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这样投资更幸福 by 田仁灿
查看: 5381|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样投资更幸福 by 田仁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1-17 13:5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对投资者来说,“幸福”就仅仅意味着“赚钱”吗?“投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股市高点的时候投资者的幸福感却没有增加?正如金钱未必能带来幸福一样,频繁、过度、不当的理财反而会让你陷入焦虑,而“幸福”的理财态度、方式,才能让人离金钱更近,与钱保持适当的距离,反而会让人更优雅。幸福投资,就是坦言爱钱,但和钱保持优雅距离。聪明的理财高手,必须练就幸福投资的功夫,唯有搞定自己的情绪,才能造就亮丽的投资成绩!本书通过对投资习惯、投资理念、投资心理等方面的对比,探讨投资与幸福的关系,为读者解答这么一个问题:投资,如何才能赚到钱又获得幸福?幸福投资学,会让你更快乐,同时和钱更接近。




  第一章 赚钱就幸福吗--幸福与投资

  除了世界首富和世界首穷,所有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幸福和痛苦的秘诀在于,幸福的人比下,痛苦的人比上。

  -郑渊洁《皮皮鲁总动员》

  我们的困惑

  1. 幸福的投资,就是赚钱的投资吗?不幸福的投资,就是亏损的投资吗?

  2. 如何在投资的过程中积累幸福感?

  幸福投资,就是赚钱的投资吗?

  幸福不幸福,和金钱关系不大,那幸福投资,就是赚钱的投资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问你一个问题:若给你一个选择居住地的机会,你会选择住在美国,还是法国?

  美国经济发达,高楼林立,个人发展机会多;而法国,充满艺术气息与美食,你究竟会选择哪里呢?

  世界金融危机后,好面子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曾倡议建立另类国家成就进步指标,以抗衡狭窄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他建议以幸福程度、生活质量及收入分配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以引导各国追求人类社会福祉的大方向。萨科齐认为,虽然一直以来法国国内生产总值较美国低,但法国人的工作时间更短,更懂得生活,身心也较健康。如用新方法计算,两国的差距至少减少一半。

  抛开萨科齐的好面子,用幸福程度衡量一国的发展的确有其可取之处。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优劣,不能仅看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还得看宜居程度、教育、环境等不同指标。而建立幸福、快乐、生活素质等有关指标,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在世界金融危机后对各种经济问题和民生冲击作出有效的回应和改革,如将焦点放在提高国民家庭收入上而非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上。

  毕竟,人一生劳碌,并非只是为了攒钱或买栋北京三环内的房子,更多是为了快乐、家庭、满足,能发挥所长及心灵安静等。

  国家的发展不能仅看国内生产总值,同样,投资的成败是不是也不能仅看投资收益率?

  巴菲特是赚钱投资的高手,生活却一团糟。说实话,许多人在投资理财的初始,心里打的算盘都是:"等我有钱了,经济上自由了,我就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和家人快乐相处,并有能力帮助亲戚朋友。"然而走着走着,却发现事与愿违,最后要么沉迷于短线操作,赚少亏多,心态及价值观发生改变,再也无法平静回归"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要么即便赚钱了,但时间却少了,亲情淡了,爱情也无暇顾及了,早先的梦想,早已抛到脑后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37
发表于 2013-1-17 16:34 |只看该作者
喜欢理财的人一定要阅读!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1-17 14:07 |只看该作者


  不过,考虑到中国投资者大多偏好主动型的资产管理的现状,我们还可参考"核心+卫星"的资产配置法。投资需要建立核心与卫星部位,卫星部位目的是为了尽量冲刺、抢赚短线,因此操作要犀利;核心部位是为了顾本,最好是选那种"买了就不用管"的产品,例如定期定额混合型基金。

  举例来说,假如一个家庭计划到子女18岁时储备100万元的教育基金,现在倒推回来,就必须每月投资1 665元到某一个投资报酬率为10%的标的,才能达到目标。那么这1 665元,就是核心投资,可用于定存基金。假如这个家庭每月有3 000元的积蓄,那么多出来的1400元资金,就可以拿来做高报酬、高风险的卫星投资。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核心与卫星资产的比重也要调整。宝宝还小时,核心与卫星投资可保持3∶7的比例;孩子小学毕业后,两者应调整为5∶5;到了孩子中学时,核心与卫星资产应该调整为7∶3;而等到孩子即将年满18岁时,核心资产比例应该提高到90%~100%。

  同时,核心资产也应尽量回归稳健。投资人必须明白自己的年龄与资产状况,并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的责任与风险状况,建立符合自己财务需求的资产组合。

  投资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阶层,在大架构下算出核心与卫星的资产比例,接下来再根据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高、中、低属性,设定自己在资产组合上应该采取积极、稳健还是保守的投资策略。

  总之, "定期定额"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应过分"神话"。此外,进行定期定额投资的先决条件是投资者每月都要有余钱,应付定期定额不应太吃力,更不要借钱来投资,以免丧失投资的幸福感及承担额外的风险。

  幸福投资学小结

  1. 投资股市的难处在于,谁都不知道兔子(股指)会睡多久。因此,若投资的期限过短,不幸碰到兔子睡觉,就有可能被乌龟(银行存款)超越。但如果投资的期限够长,如5年以上,股票型基金的报酬率有90%的概率超过定存。

  2. 基金定投并非一成不变,但有一点却很清楚,定期定额绝对不适合短线操作,同为与其说定期定额是一种投资,不如说是强迫自己储蓄的方式。

  3. 提醒已经开始做定期定额的投资人,如果真的遇到熊市,请不用恐慌,一定要撑下去,继续扣款。

  4. 事实上,"定期定额"只有在某种特定市场环境才适用,并不是"在任何市场走势、投资时段均有效"。投资者在运用"定期定额"投资时,还应善用资金管理以及资产配置。

  5. 进行定期定额投资的先决条件是投资者每月都要有余钱,不应为应付定期定额而太吃力,更不要借钱来投资,以免丧失投资的幸福感及承担额外的风险能力。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1-17 14:07 |只看该作者


  若想在"倒U型"市场中提高"定期定额"的收益率,不妨从改善资金管理以及资产配置入手。

  以兰女士为例,她采取的是"定期不定额"的策略。首先,她会考虑每个月可以用来投资的钱有多少,再根据市场的位置,决定要扣多少钱。以A股基金为例,假设每个月可以负担的最大扣款是5 000元,你就可以把上证指数分成4等份:2 000点以下、2 000~3 000点、3 000~4 000点、4000点以上,当市场走到这三个位置时,分别扣款10 000元、4 000元、3 000元及1 000元。

  这样,在指数处于相对高点的位置时,你每个月可以多留一点钱在身上,当指数真正到达2 000点以下时,你可以投资的最大额度可以从5 000元增加至10 000元。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最适合的时机,压最多的钱进去。

  市场总会上去,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底部。当市场向上时,你在底部投入的钱就能让你得到比原本预期还丰厚的报酬。

  此外,在"定期定额"时,也可采取"定期定额+单笔投资"的操作,能较快累积获利。单笔投资可以以涨跌幅为判断依据。假设每月定期定额投资3 000元,当基金跌幅在10%时,单笔投资定期定额金额的2倍,也就是单笔投资6 000元;若基金下跌20%,加码4倍,即15 000元;若跌30%以上,可加码9倍,单笔投资30 000元;而定期定额则照扣。

