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中国式人情运用技巧:面子 by 田玉川
查看: 10815|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式人情运用技巧:面子 by 田玉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1-21 23:1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书作者运用最新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建构出“面子”的理论框架,详细讨论了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保面子、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面子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交际术语,并以之深入剖析中国人的社交心理,阐明了支配中国官场运作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面子”问题最为精彩和成功的解读,代表了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最高水平。精彩标题,诙谐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中国的面子观。阅读这本精彩的《给点面子》,你将彻底明了中国人的社交游戏规则,洞悉华人立身处世的内心世界,对“厚黑学”的讲述将上升到更为理性的认识。



  爱面子

  命之所系谁不爱


  看面子世态尽在眉眼间

  面子既然是一个人的“标识”和“通行证”,就不得不依据面子的大小、薄厚、颜色判断其价值。在官本位社会里,尤其要看重官面子。明朝初年,“江南首富”沈万三不会看官面子,差点掉了那颗会经商的脑袋。狗是古今第一看面子专家,仅凭“第一印象”就能决定该狠狠地咬,还是应立即摇尾献媚。

  人们走路、伸腰、说话、办事为何也要看面子?

  面子的外包装

  面子是一个人的“标识”和“通行证”,看人不能不看面子。

  首先,要看面子的大小、薄厚、颜色等“外表”,然后以此判断面子的价值,确定对待这张面子的态度。对面子的准确区分、审验,没有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才能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如何看面子,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学不完、悟不透的一门必修课。怎样正确对待众多的面子,是关系学的核心内容!

  古人爱看面子,凡事皆以面子论大小、明事理;古人会看面子,人分九等,等级森严,岂能轻易僭越?官贵民贱,就是看面子看出的“丰硕成果”。老百姓的面子不大,也不够光艳,如果碰上了很大很亮的官面子,那就不能直接“面对”,因为两张面子的价值不等,必须低头下跪,敬而远之。如果官面子在审视老百姓的面子后,“恩准”老百姓抬起头来,那就得“谢老爷”;“赐座”则是更高一级的恩宠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得到的;允许“说话”,更是“开恩”,怎能不因之而感激涕零呢?又灰又小的老百姓的面子,享受了与又亮又大的官面子“对话”的待遇,不是三生有幸,就是祖上积德行善的回报,自然该刻骨铭心了。尽管如此,“对视”时,也一定要眼含胆怯;“对话”时,一定要出口恭顺;“对影”时,一定要腰弯驯服。万万不可自以为这是自己的权利,那是自己的义务,决不可轻易造次。如果忘了自己面子的价值,去与官面子争平等、要自由,那轻者被斥之为“不识抬举”“不懂规矩”,赶出门去,剥夺了“面对”的“恩惠”;重则棒打鞭笞,枷锁铐之,蹲进“四堵墙”内,与鼠群为伴,暗无天日,犹如地狱活现,能猪狗不如地苟活,就是天大的奢望了。

  传统官面子遮天蔽日,乌云一样笼罩着老百姓的生活,那些官们怎能不唯我独尊呢?

  不是吗?

  在古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名,叫做官名,意思是在外看官面子时用的,要求严肃,讲究颇多,不像阿猫阿狗那样的乳名只有小时才叫。长大了,就成了官人了,即使未当官,也要硬撑起几分官威。连戴的帽子也叫做官帽,说的话也叫做官话,走的大路也叫做官道。如果有幸能为官衙服务,就成了官差,那吃的饭就与家常便饭不同了,叫做官饭;如果会舞文弄墨的话,那写的文章就叫做官样文章;即使有事闹至官衙,也该堂而皇之地称为打官司。更有甚者,就连那些曾为官遮风避雨的树,也都成了官,什么王树、侯树、将树、相树,无奇不有;就连那些治病疗疾的中草药,也有所谓君药、臣药之分,也被官化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56
发表于 2013-1-22 21:47 |只看该作者
但人活一世,除了争面子,争一口吃的好像不是很难哦{:soso_e125:}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3-1-22 15:11 |只看该作者
死爱面子活受罪!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3-1-22 02:04 |只看该作者


  倒还真有些偷老外面子的“先驱”不能忘记。“二毛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附于洋教偷老外面子的地痞流氓,“假洋鬼子”是从同土地一样古老的父老乡亲中分化出来的最早的假“开放者”,汉奸则是偷老外面子作恶的民族败类。

  不过,老外的面子也经历了戏剧般的变数。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谁若有“海外关系”,沾带上一点点老外的面子,那必然罪大恶极,“里通外国”,不是特务,便是间谍。而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谁如果与老外的面子有染,那就是“开放”“走向了世界”,是让人赞赏和羡慕不已的“外向型人才”。就连老外的面子也可爱起来了。曾记否,很多年以前,那些身穿西服喇叭裤、头染成黄色、手提收录机招摇过市的时髦男女,不就是现代的“假洋鬼子”吗?那些吐着醋熘洋文的“土洋结合”型面子,不就是偷老外的垃圾以自珍吗?那轮老月亮,在“假洋鬼子”的“世界眼光”中望着似乎比中国的月亮亮和大,那面子虚拟的光彩还用说吗?

  国际金奖,至今在报刊、屏幕及乡村的土墙上都能看到。经常会听到某某产品和某某人因获国际金奖而为国争光的“喜讯”。初闻会认为那是非同凡响的殊荣,仔细一看就会明白,那些评奖机构皆为境外的民间组织及“友好人士”。据有关权威部门证实,国外从来很少有政府组织的从事世界范围的专门性评奖组织。回头再看这些获国际金奖的产品,有的没有经过正规鉴定,有的曾被明令停产,有的属假冒伪劣产品,为何又能瞒天过海而频频获大奖呢?“钱通奖”!只要交了钱,不远万里照样能完成“国际交易”。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假奖竟骗得了信任,赚足了钞票。如此有“国际意识”者,怎能不纷纷向老外的面子伸手呢?

  中外合资,无疑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有效方式。但有一些假合资,一方面偷来老外的面子为自己脸上贴金,一方面享受着各种合资的优惠,可谓中外兼顾,一举两得。有这样的合资企业,老板先将自己的小千金移民到某国,在那里注册一个空壳公司,然后与自己在国内的企业“合资”,表面看来一切正常,实际上仍是家族企业功能的放大而已。假合资,明为合资实为偷老外的面子谋财。有一位曾经大名鼎鼎的民企老板,则想通过在国外注册系列空壳公司,注入少量资金,然后与国内的国营企业合资,以控股的形式达到批量收购国营企业的目的。这种变相偷老外的面子盗窃“国本”的伎俩,若真实行起来,肯定是祸国卖国的“壮举”。

  而那些城乡随处可见的恺撒饭庄、麦当娜发廊、好莱坞影视城、夜巴黎娱乐中心,似乎已成功地偷来了老外的面子,装点着各自的门面,正在大发特发国人财,毫无愧色,而且不会负任何责任。

  偷他人的面子要当心

  偷他人的面子,不像偷古人、国家和老外的面子那样随心所欲,最容易引发面子纠纷和争战。只要注意一下周围那众多的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发明权官司,就会明白偷他人面子的风险有多大了。

  有的导演拍电视剧,把街上的行人当做剧中的街景拍,在群众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了他们的脸部特写镜头。等到电视剧公开播放时,“群众演员”才知自己上了电视,由此而引发一场长达数年的官司,最后以登报道歉、赔偿损失而告终。面子的尊严在价值中得到体现。

  有的公司,未经某人同意,把某人写给单位业务人员的私信当做宣传材料,擅自刊登在报刊上,并在一些广告专题节目中多次播放,作为使用该公司产品的典型加以重点推广。当某人向法庭提出诉讼时,该公司也以公开道歉和赔偿了事。市场经济环境下,更不能随意偷用他人的面子,这是一些偷用他人面子的企业得出的教训。

  有的人,为了评上高级职称,就把他人的作品抄来,署上自己的大名发表。后来,虽然他如愿评上了职称,但“文抄公”的偷面子行径也被公之于众,结果落得个臭名远扬、蛋打鸡飞。

  有的“公仆”或“大款”,本无研究才能,也想附庸风雅,就命令或雇用他人代劳,美其名曰“共同研究”“合著”。而那些代劳者,又心不在此,故以整理、编纂之名,大抄特抄。由此而引发的公开赔偿案不在少数,暗中“私了”的那就更多了。这种偷他人面子的行为,只有在法制不断健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防止和避免。

  广告中的偷他人面子现象十分普遍。尽管广告法对涉及他人面子的内容有详细的要求和规定,但总有人以身试法。他们常常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以自以为高超的技巧打“擦边球”,殊不知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凡偷了他人面子的,迟早都会被发现受惩罚。被偷的面子也必须用面子或至少相当的价值来偿还。

  ?若要偷国家的面子,必先偷国家的官。偷来了官位,就等于偷来了面子。

  ?偷国家面子,有民愤,尚无民治。“不偷白不偷,偷了也白偷”,盗贼怎能不争先恐后、肆无忌惮呢?

