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弦歌雅意 于 2012-6-13 07:49 编辑
门铃响的欢快,儿子回来了。我放下锅铲,去给他开门:“今天有什么好事儿啦?”我们母子俩是有心灵感应的,门铃的急促程度大约跟他的心情愉快程度成正比。儿子进得门来,低头脱鞋,头发丝上都是愉快的汗珠:“我哥们张浩数学竞赛都进入市里的决赛啦,你说帅不帅?” 我不敢让他看到我的失望,回头继续去厨房炒菜,脸上的喜色都来不及撮去,像音乐的袅袅余音,还留在脸上。看了那么多的教育的书,也自恃是个“文化人”,我终于忍住没有去问:“儿子,你哥们进入决赛,你高兴什么?” 我清楚地记得,和儿子年龄一般大的时候,班里选三好学生,我的票数是第四名。当天晚上,我跟爸爸说:“唉,要是她们三个里,死掉一个就好了。”因为第二天谁都没死,我还需要熬一学期才有下一个机会——还不一定能翻身,很伤心。 没错,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是那种传说中的优等生——中学时代在班里第六名是最坏的一次记录。我儿子,在年级的排名,大约就是在我的名次上翻上几十倍。 我也曾细心地观察过儿子,无论如何也该继承了我的一半的遗传,智商差很多吗?好像不是。儿子有很强的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而且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那种。 不同的是两个人的学习态度。 儿子永远是像“玩”一样在学习。每天,背上书包,悠哉游哉,就好像要去一个游乐场。碰到喜欢的科目,比如物理,翻箱倒柜要找他小时候的一块磁铁,去沙子里吸附一撮铁屑,玩得不亦乐乎。我不以为然:那样的实验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有那个时间多做几道习题不好吗?在我的指导下做数学题,犯了不该犯的错,脸憋得通红,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仿佛遇到了世界上最有趣的事儿。碰到那种“思想品德”的题,就卡壳了——不会“发挥”,他那个不着调的爸爸还在一边煽风点火:“没事,思想品德考得不好,不代表咱品德差……” 我上学的时候,是最最懂事的,哪门功课的“分”不是“分”?所以绝不敢有自己的好恶。记得那时地理历史是弱项,课余,藏在麦子地里——图安静,每天就愁眉苦脸地背呀背。当然,最后的分数考得相当的好看。即使那天爬野三坡的时候,我问朋友的儿子:“这山多高呀?”他说:“8848米。”我大吃一惊:“有那么高?!”别人笑得岔气,我还没反应过来。 因为我和儿子在学习上的“优秀程度”不同,我发现我们之间还有太多的不一样。比如说:我不太容易快乐。习惯了上台领奖,习惯了长辈、老师的赞不绝口,这几乎成了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可学业结束后,被别人夸奖的频率较之学校远远不及,所以我时常觉得没意思。单位偶有个小小竞赛,可能会刺激我一下——毒瘾犯了,终于找到一支香烟的心理。儿子仿佛天生是另一种生物,他好像不需要这个就能心无旁骛地活着。郊外远足时发现了稀罕的小昆虫,奶奶家的小狗,包括自己的哥们得了奖也能成为他快乐的源泉……再比如说,我交的朋友永远是学习比我好的,我认为自己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朋友算是我的标杆。可我儿子最铁的哥们是他们班的那个倒数第一。儿子说那个男生讲义气,像个“男子汉”……. 要是读书的时候,我压根就不会正眼瞧一下像儿子这样的同学。但这样的人当了我的儿子的时候,我又觉得能接受了——自己的孩子总是可爱的。有时我忍不住想:生活给我这样一个儿子,是不是为了纠正我呢?我的某些自己认为正确的、甚至是引以为荣的东西是不是还有需要调适的地方? 尤其是那天,我跟别人斗气、疯狂大赛车的时候,儿子说我:“妈妈,你这样跟别人比来比去,到底想要干嘛?”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