庸材,蠢材。
然后我们对这三种人说,火是不可触的。
那么天材的人,听到这句话,他会避开火,或许他终生都不会被灼伤。这种人,非常非常少。
庸材,他听到这句话,他仍然会去碰。然后他会被灼伤。但他被灼伤之后会想起你曾告诉他的话,他会后悔,然后加深了印象,以后不会被灼伤。也就是说开始认识忠告,只是感性的,表象的,只有吃过亏,回过头来再认识忠告,才会有切肤之痛,从更高一个层面理解了忠告。这种人占大多数。
而蠢材,就算他知道,也会一次又一次去触火,被灼伤。忠告对这类人是不起作用的。
所谓的忠告,其实也就是起到一个二次警示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该摔的跤,并不会因忠告而不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