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3-21 12:43 编辑
散文之我见题外话:我对于写作是有梦想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写着玩。我有个不好的理念:如果纯粹的自娱自乐,我会当它是日记,写出来,用把小金锁儿锁了,独自偷着乐;如若我放它们出来现眼,就一定认真地写,力争写好,所以我也不想同喜欢自恋的孩子谈文字。
言归正传。
——小记:缺少思想的衰亡
福特斯说:“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会同样衰亡”。我这个人喜欢反过来看世界,比如孩提时的万花筒,别人从小洞里看棱镜里的花纸,我却从棱镜这边远观小洞。那么,其实我想说的是:散文没了思想,散文也将衰亡。
——散文的“大”与“小”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并没有经历太多的东西,我们只有很小的情感、极细微的观察,哪有那么多的“大”气象、“大”生活?诚然,我一半同意这种说法,我生于70年代,没有抗战、没有革命,也没有遭遇饿饭、逃荒等等,我所有的即是小情小感。我的另一半说法是:正如贾平凹所说,我认为,这并非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因为这样的大,往往导致空和虚),而是倡导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写些微小的事情:买菜、做饭、走路、骑车、打架、吵嘴、说人、说事、谈生活、谈梦想、谈请客吃饭、谈娶论嫁、说生存和死亡,从细小的事情入手,要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精神畅游,不入酸腐,给人以开阔地想象和思索,也就是从小而见大,不是为大而大,事情很小,反映的精神是大的。所以,我喜欢生活化、实在的,有基础的文字,从朴实见精神,以细微经验构筑坚实的物质外壳。
——散文的华美
我看过红袖散文论坛上的部分文字,特别是关于春天的部分文字,心里很失望,所以便出口狂言,可能伤害了大家的情感,但是至今为止,我尚未发现自己说错了什么。我想说:目前论坛上的文字是华丽的,但是有多么华丽,就很难说了,还是人云亦云者居多,比如描写到春天,以“风花雪月霓裳美人船岸花草树木云雨”等等寄托情感居多,其实,如此这些“静物”皆被前人写的尽了,要想写出不同很难,况且论坛上的散文中的描写仿佛并没有去想怎么写,才能与其他人不同,这让我觉得不是为文之人的做法。我不反对华丽,我只希望有自己的华丽,而不是简单地堆词砌藻的无聊活动。这样的活动,在获奖文章中随处可见,大家都能看见,不再赘述。
我喜欢的散文并不是这样冒充华美的东西,这样的文章缺少现代叙事艺术的必要训练,并不能给人以美感,反而给人复制以及粗制滥造的愤怒。在我们不能飞翔的时候,还是让我们站在地上,用两条腿走路吧。那些生活中,我们有些什么,都可以写入散文,但是将所有的东西铺陈出来,又是不行的,需要选择。怎样选择,就能看出一个散文写手洞察力的高下了。
——散文的说服力
散文,不是论文。它的说服力是蕴藏的,隐含的。直接用散文说理、发牢骚,空洞地谈看法,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大多数作家选择,以生活说话,以细节构筑理念,看法与事实并举,将看法附着在事实和细节上,这需要写手有一定的驾驭文字的功力,才能做到。怎样将“思想”和“事实”统一,而且平衡,便是写手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分出散文的高下,往往也在于此。单纯的灌输思想,不行;随便地铺陈事实,更不行。所以散文需要“悟”,需要写手首先“悟”出思想,牵引读者在读的时候,和你一起“悟”,产生共鸣,会心同意你的看法,才行。也就是说:写好散文,你必须将事实和看法统一起来,找到最佳地切入点,用最有利的表达方式,将他们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目前的散文,并不缺少精神性书写,而很大一部分人忘记了对于那些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东西的书写,其实这些是必要的,是散文的血脉,我们的思想正通过这些血脉运送着。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看法和精神发现是通过这些事实、细节来张扬和传输和贯彻的。
——散文之散
