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细腰 于 2012-12-9 15:39 编辑
简单说说普洱茶吧
文/腰
应方爷所提,简单说说普洱茶吧。以下,仅以我个人对普洱的了解和理解,随便说道说道,绝非学术。
1
茶马古道
如果没有茶马古道,或许也不会有这名扬四海的普洱茶。所以,茶马古道的源头,便是一个极其值得探访的地方。
茶马古道的源头,位于易武古镇。易武古镇由依傍易武山而得名。普洱茶便是从这里由马帮驮着茶,运到川藏及全国各地的。
2
普洱茶的由来。
现在的普洱市是过去思茅府下的一个小镇。名曰普洱府。因为地势的关系,相对于山区来说,普洱府还算四通八达,所以,渐渐的成了商贾云集之地。附近的山民及茶农都会拿着自家产的农作物到这里换取日用品。这里也是走街串巷的货郎们聚集的地方。这些货郎将日用品换成茶和草药等,由马帮通过茶马古道运往全国各地,从中赚取利润。久而久之,这些货郎渐渐的变成了茶商。
由于普洱是在普洱府进行交易的,久了大家便将这些在普洱交易的茶叫做普洱茶。为了运输方便,茶商们便想办法将这些散茶加工成坨茶,或饼茶又称紧压茶。为的是方便运输。那时候的普洱茶,只有生茶没有熟茶。
3
普洱生茶
普洱茶是晒青茶。由于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那里的气候是半年雨季半年旱季。所以,每年的3月过后便开始陆续的采茶。茶农采的茶都是经过晾晒后直接加工成成品茶的。所以,普洱茶的属于晒清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茶。
4
七子饼的由来
这是一个传说,关于七子饼的传说是各种各样的。我比较倾向于下面的说法。
据说,普洱府的知县每年要负责挑选向朝廷进贡的普洱茶。这个知县在普洱一待就是很多年,这边塞之地穷山恶水的地方,普洱知县早就待够了。但是,朝廷似乎并没有调任他的意思。于是,普洱知县便将普洱茶的包装改成七饼一包进贡朝廷。意思是说我年年进贡普洱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这么多年了还是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据说,后来,这个七品芝麻官便因为普洱茶而升迁了。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也比较可信。那就是,过去的计量单位是七两一斤的。为了运输的方便,马帮驮茶要走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马的最佳承载重量为六十斤。茶本身的重量不足六十斤,加上马鞍水和粮食等,每匹马的驮重正常也就是六十斤了。为了达到这种均衡,所以,每包茶里放七片茶,每片茶为七两,每框(篓)为六包茶,一匹马驮两件茶及杂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饼一包的七子饼茶。
5
瑞共天朝(故事可以百度)
说到瑞共天朝,必须说说车顺号。车顺号茶庄的茶皇上尝到后,发现很好喝。龙颜大悦之下,赐车顺号“瑞共天朝”之匾。从此,普洱茶风靡京城。在所有的茶里,唯有普洱茶被皇上赐过牌匾。这也是普洱茶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云南普洱茶经此之后,名声大噪。在清朝达到鼎盛。
6
普洱茶的减肥功效
众所周知,所有的茶都有降三高之功效。而以普洱茶尤甚。这些功效的记载出自清朝李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我就不赘述了。
关于喝普洱茶减肥之说,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也不如坊间传说的那么神奇。普洱茶之所以能在清朝达到鼎盛,还因为它的消食去腻,刮肠通泄的功效比较显著的缘故。自从清人入关,仍然改不了吃牛羊肉的习惯,而普洱茶的消食去腻的功效正好迎合了当时的清人的饮食习惯。所以,鼎盛那也是必然。