  这两种操作策略,都能弥补传统"定期定额"的不足。

  除"定期定额"外,投资者也可采取"资产配置"作为达成各项理财计划与目标的方法,这种做法不用猜测市场底部或高点,只要把资产分配于股票、债券、现金之上,整个结构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投资人只需要定期根据市场变化作资产组合的"重新调整"即可。

  举例来说,一个投资者家庭设定的资产配置比例为:债券、股票型基金的比例是2∶8,即100万元的资产配置为:债券20万元,股票型基金80万元。若经过定投后,股票型基金上涨到118万元,债券涨到22万元,则可减持股票型基金,增持债券到28万元,以维持2∶8的比例。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1-17 14:06 |只看该作者


  而定投每次的投入都比较小,均摊成本使其在大熊市中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亏损,投资者对其损失也不会太敏感,因而能够拿得住。

  定投一定要做得轻松、没负担,如果每月扣款金额过多,影响正常生活就划不来了。建议根据自己的收支情况,每期300元、500元或1 000元都可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为达到既定理财目标,应结合投资期限确定每月投资额。

  从投资心理学出发,笔者尤其推荐定投,它能为你带来更多的幸福与安定。

  笔者发现有部分投资者很容易对投资的成败有着不切实际的焦虑,涨也慌,跌也慌。他们在进行投资时,往往犹豫不决,得失心很重。这样的人不妨让专家帮忙理财,反而能让自己更幸福自在。

  定投基金是特别让人安稳的理财方式。由于定投属于长线投资,投资者无需过分忧虑大市的短期波动,亦可避免因频繁地转换投资组合所产生的手续费及其他投资支出,一举多得。

  在选择定投品种时,定投纯债基金、货币基金则毫无必要。这两类基金由于波动较小,除了起到强制储蓄的作用外,实在是暴殄天物,浪费了定投的功能。定投的基金应尽量选择那些波动巨大的股票型基金,如指数型和中小盘基金等。指数基金的优势是完整覆盖中国最优质的公司,与大盘走势最为接近;而中小盘基金具有很明显的成长性优势和长期投资价值,波动性相对较大,适合定投。

  基金定投并非一成不变,但有一点却很清楚,定期定额绝对不适合短线操作,因为与其说定期定额是一种投资,不如说是强迫自己储蓄的方式。

  改良基金定投

  各种基金"定期定额"的宣传资料都会大赞"定期定额"的神奇。试想,当其他人都在努力寻找好股票时,有位仁兄却悠闲地在海边晒着太阳,只需要定时用同一数额的资金去买基金,怎不让人羡慕?

  其实,世事并没有那么完美。"定期定额"只是一种偏中庸的投资,必要时甚至得牺牲一些收益率。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1-17 14:06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准备教育基金或退休基金,我认为,定投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式。概括而言,定期定额投资的好处主要有4个:

  1. 当价格下跌时,投资者的定额资金可以购买更多单位;相反,当价格上升时,购入单位相对较少,长远来看,可以将单位买入价平均化,令投资成本降低。

  2. 门槛较低。低至每次200元就可参与投资,不需一次投入大量资金。

  3. 降低风险,减少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较一次性投资所承受的价格风险小。

  4. 培养投资纪律,按时投入固定资金,加快财富滚存的速度。

  童话故事里,龟兔赛跑,为什么乌龟会赢?怪只怪赛跑的路途太短,乌龟才有可能在兔子睡觉时超越兔子。若路途很长,以兔子的速度,即便睡一觉,也能在醒来后迎头赶上。

  股市投资相当于兔子,存款或债券相当于乌龟。银行存款走得慢但稳健,连假日都有利息,没有套牢之虞;而兔子,固然爱睡觉(熊市或震荡),但只要行情启动,兔子跑一天就能抵乌龟走好几年。

  投资股市的难处在于,谁都不知道兔子会睡多久。因此,若投资的期限过短,不幸碰到兔子睡觉,就有可能被乌龟超越。但如果投资的期限够长,如5年以上,股票型基金的报酬率有90%的概率超过定存。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不少基金投资者无法忍受下跌的过程而停扣出场,错失了2009年的股市大反弹,相当可惜。其实,哪怕你在6 000点开始定投,只要时间够长,要想获得正收益也不是难事。

  定投的另一意义在于,其投资方式简便易懂,是种能让人幸福,最能为我们未来的生活保驾护航的理财方式。

  为什么强调定投,而不是凑足一笔钱后整笔投入呢?其均摊成本、降低风险的作用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让你拿得住。普通投资者在投资时最难做到的是坚守,他们往往缺乏选时能力,更难以忍受单笔投入在熊市中可能面对的巨额亏损,最后要么赎回,要么疲于奔命而无法坚持。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1-17 14:06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龟兔赛跑"新解--稳中求富

  凡把所得的1/10或更多的财富储存起来,用在自己和家庭之未来的人,财富将乐意进他家门,且快速增加。

  -《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

  我们的困惑

  1. 定投是基金公司的"话术"吗?定投就一定能赚钱吗?

  2. 都说定投好,可为何还有那么多定投后却亏钱的,定投的误区是什么?

  定投:懒人致富法则

  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正处于最好的时候。

  和中国的很多行业一样,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并不缺钱。在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居民长久以来的储蓄习惯正在被改变。2010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如购买债券、股票、基金等)",37.6%的倾向于"更多储蓄",17.3%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近些年来,"更多储蓄"第一次不再成为居民第一选择。

  投资,成为城镇居民的第一选择。但与旱涝保收的储蓄相比,理财-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却是一门学问。

  秦先生就抱怨道:"没理财的时候,那是小输,跑输CPI几个点。理财之后,那是大输,基本就告别CPI了。"

  而兰女士却觉得,秦先生跑输的原因,就在于太"勤劳",总是期待"低买高卖",结果在短线交易中迷失了自己,毕竟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股市的未来走势。

  相比秦先生的"积极投资",兰女士更喜欢"被动投资",其中"定投"更是其推崇的"懒人投资法则"。

  股市反复无常,要捕捉最佳入市时机,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可观回报,实非易事。即使是具备专业知识及投入大量时间紧跟市场变化的投资者,亦未必能准确捕捉最佳入市时机。要谨慎投资,"定投"是种不错的策略。

  "基金定投"是指投资者每月在固定时间,以固定金额申购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由于每期投入金额相同,基金定投具有逢低购买更多份额,逢高购买较少份额的特点。定投的原则,就是利用时间,使股市的波动尽量平缓化,从而取得尽量平均的成本,毕竟从长远来说,股指应是上涨的。

  时间是财富最好的朋友,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投资更得趁早。

  现在培养一个孩子念书念到本科,恐怕至少得花100万元;而若想在退休后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恐怕也需要100万元。虽然100万元看起来数目相当惊人,但如果能及早开始规划,通过系统化的执行,要准备数百万,并没有那么难。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3-1-17 14:05 |只看该作者


  在通胀带来的负利率环境下,仍有很多人可以坚持3~5年的定期存款。而目前基金持有人平均持有期限还不到一年,如果大家能用储蓄的心态来长期投资基金,其收益率将大概率地跑赢存款利率,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梦想。

  如果你认准了一只基金的潜力,就应该做长线投资,不要过分受制于价格每天的波动。要做到这点,应尽量控制自己去查账户的次数,更不应盲目转换,不要和姚明比跑步,不要拿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作收益率的对比。

  幸福投资学小结

  1. 幸福投资的关键,在于放低赢利预期,更得慎选投资参照物。在投资时,以选择"差不多就行了"(good enough)的绩效为目标,而非"最好的"(best)的绩效,这样才能多些快乐,少些焦虑。

