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铃铛 于 2012-10-1 19:55 编辑
在经历的深远处寻找、打捞,有时候不知道思想会跑多远,有时哑然失笑,有时茫然若失,但总会离不开那些属于自己的有限的往事,尽管你有时也把握不了它的行踪。
在童年时代里,有着许多好听的歌曲,那么最热闹、最优美、最令人难忘的一首歌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脑袋里就集中起所有的思考,很有信心地想,一定有这样一首歌,它欢快、明亮,独树一帜,有着阳光和苹果的气味,令人遐想又朴素实在。它呼之欲出,渐渐成形,呵,是一列火车,携带着悦耳的轰鸣声热烈地驶来了——《火车向着韶山跑》。
进入小学,学会的第一首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第二首就是《火车向着韶山跑》。学会这首歌以后,大家有机会就要唱一唱。那时似乎许多场合都要唱歌,列队练习、游行、背沙往返途中、去拾麦穗的路上,都要唱到它。因为身为班长的那位高鼻梁同学,每次起头唱时,总是把握不住列车轰鸣的节奏,像是火车出了明显的故障,不是弄自己一个大红脸,就是把同学们逗得轰堂大笑。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全校要进行文艺会演。我们班要出一个歌舞节目,这就是《火车向着韶山跑》。
班里的十几位文艺骨干,被老师委以重任。排练节目是琐碎而紧张的。那时没有普及收录机,排练都是靠哼唱进行。老师按照剧本严格排练,同学们打破男女生不说话的屏障,手搭在对方的肩上,一会儿模仿列车一会儿模仿人物,藏族大爷摇头晃脑,新疆姐姐舞姿翩翩,蒙古叔叔愉快洒脱,同学们各顶角色,各负其责,一遍一遍练习。本来藏蒙维三个少数民族角色由三个同学饰演,衬托在人数较多的汉族同胞之间,很突出,可是有两个老师的女儿都想演新疆姐姐,让教跳舞的老师皱着眉头有些烦,最后创造性地让两个女孩都演了这一个角色。这让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人情的通融和艺术的改编是可以在一首歌曲里实现的。
演出的时刻来临了。男女同学被老师浓墨重彩地描眉涂唇,胭脂红红地搓上双颊,在镜子里都认不出自己来了。老师交待说,不许乱摸脸,不许舔嘴唇,几番交待,苦口婆心。更精彩的是,老师又从别的地方借来了演出服。金边鲜艳的新疆长裙,绿色宽大的蒙古服饰,藏族同胞的长绒帽子,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带给同学们激动和忙乱。穿戴收拾整齐,老师又交待不许弄脏、不要弄皱、不要紧张、注意节奏;领头的同学要往舞台中央走,不要往台前走。在容纳上千人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灯光明亮,马上就该我们的节目上场了。
报幕以后,该我们上场了。响亮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列队像火车一样驶进了舞台,灯光打在舞台上,把我们的眼睛照得很明亮。我们的歌声也响起来了:
韶山松树青又青
湘江两岸红旗飘
红呀红旗飘……
我们的舞姿认真、准确,男女同学比任何时候都配合默契,我们在模拟的车厢里载歌载舞,表现着新社会儿童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完成了我们清贫童年里颇为华美的一段记忆。那个穿着“蒙族叔叔”服装的小小男孩,不会意识到,几十年后的一个中年人,想到这一幕情形的时候,内心忽然感到一些模糊变得清晰起来,眼角里好像也有了一些潮湿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