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亲情随笔:老妈在沈阳(不断更新中)
查看: 44743|回复: 17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情随笔:老妈在沈阳(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2-7-16 06:2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般若山人 于 2012-8-16 06:07 编辑

老妈在沈阳之01:一边是微笑  一边是孤单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温情老妈  寂寞老妈

  
  决定为72岁的老母亲新开一个系列,记录老人家在沈阳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此提醒自己和妻儿一定要善待老人,尽力让她每一天都开心幸福。
  这个系列没有写作计划,没有截稿之日,也没打算天天去写,力争有感而发,既督促自己,也温暖他人。
  祝福我的母亲健康快乐,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
  
  (一)
  老妈是个可爱的女人,满脸慈祥,面带微笑,很容易让人亲近。
  2月6日,我带妈妈乘坐西部航空的PN6013次航班从重庆经太原飞往沈阳的三个多小时里,我亲眼目睹了老妈强大的亲和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那位年轻漂亮的空姐注意到了我那总是笑眯眯的老妈,时不时地从我们的座位前经过,耐心细致地为老妈提供着各种服务。
  我注意到,飞机上的老人不止老妈一个,她显然不只是尊老爱幼那么简单。
  经停太原再上飞机时,那位空姐妹妹(嘿嘿,不知道怎么称呼了,暂且如此吧)笑着对我说:这位阿姨真可爱。
  分发午餐时,老妈又享受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温情待遇。
  那位空姐妹妹越过一个座位,俯身为老妈打开包在饭盒上的锡纸,试了试了饭温,提醒老妈别烫着了。
  随后,她又提示我那盒米饭有些凉了,让我给老妈换一下。
  过了一会儿,那位空姐妹妹又过来问老妈饭够不够吃,有什么需要尽可找她。
  哈哈,都是乘客,我咋就没这待遇?看来还是老妈有吸引力嗬。
  
  (二)
  回到沈阳的第二天晚上,一位同事非要为我们全家接风洗尘。
  在沈阳奉天街福满楼蒸菜三楼那个最大的包房里,一帮年纪比我小的同事济济一堂,共同迎接我们一家人回到沈阳。
  吃饭过程中,老妈一直微笑着,静静地接受着来自晚辈们的祝福。
  期间,老妈举起盛满玉米饮料的杯子,祝愿我们这帮兄弟互帮互助,越来越团结。
  话不多,但句句都在点子上,并且普通话说得相当可以。
  事后,另一位同事感慨:真不愧是五十年代末的高中生,当过老师的人就是不一样。
  看来,被老妈的微笑深深打动的,不只是那位年轻漂亮的空姐妹妹。
  有这样的老妈,我倍感幸福。
  
  (三)
  老妈来沈阳和我们一起生活,最高兴的人竟然不是我,而是做了我老婆多年的邻家女孩。
  老妈抵达沈阳的当天,邻家女孩也坐火车回到沈阳,迅速将自己的QQ签名修改为“婆婆来了,好幸福”。
  嘿嘿,邻家女孩确实感到幸福。
  因为从此以后,原来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男女比例2:2,终于达到了平衡与和谐。
  老妈的到来,倍感高兴的还有我的老岳母。
  岳母和我老妈是整整30年的老邻居,还是亲家,感情自然很好。
  老妈没来之前,不怎么会讲普通话的岳母是孤单的,总吵吵着要回老家,但终因舍不下一对孙儿孙女和一个外孙而作罢。
  老妈来了,岳母有了伴,可以说说知心话,确实很好。
  岳母比我老妈小了11岁,对我老妈很是关照,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当然,最开心的还是邻家女孩。
  或许,最让邻家女孩开心的,或许莫过于从此她有了个贴心的帮手,再也不怕我的儿子的“联合欺负”了。
  可不是,就是昨天早上,在谁带儿子去理发和处理头上的小疮问题上,邻家女孩就故意和我玩起了心眼,以借寻求老妈的支持。
  老妈不知是计,一如既往地站在邻家女孩一边,一个劲儿地说我不对。
  我哭笑不得,邻家女孩却在一边窃喜。
  哎呀呀,我的老妈,求求您别掺乎好么?您的小儿媳是在拿我开涮哩。
  嗬嗬,这其实符合老妈处理家事一贯的风格:凡事站在儿媳一边,毫不留情地批评或提提醒自己的儿子。
  善良的老妈,睿智的老妈。
  
  (四)
  刚回到沈阳,还没来得及搬进三室一厅的新家,晚上老妈暂时和她的宝贝孙子睡在一张床上。
  血缘这个东西真是神奇。尽管老妈和我儿子相处的时间不长,但这并影响祖孙俩的亲近。
  连续两天晚上,我去给老妈和儿子盖被子时,都会看到温情的一幕:奶奶甜甜地睡着,孙子紧紧地搂着奶奶;要么奶奶搂着孙子,让人不由得心生温暖。
  白天,儿子玩电脑、玩电动机飞机或写日志时,老妈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充满慈爱,目不转睛,那副专注劲儿,委实很打动人。
  为了让老妈吃好睡好,邻家女孩新买了智能电饭煲,从岳母家拿来了电热风,还带老人去逛商场,生怕妈妈一个人孤单。
  