  ?官本位社会的最大弊端就是当官只对顶头上司负责,而不对老百姓负责。

  ?偷官面子其实是天下最容易的事。只要把上司的面子看好了,何愁官面子不来? 偷得了官面子,就等于偷来了谋私的通行证。

  ?偷老外的面子经历了戏剧般的变数。

  ?偷他人面子的风险极大。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3-1-22 02:04 |只看该作者


  只对上司负责的贪官们,紧盯着官位这张又大又亮又肥的面子不放。他们发现,偷官面子其实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比农民胼手胝足种地轻松,比商人匆忙奔波商海容易,比军人血染沙场安逸,比文人呕心沥血著书简单多了,只要把上司的面子看好了,何愁自己的官面子不来?而上司的面子,往往与某种嗜好及身体上某一个器官密切相连。比如玩牌,上司眼睛和手一碰上牌,便把百姓的冷暖、为官的道德统统丢进了垃圾桶内,只剩下互相贴纸条、钻桌子的牌友了。官面子就在衣兜内,此时不下手,还待何时?即使发现了,彼此都是牌友,何怨之有?一笑置之,心照不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贪官们的嗜好也是五花八门,须仔细研究一番,才能偷之。否则,技巧太差,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事与愿违。比如有的贪官当官不看老百姓的大面子,只看“小蜜”“二奶”的小面子。那下边的贪官,要从这位官面子总管手中偷得自己需要的官面子,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去走“小蜜路线”“二奶秘道”,靠吹“枕边风”得手。或送“小蜜”金银珍珠,或赠“二奶”别墅轿车,或选“壮汉”若干,暗中为“小蜜”“二奶”做“面首”,总之,只要先让“小蜜”“二奶”眉开眼笑,感官快慰,自己需要的官面子就不愁得不到。“小蜜”“二奶”在贪官眼中自有甜意,总在温柔的地方巧施手段,贪官还会不就范吗?

  偷得了官面子,就等于偷来了谋私的通行证。

  官本位社会赋予官绝对的权威不说,还把整个社会都官化了。假官之名,行谋私之实,正是古今贪官的惯用伎俩。因为官面子自古有不容置疑的威严,而老百姓的畏惧,也助长了这种公开的掠夺和敲诈。清王朝最大的贪官和珅,靠当“奴才”偷得了“百官之长”的面子后,就疯狂地掠夺了八亿两白银的财富,约相当于清王朝二十年的国库总收入。如此值钱的官面子,难怪和珅甘愿为乾隆皇帝当狗玩呢!

  偷老外的面子正流行

  偷老外的面子并不顺手,还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古人自以为中国乃“天下之中”,周围皆为未开化或半开化的蛮夷小邦。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犹如众星拱月,环绕于天朝周围,“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蛮夷们皆为茹毛饮血之类,怎能与天朝臣民的纲常伦理人文教化相提并论呢?他们的面子只代表着荒蛮,白送自己都觉得有辱斯文,谁还会愿为此而舍身为梁上君子呢?

  这也难怪!

  华夏文明崛起于黄河中游,北有浩瀚的茫茫大漠,西有绵延起伏的巍峨大山,东濒临一望无边的大海,在如此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怎会不滋生出“爱国的自大”呢?

  蛮夷们虽几千年都在相机问鼎中原,试图冒犯天朝的“天颜”,但一道万里长的长城护着一张偌大的面子,不让沙漠侵吞,未被荒蛮涂炭,确是奇迹。即使有时候天朝的面子被蛮夷的面子所取代,那蛮夷们也不得不汉化,因为天朝的面子实在是太大太光彩了,蛮夷自己的面子总是被掩盖了。

  “洋夷”的面子在近代也没有被偷的魅力。那些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洋夷”总干着烧杀抢掠的“文明事”,面子上都沾满了血腥,除了能激起仇恨外,还会怎样?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3-1-22 02:04 |只看该作者


  偷国家的面子最实惠

  偷国家的面子,看起来有些风险,实际上很安全。因为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民主国家权力和财产属于人民。而人民也是一个不具体的称号,最终还是要分解到一个一个十分真实而具体的组织和个体上来。这样,就使国家的权力和财富似乎人人有份,然而人人都难以真正掌握在手中;国家的面子表面就是大家的面子,实际上大家只有各自的面子,往往感觉不到拥有了国家面子的一份儿。

  中国古代的王朝,虽也标榜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但实际上,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无论姓姬的、姓嬴的、姓刘的、姓李的、姓赵的、姓朱的、姓爱新觉罗的,皆以家治国,国只是家的“祖业”而已。所以,那时国家的面子实则为一家一姓的面子。老百姓只有“尽忠”“供奉”的面子,只有“效命”“感恩”的面子,只有当“奴才”的面子,何来真正的人的面子?

  官本位社会,以官为贵,以官为荣,当官最有面子。若要偷国家的面子,必先偷国家的官。偷来了官位,就等于偷来了面子。因为,非官必贱、无官无能已成了官民的共识。视商业为“末业”、商人为“奸商”,把仅有的发明当做奇技淫巧的雕虫小技,也就变成了延续几千年的国粹。与战乱绵延同步的争官大战一直如火如荼,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形成反差的官生意方兴未艾,一根封建官场独木桥,挤出了多少悲惨、贫弱,挤伤了多少面子,又挤碎了多少面子?

  老百姓怕官慕官恨官。怕官,实际上是怕面子。那威风八面的仪仗、趾高气扬的神态、张牙舞爪的衙门,小民怎能不怕?慕官,也是羡慕官面子。那歌功颂德的吹捧、光宗耀祖的尊贵、滚滚而来的财富、传情送媚的风流,填不饱肚子的老百姓怎能不羡慕?恨官,同样是恨官面子。因为“匹夫”们长着眼睛和耳朵,把面子看在眼里、想在心中:那官面子从何而来?是不是盗窃了自己的面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面子有了不可替代的良好信誉,公开或半公开偷国家面子有一定的难度。但到了近代,偷国家面子、钻法律空子的行为,竟越来越肆无忌惮了。“官倒”,就是假公济私偷国家面子倒卖的“公子哥儿们”;假币,就是偷国币的面子谋私;“黑店”,也常常假国营的光彩面子行藏污纳垢之实。

  偷国家面子,有民愤,尚无民治。因此,小偷大盗们,越偷胆子越大,越偷胆子越正。“不偷白不偷,偷了也白偷”,盗贼怎能不争先恐后、肆无忌惮呢?即使偶尔有中箭落马者,也起不了“杀鸡给猴看”的既定效果,偷面子者依然前仆后继。偷的就是心跳,偷的就是惊心动魄、惊世骇俗!偷来的面子经漂白贴在自己的脸上,谁还会说不光彩不体面呢?

  偷国家面子的“大腕”,自然非古今的贪官莫属。首先,贪官费尽心机偷了一张信誉卡——官衔。无论最小的绿豆芝麻官儿,还是最大的王侯将相们,皆凭官的威严谋私。而贪官的官帽,就是处心积虑偷来的。

  在官本位社会里,当官似乎最能体现人的价值。贪官们把官位不当做“为民做主”的“公务员”看待,而只作为谋私的一种手段。他们看准了官本位社会的最大弊端是当官只对顶头上司负责,而不对老百姓负责。官位似乎是上司手攥的玩物,可以随意赏赐或罢黜。按说,这种管理模式,应当把下级叫做上级的管家或长工、家丁、丫环什么的,才算得上名副其实。但问题的症结正在这里,只对上司负责的官,管辖的竟是普天下的芸芸众生。他们既花着老百姓的血汗钱,又做着各种各样离奇的梦,让老百姓为这些钱而流汗流泪流血,甚至老百姓及其子孙后代的命运全掌握在这类贪官手中,能不悲惨吗?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3-1-22 02:03 |只看该作者


  偷面子鼠窃狗盗走黑道

  “圣人之后”“祖传名医”为何能成为名人?

  “帝王酒家”“皇都舞厅”为何会生意兴隆?

  “好莱坞影城”“夜巴黎娱乐中心”为何门庭若市?

  偷面子偷来了实惠!

  “不偷白不偷,偷了也白偷”的世俗观念流行,造成了偷面子业异常发达。

  偷古人的面子最放心

  面子也能偷,自古“三只手”人才辈出,偷窃业久盛不衰。故而偷面子的技艺越来越精湛,被偷的对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概括起来无外乎四类:偷古人的面子,偷国家的面子,偷老外的面子,偷他人的面子。

  偷古人的面子,是最容易得手的。因为古人早已不在,留下不朽的面子还在泛光,有一定的“古为今用”价值。这些面子又没有“专利”,有的连所有权都不知为谁,盗用起来是不用付任何专利费和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

  传统文化尊奉的是“泛祖先主义”,有用的祖先大家抢着认;无用的祖先抛在一边,谁也不理。有用的面子,你用我用大家都用,人人因其增光,个个因其添彩;无用的面子埋没尘土,结满蛛网,任其破损、腐烂……这种实用主义的流行,为面子蒙上了一层层虚伪的面纱。

  好在祖先们已无知无觉,无法亲自为自己的面子申诉。不然的话,那该会引发多少偷面子的官司呀!何况,懂得面子所有权和专利权的祖先,又能数出几位呢?