  2. 要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在考虑投资基金之前,一定得预先了解自身对投资组合的认识及风险承受的能力。

  3. 投资者若仔细分析过基金的契约,会发现基金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仓位和可投资股票范围的规定。两只基金的产品特征不同,业绩自然有差异,不能直接比较。

  4. 大家都喜欢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恕笔者直言,基金投资者不应把历史太当回事儿。"太把历史当回事儿",是基金投资中最致命的错误之一。

  5. 如果你认准了一只基金的潜力,就应该做长线投资,不要过分受制于价格每天的波动。要做到这点,应尽量控制自己去查账户的次数,更不应盲目转换,不要和姚明比跑步,不要拿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作对比。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1-17 14:05 |只看该作者


  其实,基金榜中的领先分子,多数都属于在一定时期内表现较佳的基金。但这并不等于这些基金永远都位居榜首,况且基金的表现亦有时期的局限性。如果投资者尝试用不同的年期或起止日期,基金排行榜便可能大大不同。基金的排名不能反映将来回报,即使基金有五颗星,也不代表其一定值得投资。

  其次,排名榜首者的投资风险亦可能比同类高,也未必完全适合所有投资者。不同基金的投资取向、投资理念以及风险管理均不同,这些基金的表现在不同时间便有所差异。

  对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只懂追求排名和回报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投资者只为谋求一份稳定回报,而基金经理却背弃投资理念追求高排名,最终将引致投资风险增加,投资回报也会受到拖累。因此,当我们发现个别榜上有名的基金实际上已经背弃了当初的投资理念时,便应保持一定的戒心,这常是一般投资者不能认识到的。

  在进行基金投资时,投资者应谨防贪婪与恐惧,更应避免"走两个极端"。所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指跟风,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什么,别人卖出自己也跟着卖出,这种行为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另一个就是"跟随基金排名",在追逐中迷失自己,最终手上只留下一堆"过气明星"。

  基金的排名乃至评级仅是筛选基金的第一步。投资者应了解,基金也有不同的风险,可先挑选适合自己的基金类别,然后在类别中挑选适合自己风险承受程度的基金,并了解什么原因导致基金过去有这样的表现,基金投资策略是否会持续,基金经理是否仍管理该基金,外围的投资环境是否改变等问题。

  投资者应对基金多一些耐心,多投入一些时间。基金是很好的配置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但若靠主观判断进行短期波段操作,只会降低收益,同时也加大了基金运作的难度。而对基金经理来说,业绩排名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也极大影响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准则及行为偏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1-17 14:05 |只看该作者


  "太把历史当回事儿",是基金投资中最致命的错误之一。

  目前,普通的基金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仍不多,亦不懂如何选择合适的基金。基金公司的广告、银行的销售人员及理财顾问的推介,成为投资者接触、认识基金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也有一群"积极"的投资者,他们从报纸、杂志及网上获得大量投资资讯,加以咀嚼分析后,有意通过波段操作或基金转换,以获取更好的收益。这些投资者普遍比较喜欢短炒,把基金视做股票,总希望能找到涨得最多的基金,如果所投资的基金表现落后于同期其他基金,就会考虑转换或赎回。

  这群"积极"投资者买卖的根据,往往是对行情波段的理解,或是跟随基金排名。他们如时尚趋势的"粉丝"般,不断进行基金转换,期望找到、跟随时下最"流行"的基金。

  《股市与幸福感》研究表明: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更多地关注短期波动等,都是缘于个人的直觉和本性。但在投资决策上,这种并非理性判断的直觉和本能,导致人们不但很难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也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在本书中,我们多次讲到需减少交易频率,并详细说明了频繁交易的害处。因为股票可以随时卖掉,所以人们才会过于随意,不负责任。

  在面对基金短期业绩排名时,投资者也应保持一份警醒。专注幸福投资的投资者,更应跳出短期排名的迷思。

  随着近年来基金投资的流行,基金排行榜应运而生。这些排行榜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多少有一些积极作用。对于基金投资的老手,他们可以很快知道自己的基金在同类型基金中的表现;而对于基金投资的"初哥",他们在决定投资基金前,亦可以快捷地了解个别基金的表现。

  不过,投资者在用这些排行榜乃至基金评级作参考时,不要产生盲目崇拜的心态。

  首先,基金的业绩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其将来的表现。约翰·伯格说,基民们不要试图挑选好的基金,它们都是一回事。过去三年表现好,不代表未来三年表现也同样好,表现好坏只有事后才知道。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1-17 14:04 |只看该作者


  对投资,与其抱着"恋爱"的心态,不如抱着"养儿子"的态度。由于没有"选择", 睿智的父母对于儿女往往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不苛求孩子什么都第一。而投资往往因为选择太多,而目标又总是定在完美,导致追涨杀跌,反而缺少放松和自在。

  以基金投资为例,投资者应该明白,业绩排名前三的基金未必是你投资的最佳选择。原因就在于,年度基金排名的更迭比较频繁。事实上,如果仔细留意历年的基金年度业绩排名,你会发现,每年排名前十的基金都不尽相同,若按照年度排名按图索骥,难免有"刻舟求剑"之嫌。

  每年都能选择到"最好的"(best)基金,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选择"差不多就行了"(good enough)的基金,才是正确的策略。

  在教育学中,有所谓的"Super B"现象。在校期间成绩突出的学生未来不一定能够获得出色的成就,反倒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未来在事业上可以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而反映在投资上,与其盯住年度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不如将目标瞄准那些"Super B"基金,多研究下基金的"综合素质",比如基金公司的品牌、基金经理的人选、投研团队的实力、长期历史业绩表现等。选择那些业绩稳定,经常保持在年度业绩排名前1/3的"Super B"基金,虽然不一定能像冠军基金那样"领一时风骚",但从长期投资上说或许是更佳的选择。

  如果非要按照体育比赛的标准来评价基金,只有前三名才能登上领奖台,那么绝大多数基金持有人对自己持有的基金都不会满意。频繁地宣传短期业绩排名会误导投资者,投资者按照短期排名来选购、更换基金也很难获得良好收益。

  幸福投资的关键,在于放低赢利预期,更得慎选投资参照物。在投资时,以选择"差不多就行了"(good enough)的绩效为目标,而非"最好的"(best),这样才能多些快乐,少些焦虑。

  基金排名的迷思

  大家都喜欢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恕笔者直言,基金投资者不应把历史太当回事儿。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1-17 14:04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家表示,有选择恐惧症的人,大都是极度追求完美的人,而且是极度苛刻的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作一个单选,而且这个选择必须是最理想化的选择。他们往往追求完美,并赋予选项太多的意义。在投资上,往往表现为对收益率、排名的追求,例如一定要选择业绩排名前三的基金。

  选择恐惧症的成因,大多是患者对自我不满,患者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地折磨自己,并逃避面对事实。一般选择恐惧症有以下几种症状:

  1. 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2. 害怕承担自己选择后的结果。

  3. 对自我不满,将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为逃避自己。

  事实上,在人生的各种选择后,永远有更大的"玉米"等在你前面。要克服选择恐惧症,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在作选择时,以拥有"差不多就行了"(good enough)为目标,而非"最好的"(best)。

  心理学家发现:选项越多,越容易弱化从选择中得到的满足感,也就是说,越丰富的选项,其实越容易让人感到不快乐。

  如果说在赌场赌大小,会有50%的人感到幸福,那面对2 000多只股票时,每个人只有万分之五的概率选择到最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牛市赚钱时,投资者仍感觉懊悔及哀怨的原因。

