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2-3-7 07:46 编辑
郑伯克段于鄢,上学时就学过。现在读起来虽觉熟,但是,竟然有些诧异当时为何不觉其好。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在这一个伯字上体现出来。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为生庄公时难产,故而不喜欢庄公,却爱自己的小儿子段,因此处处维护段叔的利益,比如,欲立其为君,但因为自己的老公武公太传统,没答应。庄公即位后,又为段叔请求制那个地方,庄公不答应,说,除了制,随便哪个邑都可以请。(庄公的理由是制是原来东虢国的地方,不太平,但我认为,可能是这地方距郑国太远,人心不稳,不容易被控制。庄公何其阴也。)
武姜又请求京,庄公准了。于是戏开演了。 段叔去了京以后,先是把京的都城加高加厚超过一百稚(已越制),大臣祭仲提议纠正,庄庄只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并不约束段叔的行为。(庄公何其阴也)。
然后,段叔又进一步,命令京西面北面的边界也共属于自己(应该是只属于庄公的),公子吕又刺激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你到底想干什么?想让给段叔,那么我就要去投奔他了。如果不让给段叔,就赶紧把段叔的举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吧,千万别使民生二心。庄公仍旧说,不用担心,他会自作自受的。(庄公何其阴也)。
段叔一看,哥哥不理会自己的越权,又进一步把两边的边界划进了自己的属地。这时候子封又劝说,可以讨伐了吧?再这样扩大下去,他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了。庄公仍旧说,没有道义就不能笼络民心,因此占的地方越大,就越容易垮台。(我怀疑庄公早就布置好了内奸,不然不会这么安之若泰,庄公何其阴也。)
段叔又修了城,准备好了武器装备兵车,母亲武姜又约好给其开城门。庄公听说了暴乱日期后说,可以了,于是伐京。京的臣民也就理所当所地背叛了段叔(哎,段叔太嫩了点。就没想到人家不信任他嘛,就没想到人家会有奸细嘛。这情节有点类似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情节了,自己还觉得准备得人不知鬼不觉的挺神秘,人家那面早就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庄公何其阴也。)
于是段叔出逃到共去,变成了共叔段了。
以下庄公跟母亲赌气及掘地及泉相见的情节就不用再多说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所有的悲剧,都起源于母亲的偏爱。母亲的偏爱,害了段叔,也使庄公稚嫩的心灵受到了较大的伤害,才处心积虑要除掉弟弟,从而陷庄公于不义。故事流露着责备庄公的意思,因为他算是一个贤者了。
掩卷沉思,如果庄公及时制约段叔,不使段叔坐大,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我想,不会的。一,母爱是不知满足的,违背武姜的意愿,会使国人认为庄公不孝,并且嫉妒弟弟。二,段叔因为从小受宠,不知轻重避让,是不会甘心居于庄公之下的,明着不行,暗着也要发动谋乱,扰乱臣心和民心。这种方式的反抗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是危害更大?就象埋了一枚不定时炸弹。三,真如果段叔暴乱成功,肯定要杀庄公,这不是更陷母亲和弟弟于不义?
母宠下的段叔,就象一个多年的积痈,必得将其发出来,将溃之迹,一举消除才会永除祸患,从这点来说,春秋的责备,就有些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