  偷古人面子,等于偷放心。不信,可随意翻翻那些官方的经典和民间的传奇,“圣人之后”“将门虎子”“皇族后裔”之类比比皆是,这是古人偷古人的面子。一些今人继承祖业,偷出了新的水准。“帝王酒家”“皇都舞厅”等非同凡响,且不说那“帝王一样的享受、皇宫一样的感觉”对满脑子“帝王情结”难分难舍的灵魂有着怎样挡不住的诱惑,单说那名字就足以让想当一会儿帝王者“过把皇帝瘾”了。谁能不说这张偷来的帝王面子不会创造奇迹呢?“祖传秘方”频频出现在各类标明的“新发明”“新成果”上,别小看这区区四个字,那其中蕴藏的价值却是无价的。祖者,悠久也;秘者,不能公开示人也。如何传,那更是秘密中的秘密了,岂可多问?在神秘文化的掩盖和熏陶下,究竟出现了多少自我标榜的所谓的“祖传秘方”,恐怕又是谁也难以弄清楚的秘密。

  偷古人的面子不上税,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一哄而上,抢而偷之。你偷来李白的大名印在自己的“成果”上,广而告之,此乃“诗仙”爱用之“珍品”;他盗来诸葛孔明的智慧包装自家的所谓“发明”并昭示世人,这是“神人”灵感的正宗源泉……凡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名人,哪一个的面子没有被偷来以谋财?甚至连一些无名之辈的面子,也经加工包装,竞相投放市场了。当然,偷的热点,仍是古代面子最大的帝王们和为帝王服务的文臣武将及三宫六院,至于自己的祖先根本不懂医却自称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己的前辈胸无点墨却标榜为书香门第者,只能算偷古人面子的“小儿科”,岂能与偷皇家面子的“大腕”相提并论?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3-1-22 02:03 |只看该作者


  有的面子伤了,难以再用相同的面子补偿,只好用价值相等或相近的面子替补。人死了,面子也没有了,如何补得?追封、追认就是一种补法。像追封为功臣,就等于得到了权威机构认可和公众舆论的认同。

  死人尚且如此重视补面子,活人补面子怎敢等闲视之?若伤了别人的面子,赶快潜心研究补偿之法,万万不可拖延!别以为时光似流水,面子残缺可不会随波逐流而去。要知有淡忘的草木,没有淡忘的面子。人人心中都有一本明细账,欠面子还面子,时间长了,还要加付利息。这一代还不了的,父债子还,子子孙孙依然要还。等到需要的“补丁”越变越大、越积越厚,利息大于本金的时候,面子就翻过来了,就无法补了,只能用其他非常办法“摆平”。

  补面子,是一门难度很大、要求极高的技术,必须贯彻对等原则,即缺一补一、缺三补三。但它又无固定章程可循,需要潜心领悟,仔细揣摸才行。因此,这是一门高技术产业。纵观古今中外,谁不在补面子?真正补得合格的,双方都满意的又有几人?

  补面子常犯的错误

  补面子不易,犯错在所难免。

  大小不等。本来面子的伤残较大,做的“补丁”又太小,补不了面子不说,还会让面子更丢面子,再补起来难度就大了;如果做的“补丁”过大,虽补住了面子的伤残,但又盖住了周围完好的面子,别人因此会怀疑你补面子的诚意。这样补面子,就破坏了面子的完整性,造成了新的伤痕。

  薄厚不匀。别人的面子你伤害了,补丁的大小基本合适,表面看来相宜,“内伤”却未补。这“内伤”就是薄厚,在面子的里层,是否称得上补面子专家就在这里见真功夫。太薄的“补丁”,补在厚面子上不牢;过厚的“补丁”,补在太薄的面子上易掉。能够把握准厚度,那就达到了一种非凡的补面子境界。

  质量不同。补面子所做的“补丁”大小相等,薄厚相宜,“伤口”依然在疼,面子依然难以平复。为什么呢?那就是“补丁”质量问题了。这就像那些假银圆,与真银圆形状、薄厚几乎一模一样,只有靠检验质量才能辨别真伪。面子的质量虽无确定的标准,但经过对其大小、厚度、色彩的综合分析,也还是可以鉴定的。

  色彩不配。如果所补的面子,大小、薄厚、质量都合适,面子依然无“起色”,那就要分色辨彩了。明色,一看便知,红面子,补个黑“补丁”,当然不行。问题的要害在暗色和变色,缺乏经验很难辨识。对面子没有研究,想过这最后一关,最好请补面子专家对所补的面子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色彩变化规律,然后照此做出“补丁”,方可使“新面”与“旧面”融为一体。

  补面子与补衣服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必须补活,一个补上即可!只有补活,接通了面子的血管、神经,面子才能真正成其为面子!

  因此,补面子的“补丁”不只要做,还必须养!养出活的细胞、活的肌体,面子才能补活。

  补面子也不同于做外科手术,而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大学问,并不是人人都能适应和学会的。

  ?自我安慰,是自补面子的常用法。自己的面子破了,自己补最容易。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该如何补,该怎样补合适。
  ?发愤图强,是自补面子的另一常见法。

  ?“想得开”,是老百姓自补面子的一副良药。

  ?有时,“热补”的快捷、融洽、牢靠优势如果失去了,还可以用“冷补”的方法。“冷补”时间虽长,但一次补好了,面子却很牢靠,不会出现掉了“补丁”之类的反复,毋须再去“加工”。

  ?补面子的最好是伤面子的人。“他补”面子,最讲究有分寸感。

  ?若伤了别人的面子,赶快潜心研究补偿之法,万万不可拖延!

  ?大小不等,薄厚不均,色彩不配,是补面子常犯的错误。

  ?补面子与补衣服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必须补活,一个补上即可!只有补活,接通了面子的血管、神经,面子才能真正成其为面子!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3-1-22 02:03 |只看该作者


  比如发现自己错了,就及时纠正,既能补足面子,又能赢得勇于改错、襟怀坦荡的美名。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抗秦立功,被赵惠文王提升为上卿,地位高于在赵国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廉颇不服。他认为,自己南征北战一辈子才当了大将,蔺相如只会摇唇鼓舌,官位却比自己高,感到很没面子。因此,他就想在遇到蔺相如时,大大损伤一下他的面子,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而蔺相如呢?每每遇到怒气冲冲的廉颇,他就避而远之。不明真相的人以为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却说:“我连如狼似虎的秦王都不怕,还会怕谁呢?廉颇将军和我好比两只虎,如果争斗,必然会互相伤害,这正是对咱们赵国虎视眈眈的强秦所期望的。为了咱们赵国的安全,我何必在乎自己的面子呢?”不久,蔺相如这番推心置腹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感动,也十分愧疚。因此,为了表达诚意,他脱掉上衣,背负荆条,让人带着来到蔺相如家,当面请求他的原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在这个故事中,廉颇以真诚及时补上了自己的面子,算得上“热补”面子的典范。但古往今来像廉颇、蔺相如这样虚怀若谷的能有几人?现实情况往往是,闻过则喜者少,死不认错者多。

  有这样一位老板,由于自己的决策错误,使投放市场的新产品一点销路也没有。从销售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证明,无论产品的市场定位,还是对消费者的适用程度,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误,但老板就是不认错。非但如此,他还把失误归之于某个部下的建议,试图用转移法补面子,结果会如何呢?

  有时,“热补”的快捷、融洽、牢靠优势一旦失去,还可以用“冷补”的方法。

  “冷补”时间虽长,但一次补好后,面子却很牢靠,不会出现掉“补丁”之类的反复,毋须进行再“加工”。

  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最好的“冷补”面子的例子。当年,越国被吴国消灭后,越王勾践作为亡国之君,恨不能立即报仇复国,修补自己的面子。但面对强大的吴国和骄横的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不得已选择了“冷补”面子。他不断向吴国进贡,甚至甘愿为吴王牵马赶车,以换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勾践还悬苦胆于高处,昼夜尝之。他长期卧于柴薪之上,形若囚徒仍念念不忘复国。终于,经十年“冷处理”,复国的时机总算成熟了,勾践一举灭吴,报了大仇,自己国王的尊严也全部恢复了,十年“冷补”面子成功。

  面子除自补外,还有“他补”,但要讲究分寸感。

  道歉,就是用语言补面子,这要求必须恰如其分。姿态的谦恭、笑容的热情,会使面子的“伤口”减少许多疼痛,然后趁热“三句好话”就可以补好。如果话不投机或话中带刺,那就会适得其反。

  有一句成语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套用在补面子上,就是补面子的最好是伤面子的人。在哪里伤的就在哪里补,用什么伤的就用什么补,效果自然最佳。在那些警匪片中,常见这样的情节:两帮火拼,刀枪相向,一帮丢了地盘,另一帮“伤了兄弟”,最后两帮都处在警方的包围网中。于是,双方老大出面,握手言和,砍伤手的打烂对方腿,占了地盘的让出来,抢了财物的吐出来,只有这样,双方才算扯平,大家才都有面子。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3-1-22 02:02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疯子!我没拿钱!”