  面对656只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在作决定时,感受到的"机会成本"很大。如果买了这只内需成长基金,就无法选择那只中小盘基金。赌大小,只需放弃一个选择机会,在656只基金中挑一只基金,放弃的选择机会可就多了。这些"机会成本"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心态,原本该幸福地享受自己购买基金的收获,却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收益与自己放弃却排名最高的基金所带来的获利作对比,从而产生懊悔情绪。

  剩男剩女的出现,很大原因就在于其"贪婪"地幻想一个并不存在的"完美"对象,并由此"怨恨"目前的选择,从而导致幸福感大为降低。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17 14:04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选择越多越幸福吗?--基金投资的迷思

  "咖喱角上火,烧春鸡麻烦,迷你干炒牛河又太油腻,三明治又吃不饱。烧味,烧味有叉烧、烧鹅、烧肉、油鸡、切鸡、烧排骨、单拼、双拼、三拼,还有四宝,怎么选?喝汽水还是例汤,汽水要大还是要小呢?大的我喝不完,小的又不够喝……"

  -《购物狂》

  我们的困惑

  1. 熊市我不开心,为何牛市赚钱了,我也不开心?

  2. 在投资中,面对2 000多只股票、656只开放式基金(不包括QDII①和货币基金,2010年年底数据),你又该如何选择,才能在赚钱之余,又不赔上幸福?

  "差不多"就行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现代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

  很多人会抱怨:因为通货膨胀,因为工作紧张,因为生活压力大。这当然是原因,不过,你可曾想过,拥有太多选择也是一个原因。

  在选项太过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有很大的苦恼和焦虑:选择前举棋不定,选择后懊悔不已。

  本来,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资本,似乎该比上一辈人更幸福。但太多的人没有选择的慧眼,也没有选择的胆量,更没有选择后的坦然。

  我们越是想选对,就越怕选错,于是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力图作出最明智的决定。可是问题是,众多选择中包含着太多运气的成分,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寓言,说狗熊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掰了一个拿在手里,看到另一个更大,于是扔了手里的,去掰那个更大的……这样反复多次,从这头走到那头,最终狗熊却一无所获。

  太多的选项,会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不满足感,因为无论作出怎样的决定,无论你取得的成绩多么出色,内心中还是会悄悄地问自己:"如果当初那么选,现在我会如何?"

  有选择余地当然是好事,但当选择多到某种程度时,消费者就很容易产生焦虑与无助感。像秦先生这样的消费者,便会采用一种"主动积极"的研究方法。例如买车前,面对不同品牌,他会通过研究每个车型的马力、操控性、耗油的优劣,试图找到最佳的选择。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秦先生这样的消费者非但不幸福,反而会更焦虑。面对诸多选择,他们反复推敲,三心二意,想要作出最英明的决定,最后却徒劳无功,永不满足,人也会变得更累。据统计,如今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接触3 000个广告,也就是至少3 000个选择。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1-17 14:04 |只看该作者


  以秦先生为例,他是汇丰控股的拥趸,通过长期投资,汇丰控股为秦先生带来了不少利润。但在世界金融危机初时,汇丰控股已发出赢利警告,宣布旗下金融机构Household的坏账情况恶化,但秦先生仍然选择按兵不动。到2007年10月次贷危机已演变为金融危机,尽管愈来愈多的信息显示汇丰控股已过了赢利增长期,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汇丰控股在海啸中未能独善其身,但秦先生还是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秦先生觉得自己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汇丰控股这只"大有前景"的股份,哪怕负面消息满天飞,他还是坚持不改自己的看法。他过度相信企业过去的成绩,却不知投资乃是投资未来。直到2009年3月汇丰控股宣布大笔拨备,才引发投资者歇斯底里的抛售。

  "旧欢如梦",投资者若用"恋爱"、"婚姻"的态度看待一只股票,有时候明知道嫁错"老公",也会忍下去。面对一场"失败的婚姻",找律师先去办分居手续,然后再离婚,或许更理智些。

  幸福投资学小结

  1. "旧欢如梦",投资者若用"恋爱"、"婚姻"的态度看待一只股票,有时候明知道嫁错"老公",也会忍下去。面对一场"失败的婚姻",找律师先去办分居手续,然后再离婚,或许更理智些。

  2. 决定一只股票(基金)的价格是价值,而不是曾经的最高价或最低价,或过去的涨幅和排名。

  3. 投资与投机之间永远是一线之隔。他们明知在舞会中多待一会儿,南瓜马车与驾车老鼠现出原形的概率也就越高,但他们就是舍不得错过这场盛大舞会的任何一分钟。所有人都打算继续待到最后一刻才离开,但问题是这次舞会的时钟,根本就没有指针!

  4. 每个投资者都有个心理闹钟,秘诀在于何时响起,以及怎么调整。响得太晚,你就该重新设定闹钟,重新出发;响得太早,那就在床上再眯会儿。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1-17 14:03 |只看该作者


  不要因为你已经买入了一只股票,就只看它的优点,只寻找它会涨的理由,而要看市场的实际走势反映。在多数情况下,市场先生是对的,如果一只股票买入后不断下跌,说明你对个股趋势和基本面的判断很可能有误!

  以秦先生为例,其在买入股票之初,很喜欢隔一段时间便用百度、谷歌搜索自己持有的股票。对于看好股价的新闻或股评,他会仔细看,将之放大,深以为然;而对于那些利空的消息,他则倾向于选择忽视。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是看到所有的东西,而只是选择一些我们要看的东西,对其他东西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当股市上涨、泡沫来临时,个人感情会发挥极大的作用,此时投资者常会犯以下的错误:

  1. 对投资存有偏见,因而扭曲一些中肯的资讯,借此支持自己心目中的投资选择。

  2. 不理性地与投资项目"谈恋爱",投资分析脱离现实,盲目地长期持有。

  3. 只记住过去成功的投资例子,忘记了失败的教训。

  前几年,国内流行一首网络改编歌-《死了都不卖》:

  把股票当成是投资才买来,一涨一跌都不会害怕掉下来,不理会大盘是看好或看坏,只要你翻倍我才卖;我不听别人安排,凭感觉就买入赚钱就会很愉快,享受现在别一套牢就怕受失败,许多奇迹中国股市永远存在。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死了都不卖,不涨到心慌不痛快,投资中国心永在,就算深套也不卖,不等到暴涨不痛快,你会明白卖会责怪,心态会变坏,到顶部都不卖,做股民就要不摇摆,不怕套牢或摘牌,股票终究有未来。

  其实,长期投资并不代表着"死了都不卖",投资者应根据基本面、技术面检视股价的走势,而不应保持所谓"维持现状的偏见"。"死了都不卖",恰恰是"选择性扭曲"的反映。

  在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也很容易犯"熟悉度偏误"的错误。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喜欢熟悉的事物,对新鲜或模糊的事物则有所保留,这可导致投资组合过度集中,风险增加。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17 14:03 |只看该作者


  在商业活动中,"屁股决定脑袋"有保护既得利益之嫌,有其合理之处;但在投资中,"屁股决定脑袋"却属大忌。在投资心理学中,有所谓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第一组:老师准备了几十个印有校名和校徽的马克杯,这种马克杯在学校超市的零售价是5元,在拿到教室之前,价格标签已经撕掉。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杯子,并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项。