  (五)
  虽然一直都在微笑,虽然有儿孙儿媳陪在身边,但没了相濡以沫的老伴,老妈一个人确实很孤单很寂寞。
  昨晚9时20分许,远在重庆万州的醉鹰杨华耕大哥在Q聊时问我老人家在北方是否习惯。我说还好,就是显得有些孤单,总打瞌睡,白天看着电视就睡着了。杨大哥说慢慢适应吧,这是最难解决的。我说请大哥放心,我和老婆会努力让她开心幸福的。
  醉鹰大哥的持续关心让我感动。可怎么让老妈彻底走出悲伤,实在是件艰难的事情。
  关于那些悲伤,老妈从来不说,但我知道短时间内她难以忘记。
  除了关照好老妈日常起居,除了尽可能多陪陪她,也许别无它法。
  我在努力,我和妻儿都在努力,我的亲人们都在努力。
  
  天高云淡  2012年2月9日6:23  于沈阳蜗居


点评

欣赏超然  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山人对妈妈的爱,以及妈妈妈自身拥有的引力.先祝妈妈过得愉快.  发表于 1347866437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75
发表于 2013-6-1 16:35 |只看该作者
离离 发表于 2013-5-31 10:16
我们老了是不是也这样啊?

{:soso_e120:}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13-6-1 16:34 |只看该作者
离离 发表于 2013-5-31 09:17
对不起啊,我不该这么说的。你别哭啊,好不好?

{: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13-6-1 16:33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3-5-31 06:44
离离说得有道理,还有思乡吧,那些花花草草也凝聚了思乡的情绪。

{: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3-5-31 21:20 |只看该作者
离离 发表于 2013-5-31 10:16
我们老了是不是也这样啊?

估计也差不多。{: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13-5-31 10:16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3-5-31 06:44
离离说得有道理,还有思乡吧,那些花花草草也凝聚了思乡的情绪。

我们老了是不是也这样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3-5-31 09:17 |只看该作者
般若山人 发表于 2013-5-31 06:30

对不起啊,我不该这么说的。你别哭啊,好不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3-5-31 07:3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105:启程去远行
  
  这已经是二十多天前的事情了。
  5月7日下午3时许,老妈从沈阳北站乘坐哈尔滨开往泰州的T157次列车,开始了她为期半年的远行。
  老妈此行目的地是江苏盐城,在那里和大叔会合并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结伴去定居合肥的幺姑家。再之后,大叔回重庆,而老妈则到我大哥或小妹家小住,在合肥一直呆到10月末再回沈阳。
  大叔的小女儿远嫁盐城。春节过后,父女俩再三给我老妈打电话,让她过去呆一段时间。
  这期间,大哥、大嫂和小妹、妹夫也多次来电话,让老妈到合肥走走看看,小妹甚至让老妈在她家住上两年,还说老妈愿呆多久就呆多久。
  这方面,我和老婆完全尊重老妈的意愿,只要她愿意,我们随时可以买车票送她上车,还可以送她去。
  但老妈坚称自己能行,不需要护送,自个儿就能搞定,让我们安心上班就行了。
  至于小妹提出的长住建议,我和老婆都表示反对,都希望老妈去呆一段时间就回沈阳,就当出去旅游一圈。
  对此,老妈也表示认可,说等到我外甥过完十岁生日,她就跟着我或老婆一起回沈阳。
  合肥一带的风俗很有意思,小孩满九周岁的时候,要隆重庆贺十岁生日。这一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前往祝贺,那架式和规模,据说可以与南方给老人祝寿相比。
  显然,今年小妹家的头等大事,就是办好我外甥的十岁生日。
  当然,这也是我们一大家子今年的大事,几兄弟、几妯娌早就商量好了,到时不管身在重庆、沈阳还是别的地方,都要结伴前往以示祝贺。
  这就是兄妹多的好处,喜事一起分享,难事一起分担,那种由亲情散发出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独生子女们无法体会的。
  到外甥生日那天,我们两口子要么一起去合肥,要么由老婆全权代表。之后,按照约定把老妈接回沈阳。
  对于合肥之行,老妈早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不时和我探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什么去合适,带多少衣服,需要注意些什么,绝对是事无巨细。
  其实我也给不出什么具体的建议,只能顺着老妈的思路,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
  而老妈显然早就有了主意:先把头晕的毛病治一治,随后去看看老同学,再把家里的卫生彻底清理一遍,之后出行。
  连出行的日子,老妈也提前作了安排:5月7日,农历3月28日。
  常年在农村生活,老妈早已习惯按农历记时。
  得知老妈把出行日子安排在3月28日,我和她玩笑:是不是找人算了?这天该不是黄道吉日吧?
  老妈只是笑笑,并不搭理我,而是忙着自己的事情。
  临走的前两天,老妈洗洗涮涮,忙得脚打后脑勺。我老婆让老妈把活儿留在那儿,由她来干,老妈却停不下来,恨不得把所有活儿都干尽。
  出发的前一天下午,老妈收拾好行李,换洗衣物加上其它物品,装了一旅行箱,还有一个小背包。
  5月7日那天下午,由于单位有事走不开,我让老婆把老妈送到车站。
  老妈离开沈阳的这段日子,我多少有些失落。尤其是中午,当我回到家里,当我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老妈,能不能早点回来?小儿想你了。
  