  方拐子依旧既像自我辩护,又像自言自语,不少人听了直摇头。

  原来,早在二十多年前,方拐子正当青年,一点也不拐,还长得一表人才,是当时厂领导特别器重的人才。那时,厂里不少姑娘都暗恋着他。他现在已离婚的老婆,就是那时有名的“厂花”。谁知,有一次,他与厂领导一起去外地出差,回来后,领导一口咬定他偷拿了出差时带的一万元,他没有做,当然死活不承认。领导说的话,又有谁会怀疑呢?据说,领导面对他老婆的眼泪,对他宽大处理了:不追究刑事责任,罚款每月从工资中扣除,直至扣够一万元为止。他觉得冤屈,一气之下从楼梯摔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拐子,长期做了一时想不开的牺牲品。

  而农村的马老太太就不同了。马老太太90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能吃能睡,她一生盼望的儿孙满堂、不缺吃缺穿的日子都盼到了,唯一想要的柏木寿棺早做好了。她说她一切都“看得开”,只等着死哩,可阎王爷却迟迟不请她去商量事儿。

  骂人乃国人的“本性”。上自万乘之尊的皇帝,下到整天为填饱肚子而奔忙的普通老百姓,无不张嘴即来,妙骂连珠,舌灿莲花。既有人人皆会的国骂,又夹杂着地方俗语的特色骂,几千年骂声不绝,一张张面子被唾沫星打击得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老板,是商品社会的中坚,既占有财富,又广有面子。不知是财大气粗,还是谁赋予了老板们骂人、伤害别人面子的特权,不少老板骂人的水平比他们把握市场的水平高得多。那些被骂者,不是老板的属下就是有所求者,表面上忍气吞声,心里却在盘算着怎样补自己的面子。有的以忍为上,“他骂他的,我干我的,左耳进去,右耳出来”,老板发泄完了,自己的面子也就补平了;有的以挨骂为荣,老板骂他,证明在重用他,一日不骂,一日就有失宠的危险,故还想方设法找挨骂,以加深老板对自己的印象。“街上的行人,老板为何不骂呢?还是老板对咱寄予厚望,多少人想挨骂还挨不上呢!”如此绝妙高论,面子怎能补不圆呢?有的人则理所当然地认为,老板就该骂人,不然还叫什么老板?老板发着工资,自己挨着骂,就权当挣的是挨骂费。这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打工仔能有何面子可言!

  同样是挨骂,那种面子被损伤后发愤图强自补面子者似乎更有面子。有这样一位属下,经常充当老板的出气筒,但他一直忍着。直到有一天,被老板骂了一句“农村来的笨蛋,猪狗不如”后,多年忍受屈辱的他,终于爆发了。他当面毫不留情地回敬了老板似乎神圣不可侵犯的面子,辞职不干了。三年后,这位属下创办的公司,实力和形象都超过了原来老板的公司。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智慧,也补足了被老板恶语中伤的面子。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骂人对面子的伤害,并不比打耳光轻多少!

  建房,大兴土木,楼台亭阁,雕梁画栋,是在补面子;补照结婚照,补结婚旅游,也是在补面子……补丁就是钱。手里有了钱,就能补偿贫穷所损伤的面子。

  补面子,“热补”效果最佳。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3-1-22 02:02 |只看该作者


  朱元璋,是托钵僧出身的“布衣天子”,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感到很没面子,伤痛难忍,于是,就想方设法特别树立皇帝的威严来自补伤残的面子。他心里十分清楚,大臣们尽管嘴上高呼“万岁”,骨子里还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皇帝的。因此,他就大兴文字狱,专治那些看不起他的文人;滥施酷刑,把不忠于他的大臣们赶尽杀绝:看你们还敢看不起“屠夫” (朱元璋曾以杀猪为生)?即使在朝堂上面君,过去大臣们都是坐着或站着,朱元璋发明了跪拜法,使大臣一见面就比他低半截,从心理上先占了优势。朱元璋虽补足了自己的面子,却是以伤害别人和历史的面子为代价。

  当皇帝,在官本位社会里最有面子。为当皇帝,几千年疯狂争战,血雨腥风,尸骨遍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灾难深重。但“天无二日”,皇帝只能有一个!据统计: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也只出了595个所谓“真龙天子”,没有当上皇帝的还是多数。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用大炮把皇帝赶下宝座后,谁也当不成皇帝了。袁世凯仅仅当了83天皇帝,张勋辫帅复辟帝制也只有17天,就被“再造共和”了。但在中国人的心中,那个纠结了几千年的“帝王情结”,恐怕还需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开!就连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也耳濡目染以当皇帝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一份小学生未来理想职业调查登记表上,不少栏目里赫然写着“当皇帝”。如此多的“皇帝”将主宰未来,怎能不让人触目惊心呢?现在,不少的旅游胜地,开办了“当皇帝”项目,参与者络绎不绝。小者头戴王冠,身披皇袍,照一张帝王像,了却了儿时的潜在心愿;大者耗数万之费,举办皇后皇妃伴驾、文臣武将参拜、太监侍奉的所谓“登基大典”,一时鼓乐齐鸣,三呼万岁,煞是威严,似乎补上了自己再也不能当皇帝的面子空缺,连其九泉之下的祖先们也似乎感到了皇恩的浩荡。其实,谁都知道,这是假的,当不得真。问题是,仍有不少人“想过把皇帝瘾”,这“瘾”从何而来?就值得深思了。用某某产品,“过把皇帝瘾”;到某某娱乐城,可享受皇帝一样的感觉,诸如此类的广告词不绝于耳。可见,“皇帝瘾”深矣,几千年的帝王文化,谁能说不博大精深呢?“皇帝瘾”大矣,妇孺皆慕,老少皆敬,皇帝有面子怎会不“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对于“小小老百姓”而言,总不能整天靠“过把皇帝瘾”来补自己的面子吧?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人千面,如何面对呢?总不能整天横眉冷对吧?每每见人喜笑颜开,也会被当做精神病。那怎么办呢?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生活在三教九流皆有的社会之中,所遇到的麻烦事、伤心事自然不会少。如果一切不“想得开”,那还不得像三国时的周郎被活活气死!

  “想得开”,是老百姓自补面子的一副良药。

  自古能健康长寿者,皆心胸宽阔,处事平和;短命暴亡者,多鸡肠鼠肚,狂暴浮躁。

  有这样一个故事,颇发人深省。

  “我没有拿钱!我没有拿钱!”

  人称傻瓜的方拐子一大早就在公司院子里又跑又喊,有人见了斥之为疯子,而方拐子自己呢?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3-1-22 02:02 |只看该作者



  补面子剜肉补疮暗思痛

  自己的面子破了,就应向阿Q先生学习,用“精神胜利法”自补;刘老太太一时“想不开”,为面子活活把自己吊死了,当为不会自补面子者戒。

  补面子必须坚持对等原则,把握时机和分寸,趁热补最佳。老将廉颇热补面子成功,至今仍在做补面子的榜样;越王勾践十年冷补面子,用心可谓良苦。

  破面子自补最合适

  面子破了,又无力更换,只好像补衣服一样缝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破虽破了,用还照样用。不过,面子破损太大,无法缝补,就不得不更换新的。

  自我安慰,是自补面子的常用法。自己的面子破了,自己补最容易。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该如何补,该怎样补合适。比如:由于自己不求上进,碌碌无为,与同龄人相比显得很平庸,往往以平民或百姓总是大多数来自我宽心;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又贪心不足,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去做生意,结果全部赔了进去,自己不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以交学费来自我安慰;自己一时麻木不仁,错过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结果在后悔中却又自嘲说:我根本看不上那件小事。

  阿Q精神,某些带有普遍的人性和民族性。

  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关闭的国门被打开了,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国家主权遭受到严重的侵害。有不少所谓“爱国者”,无视军事、经济等落后事实,以文化的先进来掩饰,殊不知文化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拥有如此发达的文化,为何会形成如此落后的军事和经济状况?谁若对“祖制”提出异议,一干人众就会兴师问罪。这种夜郎自大式的自慰,不但自补不了面子,反而会使面子的破损更大。

  现在,这种“爱国的无知者”还大有人在。

  曾记否,“世界革命中心”的喧嚣响彻海内,回音犹在耳边;曾知否,“世界第一”的“国宝”给面子上又添了多少光彩,补上“落后”的缺口绰绰有余。

  发愤图强,是自补面子的另一常见法。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面子受到伤害,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面子得到了修补。不过,这种补面子,需相当长的时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方可完成。否则,半途而废不仅补不了面子原有的伤残,反而还会增加新的痛苦。

  历史上秦国原处西陲,地小民贫,“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经商鞅变法,革故鼎新,国势日强,正是靠自补面子;三国时,刘备任用诸葛亮内修政事,外结孙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使蜀汉迅速强大,三分天下有其一,与魏吴形成了鼎立之势,也是励精图治自补面子。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3-1-22 02:01 |只看该作者


  但陶朱公的二儿子竟在大赦令颁布的前一天被处死了。已经办成了的事为什么竟会发生逆转呢?