  第二组:老师送给每个同学一个杯子,但过了一会儿,老师表示,因为杯子不够,需收回一些。老师让大家都写出自己愿意以什么价格卖出这个杯子,也给出了0.5元到9.5元之间的选项。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一组中,学生平均愿意用3元的价格去买一个带校徽的杯子;而到了第二组,当需要学生将已经拥有的杯子出售时,出价陡然增加到平均7元。

  这种现象正和成语"敝帚自珍"相吻合,自家的破扫帚总比别人家的新扫帚更有价值,自己持有的股票也比别人的强。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应用"禀赋效应"的例子。例如,一些商家会提供产品的"免费试用期",顾客可以先免费试用该产品15天,试用期满后如果顾客愿意,可以选择退回该产品。然而,到那时该产品已经成为顾客家中财产的一部分了,"禀赋效应"使得人们不愿意归还而更愿意购买该产品。

  所以,当你看到某种"不满意七天可以退货"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许真的可以退货,但当你把一件商品带回家试用时,"禀赋效应"就已经开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

  投资中,也有所谓"选择性扭曲",就是当投资者有了特定想法之后,遇到"英雄所见略同"的资讯时,就会倾向将之放大;遇到与他们的看法相反的资讯时,则会倾向忽视。这种选择性地接收信息的倾向,会导致投资者很难用理智来分析投资的成败。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1-17 14:03 |只看该作者


  除了股市,马克·吐温还一度热衷于对各类新生事物进行投资,如同现今的私人股权投资或者叫风险投资。有人估算过,他一生在各种新产品、新发明上的投资多达50多万美元,但这些投资大都以失败告终,比如他曾资助发明一种新奇的自动打字机,并不断往里贴钱,折腾了10年也没有结果,这让他很是灰心丧气。

  迫于生计,马克·吐温只能重操旧业。为了偿还债务,他被迫继续工作,并留下《百万英镑》等许多伟大的文学巨著,但他的"发财梦"终究还是破灭了。

  与股票谈恋爱?

  巴菲特说:"如果你不能保证可以持有某只股票10年,你就不应该持有它20分钟。"他还说:"股票的最佳持有期是永远。"因为股票的流动性太强,可以随时卖掉,人们在操作时常常过于随意。巴菲特甚至建议大家给自己定一个额度:一辈子只能买卖股票若干次。这样,投资者在投资时就会格外谨慎。

  不少投资者甚至认可"与股票谈恋爱"的说法,把买股票比喻为婚姻:好的股票就如一位好伴侣,是值得你去坚持并珍惜的,放弃只会令自己后悔。

  可是,找到值得长期投资的股票固然值得欣喜,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遇上逆境或看错市场时,如果过于顽固,被自尊心所蒙蔽,投资者就易犯心理学上所谓的"选择性扭曲"(selective perception)的错误,只会在各种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中听取有利于自己的消息,忽略其他与自己方向相反的消息。

  "选择性扭曲",在生活中很普遍。仅以恋爱结婚为例,恋爱中的人很容易表现得"先入为主",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就是典型的"选择性扭曲"。而等到结婚之后,人们又会倾向于将对方的某一缺点放大,之前的优点却又不见了,问题便产生了。

  "屁股决定脑袋"(文雅点的说法,不妨叫做"立场决定观点")也是"选择性扭曲"的一种。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因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和经历的不同,导致其价值观和方法论迥异。屁股坐在哪里,便决定了脑袋在思考什么。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1-17 14:02 |只看该作者


  前程"。

  在内华达州,马克·吐温曾是弗吉尼亚城中的一名记者,这座城市也是内华达州盛产黄金、白银的地区。在"淘金热"下,马克·吐温也未能免俗,而且他对传言和新的机会都十分敏感。当时,不少已经发现了黄金、白银矿山的矿主们正在纽约城出售他们的股票,以筹集资金,于是马克·吐温将自己的所有积蓄,甚至全部稿酬都投入到了购买白银矿山的股票中。

  在购买之初,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马克·吐温的耳目相当灵敏。他长期看好黄金、白银的走势,但他同时告诉自己,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就应该卖出股票:或市值达到1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笔巨款),或内华达州选民批准了州宪法,马克·吐温认为这将损害白银矿山的长期价值。

  随着股票的快速上涨,很快,马克·吐温便"退休"了,他不再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看着节节攀升的股价,他觉得自己非常富有,且十分满足,于是他来到旧金山,过起了奢华的生活。

  "我住在最好的宾馆,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展示我的昂贵衣服,经常出入歌剧院……我一直渴望成为一只蝴蝶,而我最终变成了一个举止轻浮的人。"

  马克·吐温"爱"上了自己的股票,并很享受股票上涨的感觉。甚至在内华达变成一个州并通过州宪法后,马克·吐温依旧持有着他的股票,这恰恰和他的计划完全相反。但突然有一天,和20世纪末那场互联网泡沫一样,市场对白银股票的狂热消失了,股价飞流直下,马克·吐温就和《百万英镑》中的那个年轻人一样,变得身无分文,甚至接近破产。

  "我,一个兴高采烈的傻子,一直以来花钱如流水,并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遭遇什么天灾人祸。可当我统计自己所有的债务,并还掉它们后,我发现自己只剩下50美元。"马克·吐温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道。

  马克·吐温曾制订过自己的投资计划,可面对疯狂上涨的股价,以及一夜暴富的"期待",他很快忘记了自己出售股票的计划,不再注意股票的技术面乃至基本面,最终变得身无分文。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1-17 14:02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爱上它是你最大的错--不要和股票谈恋爱

  10月,这是炒股最危险的月份;其他危险的月份有7月、1月、9月、4月、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和2月。

  -马克·吐温《傻瓜威尔逊》

  我们的困惑

  1. 长期投资是否就是"死了也不卖"?

  2. 投机成功了叫投资,投资失败了就叫投机,果真是这样吗?

  马克·吐温的悲剧

  在《傻瓜威尔逊》一书中,马克·吐温写了这么一句话:"10月,这是炒股最危险的月份;其他危险的月份有7月、1月、9月、4月、11月、5月、3月、6月、12月、8月和2月。"

  难道,炒股每个月都是危险月?!

  这不仅仅是马克·吐温的一句幽默之语,其实也描述了他自己在股市中的切肤之痛,马克·吐温是想用幽默的方式告诫自己与大家,进入股市"每天都是危险的"。

  作为幽默大师、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他很是熟悉股市、了解资本运作,乃至私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他在小说《百万英镑》的开头这么写道:

  "27岁那年,我正给旧金山的一个矿业经纪人打工,把证券交易所的门槛摸得清清楚楚。我只身混世界,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身清白,就再也没什么可依靠的了。不过,这反倒让我脚踏实地,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

  小说《百万英镑》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马克·吐温的真实写照,他在美国内华达州"淘金热"股票泡沫中的经历,堪称屡战屡败,屡炒屡输,最终只能"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1-17 14:02 |只看该作者


  大部分人在市场平静或进入熊市时,就不再关注股市了。而当他身边的人再度聊起股市时,往往股票已大涨,趋势已确立,他已经错过了上涨的火车。留在市场中(仓位可以有调整)或许是比择时更好的投资策略。

  相比秦先生,兰女士要显得潇洒得多。对于大市或者个股的短期走势,兰女士总觉得,她不知道,也不关心,更没有能力去预测,她的操作手法就是"懒人投资":长期持有,不追涨杀跌,不频繁交易,不去关注短期波动等。每当兰女士看到秦先生天天盯盘,收盘还要复盘,进进出出,一下满仓,一下空仓,不是大喜就是大悲,她就觉得,投资也好,投机也罢,如果变成了一种压力,影响了生活,就不好玩了。