  天高云淡2013年5月31日07:29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13-5-31 06:44 |只看该作者
离离 发表于 2013-5-30 09:48
老人来到城里是孤独的,所以就跟了花花草草。

  离离说得有道理,还有思乡吧,那些花花草草也凝聚了思乡的情绪。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13-5-31 06:30 |只看该作者
离离 发表于 2013-5-30 09:48
老人来到城里是孤独的,所以就跟了花花草草。

{:soso_e109:}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13-5-30 09:48 |只看该作者
老人来到城里是孤独的,所以就跟了花花草草。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13-5-30 07:0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104:养不活的小分葱
  
  刚才到窗台跟前看了看,老妈从老家带回来栽种的两盆小分葱早已全军覆没,一株也没有存活。
  二十多天前,老妈就已经接受这个结果,还说自己把事情想简单了,没有考虑植物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
  其实,老妈栽种的不只是来自重庆老家的小分葱,还栽过来自四川的小蒜。
  4月初,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刘杰从四川资阳老家开车回哈尔滨,路过沈阳时到我家停留,捎来了包括柠檬、粉条、泽耳根(即鱼腥草)、儿菜、鸭蛋在内的一大堆当地特产,还有川渝一带常见的小蒜。
  这些带着家乡气息的土特产,让老妈眉开眼笑。
  尤其是见到那一大把洗得干干净净但还带着根须的小蒜,老妈的心思又活泛开了:是不是可以试种一下?
  当时,老妈从老家带来的小分葱已经过了最初的茂盛期,蔫不拉叽,要死不活,像是进入暮年的老者,毫无活力,奄奄一息。
  对于那两盆小分葱,老妈似乎也失去了信心,于是转移注意力,琢磨着试种一下来自四川的小蒜。
  其实,看到那些水灵灵的小蒜时,我也动过试种的念头。可我习惯于动脑不动口,更不动手,也就想想罢了。
  老妈却不一样,想到了就去做,并且动作很快。
  可不是,刘杰前脚刚走,老妈就挑选了几株根须发达的小蒜,栽种到原来种小分葱的盆里,期待出现新的奇迹。
  人老了,有时就像孩子一般可爱。比如我老妈,喜欢挑战新奇刺激的事物,更乐于自己动手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比如,在城里的阳台上种菜,对老妈来说并非新鲜事物了,去年她就试验过一把,结果苦瓜没长成,小辣椒倒是收获了不少。
  比如,在玻璃缸里养鱼,老妈精心伺候着,天天惦记着喂食、换水,可那些大大小小的鱼儿却不给力,死了又死,换了又换。好在老妈并不气馁,反反复复,自得其乐。
  比如,对家里那几盆花草,老妈也很上心,不时浇水添土,还从邻居家要来可以插栽的新品种,希望可以亲手培育出惊喜。
  或许,对于老妈而言,种菜也好,养花养鱼也罢,要的就是个过程,图的就是个乐呵,至于结果,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事实上,经历过那些小挫折过后,老妈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比如种菜,去年她还兴致勃勃,恐怕还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雄心壮志。到今年,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菜市场啥都有,不费那个劲了,还是种种花草吧。
  至于那两盆栽种失败的小分葱,老妈自己也分析了原因:一是南北气候差异所致,二是自个儿想得太天真。她还说了一句很有生活哲理的话:干啥不能凭想象。
  老妈还进一步剖析自己:原先我还准备从老家带韭菜过来栽种,看来是行不通的。
  老妈总说老家的韭菜不像城里的韭菜那么肥壮,也香了许多,如果能移栽过来,该有多好。
  
  天高云淡2013年5月30日07:01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13-5-29 18:57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3-5-29 09:04
来看看山人和伯母。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13-5-29 09:04 |只看该作者
  来看看山人和伯母。{: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13-5-29 07:1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103:做一个准时回家吃饭的好孩子
  