由于助消化的功效显著,喝完普洱很容易有饥饿感。如果饿了,不要立即进食,也不要多吃零食,按时正常吃饭。久了便会起到减肥的效果。所以,喝普洱减肥不是绝对的事情。关键是忌口。如果喝了普洱就饿,饿了就胡吃海塞,别说是茶,就是割肉,该胖还是要胖的。这道理,大家都懂得,关键是坚持太难。
7
普洱熟茶
普洱茶分生熟,这个绝对不是自古就有的。熟茶是1973年才研制出来,目的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感,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些而已。
前面说了,生茶的晒青毛茶,属于后发酵茶。它的发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自动发酵。所以,才有了越陈越香,越陈越好喝之说。
而熟茶的制作是需要经过渥堆发酵的。也就是人为的将普洱茶加温加湿封存,使之加速发酵。做成熟茶的时候,已经都是百分百的发酵茶了。所以,生茶和熟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人为发酵的茶。
8
普洱茶的包装
传统的普洱茶的包装是使用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造纸工艺做出来的竹浆棉纸。这种纸纤维长,有韧性。通风透气性好,没有异味,有利于普洱茶的后氧化后发酵。每包是七片普洱茶,也就是传统的七子包装。选的是竹笋的外壳加六道竹篾,有隔离异味,防虫蛀,防潮湿的功效。
现在的普洱茶用什么包装的都有,所以,在选茶的时候,要想知道这款茶是不是用心做了,选的茶菁好不好,一般从外包装上也能看出端倪。当然,这里指的是传统包装。
一般熟茶的包装就没这么讲究了,我们常常看到包装精美的普洱茶,包装材料五花八门。其实这样的包装,才是真的叫做不讲究。
9
普洱茶的退仓
在云南,由于气候的原因,普洱茶通常没有内地四季分明的地方发酵转化的快。不管生熟。一般来说,旱季的时候退仓快,但是,到了雨季,就很潮湿,潮气很快就又被茶吸收。形成一种干湿循环,不容易褪掉仓味。通常仓味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潮湿引起的。
10
普洱茶的口感
普洱新茶做好后,都是比较苦比较涩的。如果投茶量过大,很难入口。所以,需要存放,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发酵后的口感越柔和。所以也就有了存新茶喝老茶之说。
普洱熟茶就不存在苦涩的问题。因为,将普洱茶人为的渥堆发酵,就是为了去掉茶本身的苦涩,而使口感变得柔和。只是,因为渥堆发酵的缘故,新茶做好难免有霉变的味道,这是很正常的。通常这种味道放上一年半载就会褪掉。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仓味。褪掉仓味的熟普洱基本就不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关于越陈越香,一般指的是生普。
11
普洱茶的原料
过去的普洱茶都是野生的老树,生长在热带雨林。所以,采茶十分困难。后来,人们慢慢的将普洱茶的种子带回家,在家里附近的山上栽种。但这时候的普洱茶还是有性繁殖的茶种,也就是乔木。到了现代,普洱茶经过人工插扦培育,便从原来的乔木过度到了灌木茶种。所以,现在的普洱茶又分乔木茶和灌木茶。灌木茶也就是我们通常口语所说的台地茶。
12
乔木茶和灌木茶的区分
一般我们看到的普洱茶的外包装上都有老树、古树等字样。由此可见,尽管现在的灌木茶铺天盖地,但是,厂家心里很明白灌木茶的口感及价值是无法跟乔木茶相比的。
这样一来,就为我们买茶买好茶制造了不少迷惑和难度。一般来说,普洱茶分大叶种、小叶种。像易武古六大茶山、勐海等地的树种,基本都是大叶种。选普洱茶的时候,不能只看,从外表是看不出茶的好坏的。一定要亲自品。但是,有一点很简单,直观看的时候,要选择手工饼。