  论投入的程度,秦先生远远胜于兰女士,但奇怪的是,他的业绩却远远不如兰女士。正所谓"多做多错",秦先生这种并非理性判断的直觉和本能,导致了他不仅很难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也降低了他的幸福感。

  投资者需明白,交易佣金和价差是每笔交易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沉迷短线交易,加上很高的佣金,无异于自取灭亡。投资者应尽量让经纪人降低佣金,同时也应控制自己的交易欲望,尽量减少交易次数。

  有趣的是,尽管短线交易受益最大的是券商及理财的专业机构,但专业机构并不赞成投资者过度进行短线交易。以基金为例,股市大涨,基金纷现净赎回的现象,在历史上曾反复发生,而投资者频繁申赎基金,也使得基金运作的难度增大,反而会降低专业投资者的收益。

  除了会降低投资收益之外,过度的投资操作还会对客户的投资心态造成较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过度关注短期投资结果的投资者,其幸福感大幅低于只关注长期投资结果的投资者。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心态下,投资者往往会更容易作出错误的投资选择。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幸福投资学小结

  1. 相比女性股票投资者,男性股票投资者更加喜欢买卖股票。对男性股票投资者来说,或许进进出出本身更能让他们乐在其中,他们就是喜欢交易。而女性则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对结果(赚钱还是亏钱)更感兴趣。

  2. 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明白,投资的目标是交易成功,而不是频繁交易。

  3. 有4种动物经常在华尔街被提及:牛和熊,猪和羊。牛和熊都能赚钱,只有猪和羊却会被宰杀。

  4. 股市的牛熊转换,很难预测也很难捉摸。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具备择时能力,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留在市场中。

  5. 如果身处市场的低点或高点时,情绪反应容易太过激动,不妨写张字条贴在厨房、书桌或办公桌上,提醒自己控制情绪,远离频繁交易和短期投资。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1-17 14:01 |只看该作者


  证券投资的游戏规则就是,交易佣金和价差,而这个游戏规则本身就意味着,大多数交易者都会赔钱。

  沉迷短线投资、权证乃至期货投资的人,其实类似于加入了一场零和游戏(zero-sum)乃至负和游戏(minus-sum)。参与这场游戏的人大多自负,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够在游戏中获胜,但交易佣金的存在会使得这场游戏从长期来说必输无疑。举例来说,每种游戏的赌场赢利在-1%~-2%,即在概率上,你每次下注100 美元,只能拿回98~99美元,每次下注都输一点,久赌必输的"老人言"就应验了。所以赌场不怕你赢钱,就怕你不来。

  而网络交易的盛行也使得资讯更加廉价和容易取得,交易也更加便捷。美国曾有统计显示,在投资者网络交易前,投资资金的周转率约为70%,而上网后,周转率一下子上升到了120%。在收益率方面,上网前他们的年收益率约为18%,比股市的平均收益率高出2.35个百分点。在参与网络交易后,收益率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平均年收益率仅为12%,比整个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低3.5%。

  太多的投资者喜欢瞎折腾。而每年股市的回报率无非也就10%,加上短线交易等各类瞎折腾的费用,必然跑输大市。

  最近几年,指数基金之所以成为投资新宠,其奥秘就在于:从长远来看,作为一个群体,投资者获得的回报只是等于大市的回报而已。"不折腾",是幸福投资的宗旨之一。

  此外,股市的牛熊转换,很难预测也很难捉摸。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具备择时能力,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留在市场中。频繁交易有时会恰好错过市场(或个股),而我们需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遇到一次大幅上升的机会。

  分析发现,在股市漫长的变化过程中,其主要涨幅只来自区区几个交易日。美国密歇根大学有研究发现,1963年至1993年的30年间,股市95%的涨幅只来自差不多1%的交易日。研究人员还发现,1992年至2001年,只有6个月股市表现最好,如果投资者错失了这6个月的良机,其回报率每年只有8%,而长期坚守在股市的投资者则能享受13%的年回报率,对比甚为悬殊。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1-17 14:01 |只看该作者


  当然,以上的性别差异,都是相对的性格分析,而非绝对的推断。

  但是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明白,投资的目标是交易成功,而不是频繁交易。

  懒人的幸福

  很久以前,华尔街只是个农贸市场。华尔街的名字来源于一堵墙(Wall),这堵墙是用来防止在曼哈顿交易的动物随处游荡而建的。或许这也是华尔街爱用动物来表示投资风格的原因吧。

  有4种动物经常在华尔街被提及:牛和熊,猪和羊。牛和熊都能赚钱,只有猪和羊会被宰杀。

  牛代表买进的人,从价格上涨中获利;熊代表卖出的人,从价格下跌中获利;而猪则代表贪婪的人,当他们被心中的贪欲所控制时,就会遭到宰杀;羊代表追随趋势和小道消息的人,频繁交易却不断被牛、熊踩踏、撞倒。

  痴迷短线交易的人,若有严格的投资纪律或超强的天赋,也能成功;但若仅是靠追随趋势和小道消息,成功机会就微乎其微。

  投资的本质并非赌博。若投资者盲目进行短线投机,投资就会变成赌博,最后使人迷失于这场困局中。要避免误堕赌博的迷局,投资者须分清短线投机与长线投资。尤其在股市最疯狂,几乎买什么都赚的时候,尤其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

  秦先生是个勤奋的人,他每天晚上都会做功课,寻找可交易的目标,所积攒的交割单足足有一本书那么厚。而兰女士总觉得秦先生是在瞎折腾,每天忙忙碌碌,买卖频繁,只是帮了券商的忙,并为税务局作出了杰出贡献。

  频繁交易,到底会对业绩造成怎样的影响?

  海富通基金公司曾有这样一名客户,在4年间共进行了744笔海富通旗下基金的转换业务,该客户累计认/申购的金额为278 100.00元,累计赎回金额为246 098.65元。从转换规律上看,该客户主要是进行海富通旗下各股票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的相互转换。该客户才2万多元的投资,4年累计支付的手续费却达6 827.76元。

  海富通基金公司认为,如果客户坚持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基金的定期定额投资,那么截至2010年年底,应当能取得正的投资收益。而本案例中的这名客户,其投资的总收益为负,究其原因,在于过于频繁的基金转换,导致了大量的手续费支出。而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转换成货币型基金,也导致其无法分享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大规模反弹行情。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1-17 14:01 |只看该作者


  所谓周转率,是指一年中投资组合的股票发生转换的百分比。美国曾作过一项调查,显示单身女性和已婚女性的年周转率分别为53%和51%,意思是女性一年中差不多把一半股票卖掉,换成新的股票。而单身男性和已婚男性的年周转率都偏高,单身男性平均每年交易的周转率是85%,已婚男性的周转率则降到了73%。虽然中国没有类似的调查,但以中国投资者的个性和风格,其投资组合的周转率只会更高。

  男性享受交易的乐趣,并容易过度自负,相信自己卖出股票或换仓是一个明智的抉择。但自负在股市交易中是一种很严重的性格缺陷。

  秦先生(男性交易者)在职场上很成功,也很自负。当他决定买入一只股票时,就需要在市场中证明自己是对的。如果市场和他预期的一样,他会想要证明他更加正确-加仓,而且越多越好。如果市场和他的仓位反向,他会忍受套牢的痛苦,并期待市场出现反转以证明他是正确的-而不是及时止损,最终导致自己被市场所淘汰。