散文的散,被很大一部分人误解,许多人写起来信笔由疆,松松垮垮,不着边际,认为散文就是这个样子,可以随意、散乱。其实,散文切不可随意,每一处着笔都应相当地慎重,慎重而不露痕迹,这就很难,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必须写得看似散碎随意,不加经营,漫不经心,又要收放自如,不着痕迹。将一篇看似散乱的文字,深深映刻在读者心里,就非常地不简单,率而为之,决不会留下什么。
李国文说:“散”是一种神态。那么神态是最难以表现的东西,所以散文并不可以为所欲为,它有着内在的限制。,自由的后面其实是一种更加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更加难以拿捏的写作难度。
当然散文也不可在语言结构上过于用力,露出斧凿刀刻的痕迹,没有了散文应有的自在、松弛的灵韵。当然有人觉得自己写的花花草草风水雨雪,就是为了灵韵而来,其实又极错,这些东西如果不是信手捻来,强入文中,必不入文理,是最大的痕迹。如今的论坛此风甚胜。
也就是说散文的题材大可随便,可以散,但是,散文的行文却不能散,不能任意,需要认真搭建。
——散文的作态
散文最大的敌人就是虚伪和作态。没有了自然、真心、真性情、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散文的精髓就不在。散文的国度有个由来已久的弊病:抒情过度。包括我上小学、中学时,某些课文。散文的酸腐、空泛之气弥漫这个原本韵味和空灵的国度,我常常戏称它们为:不说人话。他们主要的话语方式是这样的:“它不正是……的化身么”“啊……”“那一片绿……啊”“那样……的江南呀”,这仿佛是一种极其被推崇的散文的固定模式。其实,这是对散文的最大打击,这方面的典型人物是——杨朔。我个人以为,他是散文滥情的罪魁祸首,把所有的散文都弄得模式统一,连抒情都那么简单地统一,甚至可以弄一个散文抒情样本,供散文写手使用。
这,就是一种散文的作态。就仿佛一个嗲声嗲气忸怩作态的女人才是女人,即使在谈判桌上,被性骚扰了,吵嘴甚至打架,被强奸的时候,都这样的才算做女人。这样的女人,谁愿意娶回去?抒情成了散文的主要功用时,也请记住,抒情并不是“啊”上几声,就叫抒情,其实这种东西泛滥了,就完蛋。散文不节制的抒情往往流于虚假,我总觉得有节制的抒情,才会美,美在适当。
——散文的真实
在那些过度抒情的散文里,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人物,即便里面有你、我、他,也不过是一些虚空的符号和抒情的工具而已,何曾有半点的人间气息?散文没有人间气息,用来做什么,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真TMD不正常。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很多人写散文,人和事是真的,结果经过无限制的虚夸,人物变的飘忽了、虚无了,情感自然就没有了着陆点,结果散文也就废了。
所幸,这一点在论坛这样等级的散文写手还常能见到。但是在散文作家圈子里,已经慢慢隐退,因为小说作家开始进军散文圈子,他们的到来,我很渴望。他们重叙事而轻抒情,让情从叙事中散溢出来,这样更容易将散文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也就是说,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常常虚构一些事实和人物,但是他们不虚构情感,不浮夸,那些人和事往往真实起来,立住身形。
——我的散文理想
我希望我的散文是这样的:用丰富的生活经验、事实、细节(其中包括一叶微笑、一片眼神、一点忧郁、一根火柴、一条小狗、一个女人等等)构筑起来,但这些东西放在一起便将空旷填满,形成一个美妙的,底蕴深长的空间,并且以此发扬自己的写作意愿、写作理想,告诉别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尽量形成共鸣或用新的视角写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我希望自己的散文可以尽量使用口语,行文如同日常说话,涉笔成趣,从容潇洒,并因为有着自己心灵的话语,深度的笔触而凸显深邃的思想,触及灵魂深处的那份沉重。
我更希望的散文可以注重细节、人物和事实,有小说家散文的意味,思想附着于事件,将情感蕴籍藉和隐忍,不凌空蹈虚,在散文的情感中“深挖洞、广积粮”,用自己卑微的经验写出真实的散文,宽广深厚地抒情。
时间有限,不能更加深入,只好在此申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大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