  自从老妈来到沈阳,我就基本告别了单位食堂,只要不出差或偶有应酬,几乎顿顿回家吃饭。
  时间长了,经常有不在同一部门的同事问我:好久没见你了,又出差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我很少去食堂吃饭,与大伙儿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罢了。
  对于大多数同事而言,平日里各忙各的,相互串门的也很少,食堂便成了为数不多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见面闲聊的主要场所。
  与回家陪老妈吃饭相比,失去和同事在食堂吹牛聊天的机会,我倒没觉得有什么遗憾,而是倍感幸福。
  食堂的饭菜虽然花样多,但味道却不敢恭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天天一个味,果腹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但也有好处,就是便宜,象征性地收一点钱,比在家里吃划算多了。
  因为这个缘故,不少同事不仅午饭去单位食堂,连早餐也去那里解决。
  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回家,回家陪老妈一起吃饭。
  理由有两个:一是老妈做的饭菜清淡可口,二是怕老妈午饭一个人瞎对付。
  早餐和晚饭不用担心,一家四口全在家,有老婆张罗着,指定没有问题。
  中午就两回事了。如果我不回家吃饭,老妈一个人就会胡乱对付一下,既不会好好做饭,更不会好好吃饭。
  只要我回家吃饭,老妈会早早地焖上米饭,再炒两个菜,等我回到家,娘俩就可以边吃饭边聊天。
  每每看到我狼吞虎咽的模样,老妈总是很开心,不时给我夹菜,让我多吃点,生怕我饿着肚子。
  每当我以体形偏胖为由婉拒继续进食时,老妈总会说:胖啥子啥?只要吃得下,说明身体需要。
  于是我就风卷残云,用“光盘行动”来换取老妈开心的笑容。
  我意识到,对于年过七旬的老妈来说,每天能为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做饭吃,实际上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更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幸福。
  见老妈和岳母几乎天天结伴往菜市场跑,我曾问她累不累,老妈回答:这累啥?还有在老家干活累?天天闲着,总得干得啥嘛。
  也许,对无须上班加班的老妈而言,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不是琐事,而是事业;不是负担,而是需要;不是烦恼,而是幸福。
  老妈打点滴那十多天,因为担心她身体吃不消,经她同意后,买菜的任务暂时由我老婆代劳。
  那些天,我一直担心老妈闲出毛病来,每天打完点滴,都叫她到公园溜达一圈,还鼓动她去学习跳舞,甚至准备和老婆去给她交入伙跳舞的份子钱,遭到她人家的坚决拒绝。
  等到打完点滴,老妈又把买菜的任务承担起来。
  而我,也继续坚持按时回家吃饭。
  我不出差的日子,每天上午十点、下午四点左右,老妈总会打来电话问相同的问题:回不回来吃饭?
  我的回答也千篇一律:回来,回来。
  
  
  天高云淡2013年5月29日07:05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发表于 2013-5-28 07:0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102:重拾那些教书的岁月
  
  春节过后,老家的村支书突然给我老妈打来电话,说县里出台政策了,要对曾经从事民师或代课一年以上人员给予适当经济补助,要求抓紧填报和提供相关资料。
  尘封多年的教书岁月就这样被翻了出来,我也借帮老人家整理相关资料之机,比较深入地了解老妈那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时间定格在1964年夏天。
  那一年,老妈24岁,一个结婚不久的农村高中生。
  在当年的偏远农村,高中绝对算是高学历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老妈被层层推荐,于当年7月到四川省原开县岳溪区参加民办教师工作会议,算是接受了岗前培训。
  2个月后,怀着身孕的老妈到岳溪区胡家乡子弟村校上班,开始做起了为期6年的民办老师。
  半年后,老妈的第一个孩子、我大哥出生;再过两年,我二哥出生。于是,老妈先带着大儿子,后带着两个儿子,天天雷打不动地到学校教书。
  至今,老妈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子弟村小归胡家乡中心小学管理,中心小学的校长叫黄继生;子弟村小有2名公办教师,分别是王志成和仲祖理。
  刚到子弟村校时,老妈是该校唯一的民办老师,开办了一个班,从一年级教起。
  从事民师工作的第一年秋天,老妈负责主持新建2间新教室,1965年秋季开学前建成。随后,子弟村小又相继招收了两名民办老师,一个叫李良中,一个叫李良苏,并分别于1965年9月、1966年9月新开设了两个班。
  老妈提到的上述老师中,我所熟悉的有两个:一个是王志成,一个是李良中。
  我知道王志成时,他已是与子弟村相邻的花园村小即将退休的老师。他有一个惊人的本事,就是可以把一本新华字典背得滚瓜烂熟,随便问一个字,他会马上告诉你在多少页和多少行,并且把相关内容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我没亲眼见证过王志成老师的背新华字典的场景,但他的这一惊人本事,当年在我们老家绝对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也曾激励过不少寒家子弟发愤读书。
  而李良中则是我的本家近房叔叔,他的大儿子是我的小学同学。
  当年,我和李良中叔叔的儿子同在子弟村小读书的时候,真没意识到我的母亲和他的父亲也曾在这所学校当过老师。
  如今,早过退休年龄的李良中叔叔仍然在岳溪镇上班,想来该是返聘吧。
  扯远了,继续说说老妈的教书岁月吧。
  在子弟村小工作期间,老妈先后教了两个班级,时间段分别为1964年9月至1968年7月,一至四年级(也就是当年称的“初小”。五、六年级称为“高小”,学生要到乡中心小学就读);1968年9月至1970年7月一至二年级。
  1970年9月,因文革期间的派系斗争和红卫兵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老妈停止教书回家务农。
  在此之前,乡中心小学领导和村干部征求老妈的意见,说只要她本人愿意留下,可以让别的民办老师回家务农。毕竟,三个民办老师中,她来得最早,付出的心血也最多。
  当时,我姐刚刚出生,天天带着三个孩子到学校教书,确实不太方便。加之老妈实在不愿意继续掺合到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决定离开她心爱的三尺讲台,毅然决然地回家务农,从此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
  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尊,老妈做出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选择。
  时隔40多年,再说起这些,老妈显得很平静。听她的意思,当年这是最好的选择,别无它法。
  当然,对短短的6年教书岁月,老妈还是非常珍视的。尤其是这次,听说政府要给予适当补助,她非常高兴。
  由于相隔的时间太长,好多资料和档案查找起来非常麻烦。
  最终,在我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村干部、初中同学和二哥二嫂的努力下,事情总算得到圆满解决。
  之所以极力办成这件事情,我考虑的真不那点钱,而是想给老妈一个安慰和尊重。
  对老妈而言,那段教书岁月是那么弥足珍贵,那么无可替代。
  