  而兰女士(女性交易者)更尊重市场。她喜欢利润,但更在意结果而不是过程。她关注的重点是获得利润并避免损失,在交易中,喜欢顺风顺水,抓住趋势,实现利润。

  秦先生喜欢把金钱当做身份、成功的象征。在股市中,秦先生是高风险的偏好者,甘冒风险放手一搏,期望剑走偏锋,获得更大的金钱回报。而更多的金钱回报,又能让他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与社会认可。

  此外,对秦先生来说,投资就是为了赚钱,所以他觉得,把资金闲置是件"愚蠢"的事。空仓对秦先生来说简直是种折磨,他总是时刻满仓,总是在概念股、蓝筹股之间切换,甚至在基金投资中,也总是忙于在股票型基金、货币型基金间作切换。

  兰女士则比较重视风险规避,她认为保本是最高原则。因此宁可什么事儿都不做,也不愿因轻举妄动而赔上老本。

  从投资心理分析,女性"风险规避"的趋向更高,而男性则更愿意冒险,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冒投资的风险,更倾向于做短期投资,而女性则倾向于做长期投资。此外,男性对金钱更为渴望也更为自负,而女性则显得淡然些。或许正是这几个原因,导致女性的投资业绩好于男性。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1-17 14: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把钱交给太太--停止频繁交易

  基于公众利益,社会共识是赌场门槛必须高不可攀和昂贵,或者股市也应有同等要求。

  -凯恩斯

  我们的困惑

  1. 为何女性投资的成绩好于男性?

  2. 我沉迷于短线交易,并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如何管住我的"手"?

  女性投资,效果更佳

  下一个巴菲特,或许该是位女性。

  不知从何时起,资本市场中的女性越来越多了。在国内的公募基金经理中,女性的比例开始大大提高。曾经只是男性们博弈厮杀的地方,如今也成了"花木兰"们自由驰骋的战场。尽管在证券投资领域,不少女性基金经理依旧希望能淡化其性别特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基金经理比例的提升,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投资圈中的普遍现象,以摩根大通为例,该公司的全球员工中,就有57%是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市中,活跃的女性交易者凤毛麟角,男性交易者比女性交易者则要多得多,至少是5∶1的比例。但基金投资者中,却是女性偏多,笔者问过很多家基金公司,都说女性基金持有者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我的钱,为什么要交给别人来玩?"秦先生曾信誓旦旦地说。而兰女士倒很乐意将资金交给专家代管,对她来说,这就如同请一个发型师打理自己的头发那么简单与正常。

  两人的投资理财观,或许和性别有一定关系。而男性和女性在理财投资上,的确有着不尽相同的态度及表现。

  男性与女性在理财上的区别,或许也能用那句"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来概括。

  海富通-上海交通大学投资者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男性投资者的股票幸福感要比女性投资者高。这表明,相比女性股票投资者,男性股票投资者更加喜欢买卖股票。对男性股票投资者来说,或许进进出出本身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他们就是喜欢交易。而女性则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对结果(赚钱还是亏钱)更感兴趣。

  的确,对于投资,男性有更强的掌控欲和自信,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喜欢自己钻研,埋头于股市、房市、黄金等各类投资产品,并乐在其中。而女性则表现得更为谨慎,面对复杂的股市,瞬息万变的市场,女性对自己的分析能力会产生怀疑:"现在可以入市吗?"过去的研究也发现,相比男性,女性更愿意接受理财顾问的建议,也更愿意请专家理财。

  男性喜欢交易,就如同女性喜欢购物,而冲动购物、冲动交易,结出的都是苦果。

  作为男性,或许很难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女性的投资成绩其实比男性好。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限定的时间内,女性投资的回报率较男性高出3.5%~4%,关键就在于男性过分频繁地进行买卖(trade too much),反而往往得不偿失。而在投资组合上,单身男性的投资组合的波动性最大、Beta系数①最高,而且更倾向于购买小公司的股票。

  《股市与幸福感》研究报告也发现,相比女性股票投资者,男性更加喜欢抛售股票,同样男性也更愿意购买股票。女性则不轻易出手,一出手就会很坚决。这样的结果就造成男性更喜欢短线交易,且投资周转率更高。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17 14:00 |只看该作者


  一次致命的大亏损,常常就能彻底淘汰一名投资者。

  正是这种"敢输不敢赢"的心态,造成了类似秦先生的投资者,尽管非常努力,却总是赢利平平。笔者对秦先生这类投资者的建议是:或制定严格的投资纪律,对个股执行止损,学习刘邦的"小负而大胜";或是回归到专家理财。

  因为专家除了比个人投资者更专业外,专家理财也是情绪的吸收体,它能减弱投资者对利润和亏损的后悔或自尊反应,从而弱化"敢输不敢赢"的心态。

  幸福投资,拼的就是情绪。

  幸福投资学小结

  1. 后悔是投资中令人不舒服,却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后悔的不舒服感造成的最严重的投资行为偏差就是"敢输不敢赢"。

  2. 在赌场中,"敢输不敢赢"是赌徒的典型特征,也是赌徒的悲剧根源。赌徒赌输后,常会增加赌本、愈买愈多,奢望可以反输为赢;反而在赢利后,就考虑见好就收。赚的时候只赚一点就走,输起来却输得很多,长远看必输无疑。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17 14:00 |只看该作者


  而刘邦却是位成熟的"投资者",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遵守"投资"纪律,懂得控制"仓位"与"止损"。刘邦的"投资"并非百战百胜,只能说是胜负参半,但其好处是,小负而大胜。最终,刘邦的"业绩"远远好于项羽,并最终夺得了大汉江山。

  在投资上,项羽是"赢颗糖,却输间厂"的典型。

  测试:

  秦先生很喜欢买彩票,他几乎每周都会买相同的一组号码。

  案例1:某天,秦先生的朋友跟他说:"兄弟,你该换组号码了,我给你一组号码吧……"但秦先生并没听,继续用老号码投注,结果第二周中奖的号码竟然是朋友提供的新号码。

  案例2:秦先生决定听从朋友的建议,改投了另外一组号码。结果某一天,中奖号码出来了,中奖的竟然就是那个老号码。

  如果你是秦先生,你觉得哪种情况更让人痛苦?

  显然,大多数人会觉得案例2更让人痛苦。

  在案例1中,如果秦先生仍坚持用旧号码来买彩票,但新号码中奖了,他会感到后悔,这种后悔称为"不作为后悔"(因为没有做而后悔);而案例2中,若秦先生改买了新号码,结果旧号码中奖了,这种因采取行动而造成的后悔,称为"作为后悔"。但"作为后悔"比"不作为后悔"更强烈,因为秦先生对旧号码投入了很多情绪资本(情感资本)。

  为何亏损到一定程度,投资者却不会去止损?这也可从"作为后悔"与"不作为后悔"的分析中得到答案。同样是后悔,哪个让你比较难受?一般而言,"作为后悔"比"不作为后悔"更强烈。"不作为后悔"(套牢时死了都不卖),固然丢脸、难为情,但"作为后悔",止损卖出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卖出后股票一旦又涨上来,会更令人伤心。两害相较取其轻,投资人就死抱着亏损,以"没卖就是没赔,迟早会涨回来"的说辞安慰自己。

  笔者建议投资者,基金可定投,以摊薄成本,但股票并不适合定投,摊薄股票成本更需要谨慎。基金是个投资组合,而个股的风险更大。在你摊薄股票成本的过程中,你的心态跟赌博亏钱时一样。一方面你亏不起,另一方面你在报复股市,而报复股市只会让你更亏钱。同时你内心又希望,只要涨一点,就能连本带利全回来。这样的心态极其有害,一旦遭遇个股的系统性风险,就会越陷越深,直到心理无法承受。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1-17 14:00 |只看该作者


  你手中的股票或基金,曾从30元跌到10元吗?这样的情况多不多?你遇到过多少?你是不是经常死捂着亏损的股票呢?