  原来,事情坏就坏在陶朱公的大儿子身上!

  他一直住在楚国等消息,当他后来找的那位大臣告诉他楚王要大赦天下时,他想当然地以为庄生的面子无用,大赦是那位大臣的面子之功。于是,他便再次去拜会庄生。庄生问他为何没有回去,他称已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自己想等着与弟弟一同回去,故前来辞行。庄生已明白他的来意,便让他将送来的黄金一并带回去。

  陶朱公的大儿子自以为要回了黄金,什么也不用花,巧逢大赦就可救回弟弟,高兴得不得了。

  谁知,第二天,他只等回来一具尸体!

  显然,他的弟弟是在前一天被有意安排处死的。

  这正是庄生有意所为。当陶朱公的大儿子要回黄金时,他感到自己的面子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显然,人家并未领自己的人情,还以为楚王大赦天下是别人所运作的。于是,庄生再次拜见楚王说,前天所说灾星危及楚国,大王将大赦天下,这自然是百姓之福。但也听到这样的传言:那位巨商陶朱公的二儿子已被定为死罪,他的家人正携巨金贿赂大臣,企图逃避罪责。有人传言此次大王大赦天下,就是为那位陶朱公的公子开脱罪责。这样的传言不是伤害大王的面子吗?楚王一听,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提前处斩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再颁发大赦令。

  可怜陶朱公的二儿子,本已快走出地狱之门,却又被死神拉了回去。而杀死他的,与其说是楚国的君臣和法律,不如说是他大哥弄巧成拙借面子的结果!

  如果他按父亲的嘱咐和庄生的叮咛,送完东西立即就回家的话,他的弟弟还会死吗?

  如果他不自作聪明地再去借面子的话,如果他在听到大赦的消息不去登门索要黄金,他等到的怎会是一具尸体呢?

  他犯了借面子的大忌:不专一。他的父亲已经确定庄生的面子足以帮忙,而且庄生也已经当面答应愿办成此事,他却仍不放心,又送人情借别人的面子,如此一来,就犯了借面子的大忌——多面一借!对先借面子者,显然是不相信,怀疑他的能力和信誉;对后借面子者,同样是不相信。所有被借面子者都会认为自己被看轻了,谁还会尽心尽力去办要帮忙的事呢?

  要回已送出去的人情,更是犯了借面子大忌中的大忌。还有什么比这更伤害一个人的面子呢?

  原本一个完美的人情面子循环被猜疑无端地中断了,所得到的结果与初衷刚好相反。

  可惜不少人至今仍不吸取这样的教训,依然在重蹈覆辙,不以为戒。君不闻那些托人情借面子办事失败者的慨叹——“找了许多人事也未办成”,其实,原因就在他自己重复借多人面子上!

  ?“借得好,不如借得巧。”借面子,也很讲究技巧。

  ?名人效应,是巧借面子的典范。名人们对于借用自己的面子反应各异:有的出于无意,有的慷慨大方,有的则明码标价……

  ?巧借面子讲究的是技艺,硬借凭借的是手段。硬的程度,又直接决定着借面子的成败;暗借,不失为另类之法;曲借,与暗借有异曲同工之妙。任何难借的面子,借枕边风准会如愿以偿,走夫人路线无疑是借面子保险系数最大的一条捷径。
  ?预借面子,最难把握的是时机。太早了,预约会被岁月的流水冲淡,不是事过境迁,就是人走茶凉;太迟了,预约变成了“热蒸现卖”,又不免失去了内涵。

  ?不是谁的面子都能轻易借来的,除非有抵押、担保,保证付足额的利息。面子的信誉决定着借得是否成功。

  ?面子担保,要有实力做后盾。与银行贷款要有抵押一样,足够的实力,是面子信誉的保证。如果实力不够,就不要为大面子担保;如果中间实力发生了变化,那面子担保也会难以完成。

  ?还面子,一定遵循及时、增值的原则,还面子要保证有足额的增值。

  ?还面子的误区——借了不还;还面子的忌讳——污损和撕毁。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3-1-22 01:54 |只看该作者


  借面子的“失误”不限于此,还有借恶面子以逞强的“习惯”。在皇帝们纷纷在荧屏复活的今天,早已寿终正寝了的皇帝的面子似乎又升值了,连孩子们做的游戏也在显示皇帝面子的威严,可见皇帝面子借贷的“市场”有多广阔。

  不专一借面子的教训

  求人办事,其实就是一个人情面子借还往来的基本循环。

  求人,必托人情借面子,或送厚礼,或请吃,所求之人接受礼物,就等于愿意用自己的人情面子去办事。办事的结果,便是对请托人面子的直接回报。一来一往,一个人情面子的循环就完成了。

  如果多办几件事,或经常办事,那这样的人情面子循环就经常化了。

  人们习惯去找熟人办事,因为熟人的人情面子循环很少有阻碍,办起事来也得心应手些。但即使是熟人、老关系,若人情做得不到、不够,或中间出现变故,人情面子循环同样也会出现阻隔或中断,事办得不是未能如愿,就是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结果。

  在这方面的教训,古已有之。

  春秋时,隐居陶地的陶朱公,就是当年越国大名鼎鼎的范蠡。他自淡出官场后,一直隐姓埋名于这个小地方,以经商为生。原想平平安安地了却余生,谁知他的二儿子竟在楚国杀了人,犯下死罪。陶朱公自然不能不顾父子之情,见死不救。他自己不便出面,便让三儿子带上几缸黄金,去找楚国的老朋友、大臣庄生,求他的人情、借他的面子设法营救。他之所以让三儿子去,是考虑到三儿子未受任何困苦,丰衣足食,养尊处优,不大看重金钱,所以他不会舍不得那几缸黄金。但他的大儿子不依,他认为营救弟弟是哥哥应做的事。如今父亲不让他去,而让小弟前往,分明是伤他的面子,有意看轻他。他表示父亲若执意要让小弟去,他就自杀。

  无奈,陶朱公只好让大儿子去。并再三嘱咐大儿子,只要把他写的一封亲笔信交给庄生本人,然后送上那些黄金,什么也不要说就立即回来。大儿子当面保证一定会按父亲的嘱咐去做。谁知,他又暗中多带了一些黄金,才起程前往楚国。见到庄生后,他按照父亲说的做了。庄生叮咛他立即离开楚国,不要逗留。他表面答应,暗中却住了下来。他怕庄生面子不够,营救不力,又拿出自己私带的黄金去做人情借另一位大臣的面子相救。

  这下就犯了借面子的大忌!

  因为庄生其人向来爱面子,总以清高廉正自许,在楚王及群臣中有口皆碑。他这次之所以暂时违心收了老朋友陶朱公的礼物,为的是给他先吃一颗定心丸,并非真的是要收礼才肯相救。

  庄生的胸怀,陶朱公的大儿子哪能知晓?

  他背着庄生去借另一位大臣面子帮忙的事,庄生开始一点儿也不知道。

  庄生接受了老朋友的请托,自然会鼎力救助。他不会白受人情,再说凭着非凡的聪明智慧,此事他办起来也不难。于是,庄生去拜见楚王,称昨夜出现灾星,将危及楚国。一向对庄生深信不疑的楚王自然信以为真,忙问应对之策。庄生胸有成竹地说:“只要多积阴德,大赦天下,多造福百姓,便可躲过此劫。”楚王深以为然,便准备下令大赦天下。庄生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救出陶朱公的儿子,同时对百姓也有好处。这正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在不知不觉中,既巧借楚王的大赦令救了陶朱公的二儿子,还了欠老朋友的人情,又在暗中为无数获罪的百姓带来自由,自己也积了阴德。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3-1-22 01:53 |只看该作者


  还面子的忌讳——污损和撕毁。借用的面子,一定要倍加珍惜,如果不小心出现了污损,就应及时道歉、赔偿,必要时,甚至还要加倍赔偿。已经污损的面子,能清洗干净尚好;清洗不了,就可能成为永恒的污点。在以后的使用中,会大大贬值,是永远难以补偿的。至于撕毁借来的面子,肯定是蓄意泄愤或变相报复,因为撕毁面子肯定不是一时“失手”或“大意”所造成的,必然隐藏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借面子既然如此复杂,充满惊险,那“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借官面子谋私。这是一些贪官污吏的“基本功”,他们假官之威、官之信,为自己捞取好处,谁又能奈之何!