  天高云淡2013年5月28日07:01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13-5-24 18:01 |只看该作者
雁南雁北 发表于 2013-5-24 14:42
山人的字,一如既往的朴实。。

别无它长,只剩下朴实了{:soso_e109:}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13-5-24 14:42 |只看该作者
山人的字,一如既往的朴实。。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13-5-24 06:57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101:难了的同窗情
  
  暂居东北的日子里,除了身边的亲人,两个定居辽宁的高中同学成为老妈放不下的牵挂。
  时不时的,她会给生活在盘锦油田的卿叔叔去个电话,问他什么时候来沈阳,不厌其烦地问,问了一次又一次。
  这个约定,去年“五一”我陪老妈去盘锦看卿叔叔时就有了。从那以后,老妈一直惦记着这事,希望老同学能来沈阳走走看看。
  按照老妈的说法,卿叔叔想来沈阳,主要是想看看他们的另一位高中同学袁阿姨。虽然同在一个省,相距也不远,他们两个却有好几年没见面了。
  对这些年过七旬的老人而言,见一面的意义非常重大。人生有太多不测,见一面,可能就是最后一面。
  说不清是什么缘故,自从老妈来沈阳和我们一起生活后,对于老年人的诸多想法,我从不屑变成理解,从忽略变成支持。只要能让老妈心情愉悦,晚年幸福,让我做什么都乐意。
  所以,当老妈提出要去看同在沈阳城的袁阿姨,不管多忙,我和老婆都会挤出时间,要么自己开车送到位,要么陪老妈坐公交到她和袁阿姨约定的地方。
  所以,当老妈和我们商量卿叔叔夫妻俩来沈阳后怎么安排时,我和老婆都让她放心,我们会把一切安排妥当。我和老婆还亲自给卿叔叔打电话,邀请他们尽快来沈阳小住。
  对于我们的邀请,卿叔叔一直应承着,却迟迟没有行动。原因倒很简单:卿叔叔的爱人身体不好,暂时不宜远行。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卿叔叔的爱人姓陈,同样来自重庆开县,跟随卿叔叔从大庆转战盘锦,与油田结下不解之缘。
  陈阿姨比我老妈小一些,称我老妈为姐姐。她和卿叔叔来不了沈阳,便一再邀请我老妈再赴盘锦。
  今年“五一”前,老妈和我商量:要不我再去盘锦一趟?
  之后卿叔叔打来电话说起这事,还说不用我送,买好车票,把我老妈送上车即可,他们到时去盘锦长途客运站去接。
  还有什么好说的?商定行程,预订车票,让老妈尽快成行。
  去盘锦之前,老妈跟我讲,这次她就是去看看,呆两天就回来。
  4月29日早上,匆匆吃过早饭,我和老婆开车把老妈送到辽宁长途客运站,并一直送到登车口,看着老妈上了车。
  老婆心细,在登车口与一个盘锦籍的大学生小伙搭上茬,请他路上关照一下我老妈。小伙子很热心,满口答应,叫我们放心。
  上车的时候,小伙兑现着自己的承诺,扶着我老妈,很尽心的样子。
  “五一”一大早,早六点左右,卿叔叔打来电话,说他们已将我老妈送到车站,大概9点左右就能到沈阳,让我们去接站。还说我老妈惦记着上学的孙子和上班的儿子,说啥也要赶回来。
  回到沈阳后,老妈又张罗着要去看看袁阿姨。
  亲眼目睹老妈与同窗们的密切交往,我和她一样开心,更期盼着自己人到老年时也有这种与同窗融洽相处的机会。
  
  天高云淡2013年5月24日06:56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13-5-23 07:1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100:“最后我还是要回老家”
  