  牛股,秦先生很难抓到。但他手中却不乏从30元跌到10元的股票。在很多人看来,秦先生真的是个"倒霉蛋"。

  秦先生又被朋友称为"巴菲特",原因是他的口头禅和巴菲特一样:"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不亏损,第二原则是牢牢记住第一条。"这句巴菲特用于表达精选个股的名言,在秦先生这里却被理解为"不割肉",一旦亏钱就坚决持有,所以他"很少"亏损。

  但这样却造成,秦先生经常赚钱,但赚的都是小钱;也很少亏钱,但一旦亏钱就是大幅亏损。

  对于投资者来说,出售亏损的股票,实际上等同于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为避免后悔,投资者会选择继续持有亏损股票,同时指望其出现反弹,从而证明他当初买入的决定多么正确。

  在赌场中,"敢输不敢赢"是赌徒的典型特征,也是赌徒的悲剧根源。赌徒赌输后,常会增加赌本、愈买愈多,奢望可以反输为赢;反而在赢利后,就考虑见好就收。赚的时候只赚一点就走,输起来却输得很多,长远看必输无疑。

  投资者若抱持"敢输不敢赢"的心态,不管投资还是赌博,长期来看根本没有赢钱的可能。而成熟的投资者,亏时亏的钱少,赚时赚的钱多,算总账总能赢利颇丰。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就是位典型的"秦先生"。在乌江自刎前,项羽对自己的"投资"(军事)生涯作了总结: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意思是,我起兵到现在已经8年,亲身经历了70多场战斗。阻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才称霸于天下。

  项羽很有"投资"才能,颇能找出些"牛股",但其缺陷是不能"宜将胜勇追穷寇",七十余战均为小胜。而唯一的一次失败,却是场伤筋动骨的大败,一下"爆仓",最后落得个"霸王别姬"的悲惨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17 13:59 |只看该作者


  那么,人们应该何时规避风险,何时喜好风险呢?

  面对高概率的赢利机会(75%的机会得到10 000元和稳拿7 000元),投资者会选择风险回避,稳拿7 000元。

  面对高概率的损失风险(75%的机会失去10 000元和确保亏损

  7 000元),投资者会选择风险偏好,博一把。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因为,对秦先生来说,罚款7 000元的痛苦,远大于得到

  7 000元奖金的兴奋,所以在存在罚款的可能时,他反倒迎难而上,变得更偏好风险。

  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反映在投资上,投资者常会早早卖掉赢利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

  对此,投资者不妨忘却手中那只被套牢的基金或股票的持有成本,反问下自己,若现在持有的是现金,还会不会买入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会再买了吧,那为什么不能卖掉它买更好的股票或基金呢?这其中困扰你的问题恰是,一旦卖了套牢的股票或基金,亏损就变成"割肉"了吧。

  正是出于规避损失的目的,投资者才纷纷选择将赔钱的股票、基金继续持有下去。1998年,美国一项对投资者的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比持有赢利股票的时间长。

  巴菲特曾说:"成功投资的第一条要诀是不要亏钱,第二条是别忘了第一条。"投资,首先是不亏钱,然后才是赚钱。巴菲特的投资之道正符合幸福投资的哲学,"损失规避"意味着,在投资中要想提升幸福度,正确的操作策略应是:宁愿少赚一些利润,也要尽量避免亏损,也就是所谓的"炒股好比吃甘蔗,只取中间一截足矣"。

  "输间厂"的悲剧

  面对赢利,投资者会变得非常保守,那面对亏损呢?

  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反而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赌一把。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会变得甘冒风险,这称为"反射效应"。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1-17 13:59 |只看该作者


  这种厌恶损失而不是厌恶风险的情形,在投资中也很常见。

  炒过股票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亏小钱时"割肉"容易,一旦亏损超过20%,"割肉"就十分困难。

  赔钱比赚钱更难忘,宁愿抛出赚钱的股票,也不愿"割肉",这是人性的自然反应。

  测试:

  案例一

  在辛苦了一年后,老板把秦先生叫进办公室,告诉他年终奖有两种领取方式。

  □ 方式一:75%的机会得到10 000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 方式二:确定得到7 000 元。

  如果你是秦先生,你会怎么选择呢?

  案例二

  秦先生因为驾车超速,警察告诉他,必须对他进行罚款。罚款也有两种方式。

  □ 方式一:75%的机会得缴罚款10 000元,但有25%的机会一分钱也不用付。

  □ 方式二:确定缴罚款7 000 元。

  如果你是秦先生,你会怎么选择呢?

  没错,和大多数人一样,秦先生在选取年终奖时选择了方案二。

  心理测试表明,尽管测试者一再向参与调查的对象解释,从概率上来说,方案一能得到10 000元,而方案二只有7 000元,可结果还是有8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方案二。大多数人宁愿赚得少些,也要得到确定的利润。

  而在案例二中,面对巨额罚款,秦先生却决定放手一搏,选择了方案一。

  测试表明,尽管一再向参与调查的对象解释,从概率上来说,方案一需交出的罚款是10 000元,而方案二只有7 000元,可结果还是有7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方案一。他们为了博25%一分罚款都不付的机会,从数字上讲多失去了3 000元。

  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案例联系起来看,它们其实是完全等价的。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面临这两种完全等价的选择时,会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呢?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项。但秦先生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作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决定。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7 13:59 |只看该作者


  测试:

  有这样一个游戏,掷一枚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赢了可以获得1 000元,输了就失去1 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参与呢?

  □ 愿意

  □ 不愿意

  从概率上说,这个游戏绝对公平。但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多数人并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来解释:虽然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相同,但是失去要比得到更痛苦。输掉1 000元,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赢得1 000元的快乐。

  当收益与损失的概率是1∶1时,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弃做这件事情。神经学家对大脑进行的研究表明:人们遭到损失时的痛苦程度比享受快乐时的兴奋程度要高,甚至有时前者能达到后者的2倍。也就是说,只有当掷一枚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赢了可以获得

  2 000元,输了失去1 000元时,才会有人愿意参与其中。

  "割肉"的心理,在商业和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举例来说,在企业管理中,罚款比奖励更让人感到痛苦,也会更管用。例如一家工厂,一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些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但如果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会失去这笔奖金。虽然两者都是完成任务多拿80元钱,但在心理上却有很大区别。在第二组工人看来,80元钱已经是自己的了,若完不成就会"失去"金钱。结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组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好。而在对小孩的教育中,你不妨告诉他,如果他不能准时完成作业,周末就不能去野生动物园玩。这样的效果,或许比完成作业奖励去野生动物园玩更好。

  这一现象反映在感情生活中,或许能解释婚后的倦怠感。热恋时,双方总是对对方超乎寻常的好,但大家都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结婚后,生活从热恋中回复平常,很多婚前享有的特权消失了,于是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再那么爱自己了。失去当初的"特权"的失落,甚至超过了结婚后的幸福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