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3-3 08:16 编辑
春日,我随运城市作协采风团乘坐大巴前往芮城清凉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整日被繁忙的工作弄得身心俱疲,沉重的生活压力又让人心烦气躁,正好借此缓解一下。春光明媚,惠风和畅,路边的杨树、榆树似乎一夜间窜出的绿叶探头探脑,惊奇而兴奋地打量着回暖的大地。粉红的果花、雪白的梨花、鲜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和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将原野打扮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大巴在山路上疾驶,不时看到路旁养蜂人搭建的帐篷和杂乱堆放的蜂箱,嗡嗡嘤嘤的蜜蜂飞来飞去,忙着为春天和鲜花唱着美丽的赞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在山腰一处较平坦的地方停下。一座面积不大的寺庙出现在大家眼前,这就是位于中条山南麓甘枣山下寺里村的清凉寺了。清凉寺是一座元代古刹,建于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两侧是深达数十米的沟壑。著名的恭水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到山门前又二水合一。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窑洞错落,绿树婆娑花草遍地;再往远看,青山含黛白云缭绕,梯田层叠果林如带,这古朴幽雅,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光让久在都市的人们一洗尘心,烦累尽消。史载元戊申年(1368年),有一位军马使骚扰寺院,抢拿财物,被一个叫了悟的僧人状告到朝廷,皇帝下旨予以处置,可见当时皇家对它的重视。寺前竖立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而用红砖砌成不久的门楼十分简陋,与寺庙尊贵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庙里杂草丛生,数十棵柏树、野杏树东倒西歪,露出一副瘦弱不堪的样子,愈发显出破败荒凉来。唯一可观的是重修的大雄宝殿,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殿宇设计气势磅礴,造型巍峨壮观,斗拱古朴壮美,梁架粗犷豪放。据说大殿的一根横梁是用枸杞这种灌木的根茎做成,让人颇觉不可思议。无独有偶,在网上查阅清凉寺的资料时,发现全国有多处清凉寺,而相传河北行唐的清凉寺正殿大梁由一根粗大的荆木做成。原文如下:“这座寺庙快要建成时,因中间缺一大梁迟迟不能完工。这道大梁其它木材不能用,单等荆木出世才行。因荆木属灌木,根本长不了这么大的树干,当时一时找不到,所以数年未能竣工。后来,五台山高僧遍访天下,在一座深山中,发现一荆丛长势旺盛,往下挖去,原来长在一个粗大的荆木树根上,挖出来后正好做了清凉寺大梁。”民间传言,本不足信,但这样的传说无疑增添了人们对寺庙的神秘感,加深了对大殿建筑精美巧妙的印象。十分可惜的是,住在庙里的两个尼姑均不在家而殿门紧锁,无缘得入。寺庙东边有许多残碑断碣,记载着这里曾有过的兴盛和辉煌。那些钟磬声声木鱼阵阵的岁月毕竟太遥远了,岁月沧桑,兴衰更迭,不禁让人感慨唏嘘。
就在大家要离开时,只见一个须发皆白头戴白帽的老人走进寺院,问后得知他是庙里号称“二师傅”尼姑的父亲。他手持一卷《金刚经》,坐到南面房檐下诵读起来。正无趣的众人顿时来了兴致,纷纷聚拢过来和他合影。有人问及他的年龄,答说已97岁了。看他耳不聋眼不花,步履稳健的样子,大家都赞叹不已,纷纷猜测他高寿的秘诀是因了这里清新洁净的空气,还是在于他平和淡定的心态。有人好奇的翻看他的经书,平日学富五车、恃才傲物的作家却愣是没读懂。对于经文,一无所知的我感觉好比西方影视中老巫婆的魔咒,玄奥神秘。要知道,人们总是对弄不明白的事物才会感到神秘好奇,从而尊崇膜拜。当钟声敲响,大殿内香火缭绕,众和尚身披袈裟,端坐蒲团,一边敲着木鱼,一边闭目诵经,“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一通“大悲咒”唱下来,由不得众香客顿生敬畏,神情肃穆,万虑皆消,如饮醍醐。试想众和尚大声唱诵的不是聱牙诘曲的经文,而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明白晓畅的诗文该会是何等的滑稽。
出了庙门,大家踏上归程。车在中条山盘旋的山路上忽上忽下,让大家的心也跟着紧张的起伏。这时天气突变,外面开始下起了蒙蒙的细雨,山峦间云雾弥漫,远处的山峰隐现其间,更增添了无限神韵,让人顿起一睹芳容的念头。“红白花开山雨中”,透过白纱般缥缈的雨雾,只见漫山遍野怒放的棠梨花,好似山涧喷涌的泉水,海上翻滚的浪花,素衣白裙的玉人,雪白耀眼,深深吸引了一车文人墨客的目光。路边崖畔不时会有一树红艳艳的野桃花扑面而来,转眼又擦车而过,犹如红妆打扮的丽人笑靥粲然,风情万种向你走来,却转瞬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好不惆怅。
快到山底时,回望去处,重峦叠嶂,岚霭缭绕。清凉寺就隐藏在云雾之中,也许它正在静静地望着我们,不悲不喜。是的,春会过去,花会凋落,繁华闹热敌不过光阴的消磨,轻愁淡恨也禁不住岁月的风吹,若参透了这盛衰荣辱、喜怒哀乐,在纷扰的人生路上,我们将走得更为自在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