  我得承认,代沟这个东西,在任何年代,对任何人,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不过我也认为,作为一种不断演变的社会现象,代沟并没那么可怕或是麻烦。面对它,只需一剂良药:先站在对立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再努力去理解、去适应、去包容、去支持。
  我和老妈的关系一直和谐,从没有过剑拔弩张的时候;老婆与老妈相处融洽,亦无红脸争吵的现象。即便如此,代沟却现实地横亘在那里,怎么也逾越不过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对人和事的理解也不尽不相同。在很多事情上,年过七旬的老妈都有自己的看法,跟我和老婆的观点相去甚远。
  处理类似问题,我和老婆选择了同样的方式:只听不说,或听而少说,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对待那些所谓分歧,不在言语上和老妈发生正面冲撞。
  于是,我们家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妈对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表达不同意见时,我和老婆相视一笑,不接茬,也不插话,任由她老人家一吐为快。
  事实上,有些事情,作为后人,我们也确实不便当场发表意见。
  一个周六的中午,老婆和儿子都不在家,我和老妈吃午饭期间,不知怎么就聊到“后事”这个话题。
  在农村,老妈她们这个年纪的老人,对自己过世后的“后事”很看重,早早就开始准备,生怕有什么疏漏。
  在我们老家,过了六十岁,人还很硬朗哩,就开始张罗为自己打造棺材,同时还把死后穿的寿衣寿裤准备好,细心地压在箱底,每年夏天都要拿出来晾晒,以免生霉腐烂。
  如果家里有病人,类似的准备还会提前,以免后人到时措手不及。
  做这些事儿的时候,老家的老人们很从容,还相互攀比棺材木料的好差,压根儿没把死亡当成多么恐怖可怕的事情。
  这样的准备,老爸去世前的头几年就完成了。包括为老妈准备的棺材和寿衣寿裤,至今还完好地存放在老家的房子里。
  这天中午,聊到“后事”这个话题,老妈先是讲了我岳父岳母想回老家准备后事的想法,之后突然来了一句:“最后我还是要回老家。”
  老妈的话我懂。她所说的“最后”,就是指去世前的那段日子。她的心愿很明了:去世前一定要回到老家。
  老妈突然谈到这么沉重的话题,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脱口问了一句:“回去做啥子?”
  老妈的语气一点也不沉重:“在老家,我什么都准备好了。不回去,你们还得另外花钱,这不浪费吗?最后我得回老家。”
  我没有接茬,没有表态。实际上,我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事后细想,老妈可能还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理由:落叶归根,入土为安。
  尽管暂时生活在城里,但骨子里老妈还是个农村老太太,老家的风土风俗依然在深深影响着她。
  另外,我们老家在海拔800米以上,按规定可以土葬。这对老妈她们那一代人来说,不火化,能入土为安,实在是最理想的最后归宿。
  那天老妈和我说过“最后要回老家”的话题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孝,从来都不是问题,但凡有点良心,都会把父母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并全力付出;但顺,委实是个大问题。
  可不是,如今,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天高云淡2013年5月23日07:09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13-5-22 07:1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99:关于老爸的两个梦
  
  由于担心引发老妈的悲伤情绪,老爸去世一年多来,我和老婆都尽量不在她面前提及与老爸有关的一切信息。
  不知是默契还是巧合,我们不提,老妈也很少提起。至少在我面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很少聊起老爸。
  有人说,时间是治疗悲伤最好的药物。这个说法,我信,因为从老妈身上,我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力量。
  在老家祭奠过老爸并回到沈阳后,老妈发生了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可以坦然地谈及与老爸有关的任何话题。
  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饭桌上有老妈亲手做的川渝风味的干咸菜,她会谈起老爸在世时的情景,说咸菜的味道如何,晒干入罐前的揉搓很关键,还说老爸的大手很有劲,做出来的咸菜很有味道。
  比如,家里吃面条的时候,老妈会提起老爸很爱吃面条,没得尘肺之前,每每吃面条,她都要给他盛上一海碗。她还会说起老爸吃面条时风卷残云的模样。说完了,她自个儿在那里笑个不停。
  还比如,每每提起沈阳小家周边的街道和公园,老妈会提起她和老爸2008年来沈阳小住时的情景,不厌其烦地说起她和老爸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还会说起她和老爸当年在沈阳结识的左邻右舍。
  我相信,说这些往事时,老妈是幸福的。当悲伤渐行渐远时,回忆那些与爱人相濡以沫的日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年轻人活在梦想里,老年人活在回忆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类似的说法。
  见老妈终于从丧夫的巨痛中走出来并坦然谈及往事,我自然很欣慰,再也不必刻意回避与老爸有关的那些话题。
  具体那天记不清了,大概是今年4月下旬的某天早上,吃早餐时,我无意中说起自己的一个梦,梦里全是家人,包括去年春节期间去世的老爸。
  说完了梦的内容,我有些后悔,怕因此引起老妈的不良情绪。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顺着我的话题,老妈打开了话匣,说起老爸去世后她做的与他有关的两个梦。
  在一个梦里,老妈意识到老爸已经去世,愧疚地对他说:“我没照顾好你。”老爸则回答:“还要怎么照顾?大伙儿都看在眼里,你受累了。”
  另一个梦里,是老爸住院的场景,情节有些模糊了。
  老妈讲完第一个梦,我插话:“您把他照顾得很好,亲朋乡邻都夸您哩。”
  听我这么说,老妈笑了笑:“什么照顾不照顾的?两个人之间,做啥都是应该的。”
  这是妈妈的语言习惯,夫妻不说夫妻,也不说两口子,而是说两个人。
  我和老婆偶尔闹点小别扭,老妈总是这样教训我:“两个人,有啥过不去的?你是男的,多包容,忍让一下就过去了。”
  老妈关于“两个人”的说法,让我想起那首著名的《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天高云淡2013年5月22日07:08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13-5-20 21:11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3-5-20 18:56
都有工作,都有事情,尽心尽力就好!

似乎只能如此{:soso_e127:}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13-5-20 18:56 |只看该作者
般若山人 发表于 2013-5-20 17:00
其实差距不小,常有愧疚之感

  都有工作,都有事情,尽心尽力就好!{: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13-5-20 17:0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3-5-20 08:32
好样的!山人和弟妹对母亲照顾的无微不至!