  贪官马某,善于用官面子为自己“美容”。本来,自己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他却将在党校进修的两个月改为两年,一跃而为大专;本来“坐骑”为工作所备,他却能将吃喝玩乐统统称为工作;本来“公家”的银子自己只有保管权,他却能将银子倒腾进老婆办的公司内;本来那些漂亮女人只是工作上的下属,他却能将其压在自己的身下……马某借官面子的信誉谋私,不仅造成了官面子贬值,而且导致了官面子的命运堪忧。

  借神面子谋财的情形也不少见。由于封建迷信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神的面子依旧威严、神圣。见神面子,凡夫俗子不是顶礼膜拜,便是虔诚祈求,这就为那些无赖和流氓扮成的神汉、巫婆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常常假某某神灵的名义,称孤道寡,聚众参拜,或修庙受香火,或敛财图实惠,或劫色污青春。对此,甘愿进贡者有之,甘愿献身者有之,甘愿保护者有之。神面子有如此的魅力,岂能不“光彩”?

  与神面子有血缘关系的算命、测字、看风水,也生意红火,持续坚挺,享受着神面子造的“福”而久盛不衰。

  借面子造假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所借面子曾有良好的信誉。否则,靠假面子谁会信?

  比如和尚,在人们心目中,不贪财,不好色,勤奋,正直,是标准的“好人”形象。这样有信誉的面子,正好被那些贪财好利之徒所利用。某地抓获的一个“风流”和尚,竟住豪宅,坐名车,携“女秘书”游山玩水;私刻公章成立非法组织,聚众数千人之多;与女信徒公然同居,诱奸、强奸者竟达数十人,骗钱财百万元……这样的假和尚,竟仍有人把他当做圣人对待,可见和尚的面子信誉之好。

  再比如红头文件,几十年来形成了无可替代、不容置疑的信誉,这就为一些善借面子谋利者创造了“机遇”,以红头文件形式骗名抢物者屡见不鲜,而用“红头文件”哄老婆则是一乡长的发明。有一乡长,苦于自己为一方“诸侯”而夫人却为黄脸婆,便利用“红头文件”的大面子为自己排忧解难。一天,这位“诸侯”回家,煞有介事地从公文包内拿出了一份“红头文件”,神秘兮兮地对老婆说:“县上发了一份文件,只传达至乡镇干部家属一级,你听着。”然后,乡长大人便装模作样地念起了文件:“县发,第×号,为了给乡镇干部排除后顾之忧,经县领导研究决定,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允许娶二至三个老婆,以照顾其生活……”念完文件,乡长大人深情地说:“糟糠之妻不可弃,我决定不再娶小了,只要求你不要再过问我在外边的事了,家里照样你说了算。”过了几天,在县城工作的儿子看见母亲暗自落泪,便问清了缘由。当找到那份所谓“红头文件”时,儿子不由大骂起来。原来,所谓可以娶小老婆的“红头文件”,竟是农牧局下发的,说的是种猪配种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3-1-22 01:52 |只看该作者


  有的面子肯定要用,只是时机未到;有的面子抢手,到时恐难借到。因此,就需要预借。

  提前打招呼,就是预借面子的常见形式。比如:“我给你说了,到办事时就来找你。”这样的话就是向对方口头预借面子。不过,口头预借的履约率不高,还需实物“垫底”。实实在在的有相当价值的礼品放在跟前,看在眼里,怎会不记在心里呢?

  预借面子,最难把握的是时机。太早了,预约会被岁月的流水冲淡,不是事过境迁,就是人走茶凉;太迟了,预约变成了“热蒸现卖”,又不免失去了内涵。怎样才能让预借的时机恰到好处呢?首先,要有准确而快捷的信息源,对预借面子者必须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佳时机。其次,很有必要关注预借面子的特殊性,这一点也很重要。

  不过,在双方面子的质量和价值相差太大的情况下,借面子都有相当的难度。现实中,使用最多的是在基本对等的条件下,互借面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托我买件便宜流行时装,我让你帮着购件新投放市场的家电,类似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帮忙,都属互借面子。人托人,人帮人,属组合式互借面子,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互借面子的关键在于,双方都用“心中的秤”称着面子,在质量和价值的评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吃亏了”“占便宜”之类的差异,又在信誉和道德的调整中,考虑中止或是维持互相利用的关系。

  借面子的信誉谁担保

  借面子并非易事,不是谁的面子都能轻易借来的,除非有抵押、担保,保证付足额的利息。

  抵押,可分为面子抵押和实物抵押。人们常说的“只要你把这事办了,我一切听你的”“某某人对这件事已表态了,你尽管放心吧”之类便是。在面子的抵押中,面子的信誉决定着借得是否成功。实物抵押,实物的价值一定要相当或大于所借面子的价值。否则,即使抵押了,也借不来要借的面子。

  担保,是在自己的面子不够,或曾有过污损、残破、缺乏良好的信誉的情况下,请来一张大的面子为自己担保,以便能够借来所要借的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佛”为“僧”的面子担保;“他是某市长的小舅子”,就是某市长的面子在为他的小舅子担保;“连我的话你也不信吗?”这是自己为自己的面子担保。

  打招呼,写条子,乃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借面子方式。

  “张处长吗?我是老王呀,小黄想到你的手下做一名小兵,你不会不要吧?小黄人机灵,又善于领会领导意图,我想你一定会满意的。”通过老王与张处长的电话,就知道是小黄借了老王的面子为自己办事。在这里,老王显然不是张处长的上级就是老朋友,他不仅愿意借面子给小黄,还为小黄的面子担保,可见他与小黄的关系一定很熟了。

  “李主任,朋友阿三有事来谈,请在百忙中接洽。上次的事儿,我已办妥了,请放心。”这是一张通常说的条子,别看只有再普通不过的几句话,却比什么都管用。这张条子就是持条子人借来的面子,其价值肯定大于条子上李主任的面子,不然怎会请得动李主任关照他的朋友阿三呢?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3-1-22 01:51 |只看该作者


  巧借面子讲究的是技艺,硬借采用的是手段。硬的程度,又直接决定着借面子的成败。就一般情况而论,硬借面子可分为软硬与强硬两大类。在这一方面,古人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楷模。当年,刘备在失意时,闻知躬耕垄亩的“卧龙”诸葛亮之大名,犹如久旱之望甘露,遂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起初诸葛亮不允,后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遂以《隆中对》设计出了三国鼎立之雏形。这个流传至今的求贤若渴的故事,其实就是刘备恰如其分地掌握了恭请的“硬”度才能如愿以偿,不然的话,“硬”得过度或“硬”得不够或许就会被“婉辞”。

  绑票,也是一种硬借面子的形式。这种在警匪片中常见的情节,是用武力胁迫人质家属或直接利益人就范,硬以人质的面子为抵押,达到敲诈的目的。由于警方的介入,此类形式往往以硬借面子开始,以自己丢面子告终。

  如果面子巧借无法,硬借难成,怎么办?暗借,不失为另类之法。

  暗者,不便见阳光之谓也。或行之于阴暗角落,或假堂皇之名干苟且之事,既想赢得声望,又恋恋不舍那些龌龊。傍大款,就是时下流行的暗借面子的“范例”。傍者,依傍也,犹如藤缠树为爬高一样,傍大款也“唯实”。那些面子长得有点靓丽又善于利用这点靓丽的女人们,纷纷甘愿充当大款的花瓶和玩物。她们与大款之间进行的是钱与肉的交易。这种交易与嫖客和妓女之间交易的区别在于没有那种挂牌设堂赤裸裸的无耻,而是以“招聘”之类的形式,“重用”的幌子,为其加上一些下属、秘书之类的合法合理色彩,多了一层欺骗性。大款“宠幸”这类女人的肉体,这是“暗”,明着却利用其姿色,为自己摆“谱”添“派”,像高档车一样。而这类女人以肉体换钱,换自以为很大的官儿,借大款的大脸为自己的粉面美容。当然,她们也会振振有词地以“发挥了才干”“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为自己的面子遮羞。

  一些“公仆”也使尽手段与大款眉来眼去,暗中“偷情”。大款需要“公仆”手中的权,为自己的那些不义之财“保驾护航”;“公仆”贪恋大款袋里装的沾满腥臭味的“人民血汗”,双方一见如故,很快就会情投意合。这种良辰美景,自然也见不得阳光,只能在包得密不透风的包间,或在杯盘狼藉中“约会”。当然,种种交易也是在“关心”“支持”“扶持”的名义下完成的。被肆意污辱的正义,似乎是他们撕扯扔掉的手纸!他们暗借的面子,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乃是对人民权利的践踏和财产的变相掠夺与出卖!