13
手工饼和机械饼
上面又提到手工饼的问题。这就是制茶工艺的一个环节---压饼。传统的制茶工艺,是将蒸好的茶菁称好重量,用布包裹起来放入青石巢中,然后盖上盖子,一个成年男子站到盖子上去踩。然后将踩压过的茶饼拿出来放在架子上晾干。(注意,很重要,是晾干)。这样制出来的茶饼松散,通风透气性好,利于后氧化和后发酵。
机械饼是现在技术发达之后,采用机械将包好的茶压成饼。这样压出来的饼一般都薄,坚硬密实。不利于普洱茶的后氧化后发酵。但是产量高。
从外观上区分机械饼和手工饼的时候,一看茶饼的厚薄,二看坚实程度。一般只要将机器饼和手工饼放在一起,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关键是单独一种饼的时候的识别。
真正的老树乔木普洱茶,一般都是手工制饼。机械制饼的茶以灌木茶居多。
14
普洱茶的好坏
以新茶为例,通常一杯普洱茶泡好后,从汤色上看,颜色金黄,要通透明亮。入口微苦微涩,这种苦涩很快在口中就能化掉,而不至于使咽喉难受。闻气味的时候,不能有异味。我这里所说的异味指的是除了茶本身的味道外的其他任何味道。包括其它不属于茶香的香气。细品之下,口腔中会有丝滑绵厚的感觉。一般这样的茶,都是比较好的茶。
其实鉴别茶的好坏很简单,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听商家给你讲故事,要忠于自己的口舌。
15
普洱茶的存放
普洱茶是需要后氧化后发酵的,存放时是不能使用密闭的空间的,所以存放普洱茶时一定要远离异味。一般不要放在厨房、有化妆品的地方。同时不要太阳直接暴晒,通风透气性好就可以了。
存放的最大误区是包裹。这点一定要注意。自然状态下存放就可以。不能用纸盒,塑料盒,密封瓷器等存放普洱。
16
普洱茶的冲泡
洗茶:普洱茶因为陈放的缘故,时间久了可能会有灰尘,所以,冲泡普洱一般都是洗两道茶。
水温:由于普洱茶的细胞壁比较厚,加上制茶工艺的缘故(晒清茶)所以,冲泡普洱茶需要烧沸的开水冲泡。
投茶:以盖碗为例,小盖碗泡茶,一般投茶在5克左右,大盖碗投茶在8克左右。
分茶:因为普洱茶是紧压茶,所以泡茶的时候需要将茶饼撬开然后取茶。一般撬茶用的是茶刀或者插针。撬茶的时候要顺着茶的边缘及茶形的走向撬。这样撬出来的茶就不会断碎,泡出的茶叶底就好看些。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不要为了方便泡茶而一次性的将茶都撬开,这样不方便存放同时也不聚香。特别是暂时不喝的完整茶饼,不要撬开存放。
17
冲泡次数
一款好的普洱茶,在正常投茶量的情况下,可以冲泡25道以上。(乔木老树或古树)如果一款茶冲泡不了20道以上,一般都是灌木茶。当然,这里指的是正常用盖碗泡茶的情况下。如果有人喝茶喜欢喝浓茶,每次出汤都很慢,则视情况而定。
18
普洱茶的收藏
普洱茶越陈越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那么什么样的普洱茶才是值得收藏的普洱呢?
通常,收藏普洱的时候,切记要购买当年的新茶,自己存放,不要购买别人存放了很多年的茶去收藏。这里除了可能会遇人不淑外,主要还有一点是因为购买别人存放的老茶,你不了解这茶在这些年的存放过程中的情况。有没有异味的吸收和霉变都难从外表上看出来。
再者,收藏普洱的时候,要选择纯手工制饼的乔木茶。包装要竹浆棉纸的。不然就没有收藏的价值。
关于熟普,我个人觉得没有任何收藏的意义。因为熟普的选料通常不会用乔木老树茶,其次,熟茶的制作工艺本身也就决定了普洱茶已经经过了完全的发酵。再存放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9
说了这么多,还有很多遗漏,空了再续吧。这仅仅是我个人对普洱茶所了解的一点皮毛。
仅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