其实差距不小,常有愧疚之感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13-5-20 08:32 |只看该作者
好样的!{:soso_e179:}山人和弟妹对母亲照顾的无微不至!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发表于 2013-5-20 06:51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98:打点滴的点点滴滴
  
  “妈,感觉好点没?”
  老妈打点滴那十多天,这是我问得最多的一句话。
  “还那样。”
  头几天,老妈似乎信心不足,依然没有什么食欲,面色也不那么爽朗,头晕的症状也没有显明减轻。
  我天天问同样的问题,老妈的回答逐渐改变:“好点了。”“感觉好多了。”“没事了,别担心哈。”
  听老妈这样讲,我自然很开心。都说家有一老是个宝,还有什么比老人健康更让人舒心的事呢?
  当然,老妈打点滴的那些日子,我也只是问问而已。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没法天天陪老妈去医院输液,而是由老婆全权负责。
  老婆尽职尽责,每天上午8点左右带着老妈到医院,尔后一直陪伴在身边,直到输完最后一滴药水,才去忙自己的事情。
  期间刚好碰上两个周末,又没有特别着急的工作要做,我便有了4次全程陪着老妈打点滴的机会。
  老妈怕耽误我的工作,说不用陪,她自己能行。
  同样的话,老妈也对我老婆说过。
  老妈不服老,一直认为自己很硬朗,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完成。同时,她也不愿因为自己的缘故耽误孩子们的工作。
  我们理解老妈的心情,但却不能那么做。原因很简单:再坚强的人,到了医院也是脆弱的,都需要亲人的呵护与陪伴。
  第一次陪老妈去医院打点滴,发现她的人缘不错。
  刚进屋,正在输液或正准备输液的阿姨们都热情地向老妈打招呼:“来了?儿媳妇怎么没来?”
  老妈乐呵呵地回答:“今天我儿子来了。”
  我跟在身后,笑着向老妈的病友们问好。
  阿姨们与老妈的年纪不相上下,但普遍比老妈显得年轻。巨大的城乡差异,在这一点上同样表现明显。
  阿姨们都说老妈有福气,每天打点滴都有儿子儿媳陪着。
  听到这些,老妈只是微笑着,什么也不说。
  等到我安顿老妈躺下,做好相关保暖工作,开始输液没几分钟,老妈便安心地进入梦乡,还发出了微微的鼾声。
  有亲人陪在身边,老妈不用担心滚针等意外情况,自然可以安心打个盹、养养神。
  这个细节,老婆不止一次对我讲,说老妈真行,人家打点滴都不敢睡觉,她倒好,不仅睡得快,还打呼噜。
  这也让同一时段打点滴的阿姨们羡慕不已。
  我注意到,那些阿姨当中,除了一位有老伴陪同外,其余的都是只身前来,有点什么小情况,除了求助于护士,只能请旁人帮忙。
  我去陪老妈打点滴期间,那些阿姨不止一次对我讲:你妈妈有那么好的儿媳妇,我们都跟着沾光了,有什么事,都是你媳妇帮着忙乎。
  这个我信。老婆是个热心肠,举手之劳的事儿,她肯定会全力去做。
  
  天高云淡2013年5月20日06:48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13-5-15 11:46 |只看该作者
离离 发表于 2013-5-15 11:22
般若的文总是成一个系列,记得上次是跟你的游记跑遍东西南北,后来是省亲,现在就是这个母亲系列了。我快成 ...

{: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2013-5-15 11:22 |只看该作者
般若的文总是成一个系列,记得上次是跟你的游记跑遍东西南北,后来是省亲,现在就是这个母亲系列了。我快成了追星一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发表于 2013-5-15 07:08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97:那一刻,妈妈就是个孩子
  
  3月初,好不容易从祭奠亡夫的悲伤中走出来,老妈头晕的毛病又犯了。
  说是头晕,其实是血管老化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
  去年刚来沈阳时,曾带老妈去医院做过全面体验,结论是除了脑血管老化,其他一切正常。
  也曾问过医生应对脑血管老化的办法,结果说法不一。有的主张口服扩张血管的药物,有的主张每年打两次点滴,春秋各一次,同样是疏通和扩充血管。
  我更倾向于口服药物。因为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是中国医生滥用输液手段,造成的危险惊人,建议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基于这个理念,去年托人给老妈买过两回口服药,效果还不错,头晕的症状一度减轻了许多。
  对于自己的健康,老妈一直很看重。尤其是到沈阳后,更加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平时读书看报,只要是与保健有关的,她总会多看几眼,有时还和我讨论几句。
  对于那些老人为主的医药广告,看过很多骗局之后,我一向敬而远之,也不时提醒老妈不要信那些不着调的广告,更不要去参加那些在宾馆酒店举办的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推销活动,以免上当受骗。
  每每此时,老妈总会对我讲:我才不信这些哩。
  老妈不信广告,但相信科学。2月初陪她坐飞机回老家时,在沈阳桃仙机场候机的空隙,她到书摊上翻看那些老年保健方面的书刊,还买了一本带在身边不时翻看。
  那本书,老妈从机场带回老家,又从老家带回沈阳。对书上介绍的一些关于老年人锻炼和保养的小常识,她更是照着去做,认真得很。
  初回沈阳的那段日子,每晚就寝前,老妈会脱掉厚重的外套,身着内衣在床上做小幅度的运动,伸伸胳膊,屈屈腿,做做仰卧起坐,得是忙碌。
  对于这些,我乐见其成,只看不说,也不发表意见。老婆心细一些,和我提了好几次,说老妈穿那么一点,小心受凉感冒。
  老妈瘦弱怕冷,衣服总比别人穿得多一些,一层又一层,很是壮观。从这个角度看,老婆的担心并非多余。
  等到老妈出现打喷嚏、咳嗽症状继而喊头晕以后,老婆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劝阻老妈锻炼要适度,更要注意增减衣物。
  对于这次老妈出现的头晕,刚开始我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就是感冒引起的,压根儿没往脑部血管老化上去想。
  没想到,老妈的自我感觉却越来越差,心事越来越重,不仅感到头晕,还觉得脑袋各处都长了包,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
  眼看着老妈的情绪越来越低落,饭量越来越小,老婆多次劝说无果,提醒我关心一下老妈,让她有病治病,千万别胡思乱想。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好好和老妈谈一谈。
  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家,老妈没有像往常那样到门口迎我,而是躺在床上,双眼微闭,有气无力的样子。
  我问老妈:又头晕了?
  老妈没有睁眼,嗯了一声,之后小声说自己头晕,头上还长了包,并抓住我的右手,让我顺着她指引的部位和方向去触摸。
  这个过程中,老妈突然像个孩子似的哭了,有些恐惧,有些委屈,有些无助。
  实际上,我并没有摸到老妈描述的所谓包。这都是她臆想出来的,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
  看老妈哭了,我赶紧伏身搂住她,告诉她不用担心,也不要乱想,去医院检查一下,什么都清楚了。
  我还安慰老妈:去年不是检查过了吗?就是血管老化引起的头晕,属于老年病,吃吃药、打打针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
  听我这么说,老妈的情绪平稳了些。
  那两天正赶上我工作忙,脱不开身,便由老婆带老妈去辽宁省中医院做了个检查,结论和去年一样。
  随后,经询问医生和征得老妈同意,我联系药物和医院,开始了十多天的输液治疗。
  随着病情的缓解,开心的笑容又逐渐回到老妈的脸上。
  