  曲借,与暗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面子者,曲在后,曲在内。夫人、秘书、铁哥儿们大多开办有专门从事面子借还业务的公司。枕边风,起于温柔之乡,能刮遍政坛,刮向商海,自古威力无比。任何难借的面子,借枕边风准会如愿以偿。走夫人路线,无疑是借面子保险系数最大的一条捷径。

  秘书,看起来无权,但其职责所在,却也保管着一定的面子,那价值在特定条件下,会像几何级数一样递增。要想借到那些有分量的面子,不妨先借来秘书的面子,然后就会拖拉出大面子。

  有面子者,要价会更高,不是不愿借,而是待价而沽,所以轻易不出手。那些面子的酒肉朋友、牌友、赌友、“荣辱与共”的铁哥儿们,最容易借到面子,以便在借还过程中,从中渔利。有的面子,明知借还过程中有诈,仍听之任之。一为有福同享,借面子谋私;二为在保密的前提下,促进面子借还生意的兴隆。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1-22 01:50 |只看该作者


  借面子借鸡生蛋蛋生鸡

  个人的面子有限,有时就不得不借面子。

  借面子以信为本,巧借为主、硬借为辅。三国时的刘备巧借了一张“皇叔”的面子;唐高祖李渊巧借了道家始祖李耳的面子,给李唐王朝笼罩上了神圣的光环。

  打招呼、写条子是预借面子,“请你帮个忙”是互借面子;时机、价值评估、有没有抵押担保,成为决定借面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借面子的技巧有哪些

  一个人的面子有限,使用面子的地方又很多,很多要办的事情仅靠自己的面子难以办成,就不得不借面子。

  有的面子,由于种种原因,曾出现过污损、残破,不够光彩,也不得不借面子。

  有的面子,已经被毁,或者被偷,无法使用,只好借面子;有人本不想借面子,但又无力去争、去抢,只好违心去借。借面子的形式和方法,尽管多种多样,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借面子的保证虽很多,仍以信为本;借面子的后果往往很严重,但借面子的业务依然十分发达!

  “借得好,不如借得巧”,借面子,也很讲究技巧。

  巧借,会比常借的效果更佳。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发挥作用,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国时的刘备,初以卖草鞋为生,在汉末王室衰弱、诸侯并起的形势下,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为匡复汉室借来了一张很好用的面子。唐王朝统治者自称为“道家李耳之后”,也是巧借圣贤的面子,为自己“蛮夷”血统包裹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彩。洪秀全创办拜上帝教,也是巧借“洋教”的面子,才能发动金田起义,最终建立太平天国。蒋介石早年去广州,追随孙中山,也是巧借“孙中山的忠实信徒”的面子,便于夺取更大的权力。

  借面子,是一门学问。经几千年的巧借妙用,已有很多推陈出新的经验和技巧。

  名人效应,是巧借面子的典范。大凡公司成立、商店开张、产品问世、作品出版、校庆大典等,都要邀请不同级别的面子光临庆祝。这些名人的名,就是价值不等的面子,“恭请指导”就是不打借条的巧借。能借来名人的面子,为自己树立形象,自然比直接做广告更让大众所“喜闻乐见”。在这一天半日的短期借用中,名人的面子使用频率会很高。一出场,先签到,只要名字出现,就有价值。接下来“参观”或“视察”,看似闲庭信步,实则在舞台上表演,经照相机和摄像机镜头的忠实记录,将名人的音容笑貌都带进了角色。如果单独有一段“赞扬”或“鼓励”,那更是锦上添花。题词,也是一些名人爱做的“作业”之一,哪怕那些“苍劲有力”的字还不如小学生写的大楷,仍不会影响其非凡的意义。因为,这些巧借来的题词、照片、录像等,其意义不在于艺术水准而在于名声,它们只是名人面子上的附着物,一旦脱离了名人的面子,会立即像废纸一样被扔进垃圾堆里去。借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用,当名人们的身影、声音、墨宝纷纷出现在展览室、报刊、屏幕上时,其面子也就被借用了。不过,名人们对于借用自己的面子反应各异:有的出于无意,有的慷慨大方,有的则明码标价……面子千差万别,就像名人的品行千差万别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3-1-22 01:34 |只看该作者


  就一般情况而言,损面子是有限度的。

  无论自损或他损,都以不完全毁灭面子为前提,给面子留有存在的余地,是损面子的常规。但也有不少损面子,是没有限度的,以至于达到了“撕破脸”的程度。如此,既然双方或一方“连人都不认了”,还看什么面子呢?

  面子,本来是一个人“命之所系”,既光彩又整洁,如今被对方或自己“撕破”了,那就等于使人不能做人了。被迫或自愿离开了人的行列,又能走到哪里去呢?

  所以说,撕面子,乃损面子的终端。

  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撕面子。因为一张面子长起来不容易,若轻易就撕了,岂不可惜?

  同时,任何一张面子,都在面子网中生存。如果撕破了,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还有这张网及其相邻相关网的面子呢!一张网内出现了被撕破的面子,那整张网的质量和信誉就不能不受影响。试想,在由无数张人的面子组成的网中,若出现了变异为鬼面子或兽面子的情况,能不激起众怒吗?

  尽管面子也有极强的自我修复功能,撕破的面子终究还会长圆,但与镜子一样,若破了,修复后仍难消旧痕。撕面子的后果,显然是很大的,有时候,一辈子都难消除其严重影响。

  一张面子的质量究竟如何,往往在撕破后才能真正验明。混迹于鬼蜮与兽群,面子的本性会暴露无遗,失去了人为的掩饰,一切都会是赤裸裸的。有一个“一罐银元”的故事,颇能表现人面子的某些本性。民间传说,有一家弟兄三人,从小相亲相爱,从未发生过什么纠纷。弟兄三人齐心协力,共同劳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深受村人称赞。不想,有一日,盖新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一罐银圆,从此三人反目为仇,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剧。

  当时,老大外出,老二拉运木料也不在,只有老三在场。老三想要独吞这罐银圆,他坚持银圆是他首先发现的,理应归他,与老二和老大无关;老二和老大则强烈要求弟兄三人平分,虽然他俩人外出,也是为家里“出差”,如果不“出差”,自然也会在场。最关键的是银圆在老屋地基挖出,说明乃祖先所藏,应属大家,老三无权独占。这样,老大和老二为一方,老三为另一方。双方先是动嘴,后发展为动手,结果在棍棒和刀斧飞舞中,造成了一残两伤的严重后果,而那罐银圆竟也在混乱中不知去向。

  从这场触目惊心的悲剧中可以看出,面子其实是何等脆弱!

  无独有偶。曾经发生过舅舅、外甥两家抓奖争轿车的事。有一个十岁的小孩儿,看见街上正在抓奖,便回家向母亲要钱。刚好母亲不在,只有来走亲戚的舅舅在,便拿了舅舅的10元钱买了奖票。谁知一兑,竟是特等奖,奖品是一辆小轿车。这个小孩儿一时不知咋办,便回家叫来了舅舅。舅舅一看小轿车,便拿出自己的身份证代领了奖品,并说外甥是代他抓奖,这辆车是他的。这时,小孩儿的父母闻讯赶到,坚持奖是小孩儿自己抓的,与舅舅无关。于是,双方闹到了法庭上……人们见亲舅舅和亲外甥对簿公堂,痛感撕面子造成的结局真不值。

  古语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钱而撕面子,究竟是兽性的遗留,还是人性的“回归”呢?
  ?打耳光,乃古今中外通用的最常见的面子污损法。

  ?借某种堂皇的名义损面子,受害者往往敢怒不敢言,一切的屈辱都要忍耐,其痛苦自然可想而知。

  ?互损面子,是一种常见的面子保护和反击法。

  ?害人如害己,以损人开始,以害己结束,这是人们对那些污损他人面子不成而自食恶果者的绝妙总结。

  ?如果某一国家和民族要污损人类文明的面子,那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不会答应。

  ?散布流言蜚语,恶意中伤;制造轰动新闻,混淆视听;挖空心思,罗列罪名;栽赃陷害,不择手段;斩草除根,株连九族。这些都是损面子的惯用伎俩。

  ?自保、自强、自肥,是自损面子的目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3-1-22 01:30 |只看该作者


  污损面子的目的虽十分明显,但也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污损面子可以毁名,这是“家常便饭”。谋反,乃古代十恶不赦罪之首恶。岳飞被诬为谋反,风波亭丧命;袁崇焕被诬为谋反,凌迟而死……揪叛徒,是“四人帮”的特长之一。无论是将军、元帅,还是文豪、名家,只要被加上“叛徒”的恶名,那就掉进苦海里难以回头上岸了。大批判是那时“群众专政”的普遍形式,所批内容小到“落后话”“反动言语”,大到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目的都是对面子的“加工改造”,使其“剥掉画皮”脱下伪装,变成为人类所不齿的“臭狗屎堆”。