  天高云淡2013年5月15日07:05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13-5-14 07:15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96:老家之行的后遗症
  
  去年底到现在,这个系列已经中断了一些时日。
  不是没有时间。对已经习惯成自然的我来说,工作再忙碌,心绪再烦乱,只要愿意,晨练和写东西的时间总会挤出来。
  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事实上,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在老妈身边的日子里,被疼爱被呵护的感觉从未远走,一直那么亲切,一直让我动容。
  更不是打算就此打住。我不止一次说过,这个系列没有写作计划,没有截稿之日,但凡心中想起,就会如实地记录几笔,以此提示自己加倍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所以,写或什么时间写,写什么或写多少,都不是问题,反正这个系列会不时继续下去。
  好吧,闲话少扯,书归正传,那就从老妈从重庆开县老家回到沈阳说起吧。
  2月14日深夜,当我们母子俩结束返乡之旅乘飞机抵达沈阳时,老妈的情绪似乎不高,坐在车里默默无语,全然没了回老家前的兴奋劲。
  此次老家之行,满打满算只有十天,称得上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我长年在外飘泊,习惯了聚散离合,对在老家呆多长时间并不特别在乎。
  而老妈显然并非如此,老家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都让她牵挂,老家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都令她难舍。对她老人家而言,十天时间,确实太短了。
  也曾建议老妈在老家多呆一些时日,到时我安排别人带她回沈阳。老妈也曾动心过,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与我同行,选择和自己的小儿子一起回到沈阳。
  初回沈阳的日子,老妈抑郁寡欢,话少了,笑容也少了,成天眉头紧锁,唉声叹气,很不开心的样子。
  在回老家之前,每天清晨,当我5点准时起床准备晨跑时,老妈的手机闹铃会在5点准时响起,之后迅速起床。我去跑步的时候,她开始在家里忙碌:收拾卫生,准备早餐,还为我准备好洗澡水和泡茶用的开水。
  从老家回到沈阳之后,当我准时起床晨跑时,老妈的手机闹铃依然会响起,但起床的速度没那么快了。等我晨跑回来,她依然在忙碌,但能明显感觉到她没有以前那么快乐。
  我问老妈怎么了,她说没事,叫我不要瞎操心,安心上班就是了。
  对于老妈的变化,老婆也看出来了,问我是不是回老家时没照顾好老妈,或是在老家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我说一切正常,没什么状况。
  老婆开始了她的分析:你不是说老妈在二叔(我继父,即我称的老爸)坟前哭了吗?估计是想起了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伤心了,还没缓过神来。
  我得承认,老婆的分析有些道理。尽管老妈没有说,但我感觉出她那深深的悲伤。
  此次老家之行,根本目的就是祭奠逝世一周年的老爸。这是老妈的心愿,我没有理由拒绝。但如果因此让老妈重陷悲伤之中,我会内心不安。
  我也知道,如果不满足老妈的这个心愿,她也许会更不开心。回去了,伤心一时;不回去,遗憾终生。作为她的儿子,除了陪老妈回去,我别无选择。
  交流完彼此的看法,我和老婆约定:最近一段时间,尽量不在老妈面前提与老爸有关的任何事情,免得勾起她的伤心往事。
  让我和老婆欣慰不已的是,老妈的低落情绪并没有持续下去。
  数日之后,老妈重新回归了以前在沈阳的生活节奏,眉头也舒展开来。
  
  天高云淡2013年5月14日07:12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