  时下,如凭空举报某某人有经济问题,明知查不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揭发,就是想利用大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普遍心理,给被揭发者的面子画一个问号,这样揭发者的卑劣目的也就达到了。消费投诉中也有这种情况。投诉竞争对手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引起主管部门的检查、用户的退货,自己则趁机把对方的市场份额吞并。等到对方忙完了,宣布一切查无实据的时候,销售的黄金时间也过去了。

  污损面子以自强,乃出于妒贤嫉能的目的。“红眼病”患者,若发现有人比他能力强、面子大,就会痛苦不堪,怒火中烧,必污损其面子而后快。历史上的奸佞,有些是无才无德之徒,他们或者靠拍马溜须、阿谀奉承而飞黄腾达,或者靠吃软饭起家,总对那些满腹经纶、雄才大略、面子大的真正贤能者恨之入骨,怕这些受百姓爱戴者砸了自己的饭碗,砍了自己装满阴谋诡计的脑袋,因此总要绞尽脑汁对他们加以残害。

  由此可见,“红眼病”自古便流行。时至今日,很多单位和部门的“头儿”,患“红眼病”的情形就更严重了。如果发现属下有人能力比他强,面子比他大,该人就会被“整治”。如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在这类“头儿”当政的地方,“头儿”什么都会,各方面都是专家水平:写的狗爬字,也变得苍劲有力;凑的语句不通、错话连篇的文章,也成了获奖力作;下象棋只会走棋子,也被称为棋王;甚至连侮辱女职员,也被当做老当益壮的风流韵事广为传诵。“头儿”占尽了面子,属下的面子只好被盖着压着藏着。

  污损面子以自肥,亦为损人利己的伎俩。有的人,专以污损别人面子为业,在“众人皆黑我独白,众人皆脏我独清”中,创造出鹤立鸡群的舞台效果。那些面子被污损者的“里子”仍很实惠,据为己有正是其目的所在。对付犯罪,污损其面子只是手段,抄家才是真实目的。古今的抄家者,“五子(房子、票子、车子、料子、女子)登科”中饱私囊者大有人在。这和有些抓小偷的情形很相似。小偷被抓后,有赃物证明他是贼,已污损了小偷的面子,小偷不敢让自己的丑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只好乖乖交出赃物,保全面子。而抓小偷者得了实惠,自然也会“放人”。下一次,贼和抓贼者依然如此进行一番交易,所不同的只是小偷是自愿的,他的面子是自污的。有的单位,职工多打一些开水,领导也要“通报批评”,领导在节俭清廉的美名掩盖下,玷污了职工的面子,自己却肆意挥霍公款。“公仆一夜舞,百姓一年粮”,领导图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1-22 01:29 |只看该作者


  在民间,有“抹花脸”的习俗。这种直接涂抹面子的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污损面子有本质区别。结婚大喜之日,新郎新娘的父母操办喜事,接受亲朋好友、街坊邻里的祝贺,其高兴程度可想而知。属于同辈的耍笑者,常常乘其不备,给其脸上涂抹锅底灰或墨汁,以及其他颜色涂料。这样,新郎新娘父母的“花脸”一时成为大伙关注的“焦点”。耍笑者将“花脸”连拉带推面向宾客,嘴上不断地念念叨叨,在宴席及家院转遍一圈后,“花脸”找水自行去洗,耍笑即暂告一段落。也有洗了“花脸”又被涂抹的,也有连续好多天好多次被涂抹的,全凭耍笑者的兴致和“花脸”的人缘。但无论怎样“抹花脸”,被抹者都不能恼怒,也不能真躲避,须一直面带笑容,半推半就。否则,喜事若无人抹“花脸”,一方面是耍笑者失职,另一方面可能是主人“面冷”,已经把众人的面子损伤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花脸”是人们议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抹花脸”的习俗,无非是为了增加喜事的欢庆气氛。新郎新娘父母太高兴了,脸面太光彩了,涂成“花脸”,意为脸上乐开了花,犹如戏剧舞台上的喜剧脸谱一样,让大家在观看耍笑中,共同分享喜悦。

  这种耍笑行为表面看来是损面子,实际上是为面子增光添彩。

  损面子的常用招数和目的

  损面子的方法尽管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以下几类:

  散布流言蜚语,恶意中伤。如说某人品行不端,偷过东西,有流氓行为等,使其处在异样目光的包围之中,时时承受舆论的弹雨射击,久而久之,就会使其原本光彩的面子变得脏污不堪,做人也就难了。

  制造轰动新闻,混淆视听。如密谋策划一出“抓贼”或“捉奸”的事件,使受害人处在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尴尬境地。面子突然被污损,恐怕有生之年也难以洗刷干净,有的甚至累及子孙。即使最后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宣告为子虚乌有,他也还会背骂名,甩不掉那无形的“黑锅”。

  挖空心思,罗列罪名。损面子行家的拿手好戏就是嫁祸于人,罗列新罪名。比如讲出身的年代,就抓“漏网地主”“特务”;表忠心的时候,就摸出其头上的反骨;反贪污的日子,就检举“经济问题”……如此上纲上线,保证一抓一个准,让受损者面子“里子”都难保。有一位中学老教师,在“造反”的年代不知得罪了谁,被定为“日本潜伏特务”,多少年受尽磨难,抬不起头,失尽了面子。直到平反昭雪时,人们才知道那装在他档案袋中的所谓罪行,竟是他出生后两岁所犯!如此荒谬绝伦之罪,为何能堂而皇之地成立呢?不能不引我们三思!

  栽赃陷害,不择手段。损面子行家的另一高招为转嫁罪行,使受害人的面子被盖、被埋,从而也就无脸见人,无法做人。比如贼喊捉贼的老把戏就是如此。自己本长着三只手,行窃后藏起一只,反诬他人为贼,实为掩饰自己的丑恶。在办刑事案件时,栽赃陷害的冤案很多,真凶往往逍遥法外。

  斩草除根,株连九族。损面子的目的,表面看来是毁名,实则为图实。在群体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中,面子被污损,怎能不伤及“里子”的灵与肉?损面子行家不是想占位子,就是为捞票子,或者是为霸女子,目的如果达到了,又怕“反攻倒算”,故想方设法要让其面子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有的还担心亲朋邻里努力为其平反,故“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株连无辜也在所不惜!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1-22 01:29 |只看该作者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在进入南京后,就“专务于声色货利”,当起了比皇帝还皇帝的“天王”。而与洪秀全一起参加金田起义,在永安建制时封王的兄弟们,竟为争权夺利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平天国是自己内耗损面子打败了自己。

  晚节不保,是对一个人面子自损的惋惜。

  周作人,曾是一代文豪,受无数心灵的崇敬而被誉为“青年导师”,但他却甘愿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下出任华北伪政权的“教育部长”,变成了一个背叛祖国背叛自己的汉奸,自毁面子,此事成为永远洗刷不净的耻辱的烙印!

  汪精卫,曾是很有面子的大人物,但自提出“曲线救国”当了头号汉奸后,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那遗臭万年的面子,无疑是自导自演的“杰作”。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是亚洲与太平洋战场的主力,抵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使其既无力北上进攻苏联,也难以南下全面进攻东南亚。中国人民抵抗时间最长,做出的牺牲最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的史学家对抗战史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结果使世界人民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抗战的全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全民族团结统一抗战应有的地位和影响,整个民族的面子也受到了损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损面子有了新的方式和内涵。如果一座城市出了假冒伪劣产品,那不只造假者损了面子,砸了自己的牌子,整个城市的声誉都要受影响。如果一个地方,挖出了深藏的“蛀虫”,“蛀虫”的面子丢尽不说,整个地方的形象也会被打上问号。这就增加了面子的连带性。

  有的产品,初投放市场时,由于质量可靠,货真价实,很快赢得公众的信赖,树立起了品牌,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放松管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又很快自伤了牌子,产品的美誉度,也就是面子低到了极点,又如何继续发展呢?这就形成了面子的阶段性。

  人和产品一样,不少 “人民公仆”削尖脑袋钻进钱眼出不来,醉倒在石榴裙下失魂落魄,也不只是一时糊涂和鬼迷心窍才离位子、戴铐子、臭名子、损面子、当样子。

  国家一理,国与国之间也常常自损面子。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的殖民者,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肆开展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陆几乎损失近一亿人口。从事这种“人口买卖”,却自我标榜“传播文明”,这些殖民者的面子怎能不变为强盗的同义词?!

  1954年,在举世瞩目的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与周恩来总理礼节性握手后,竟挑衅性地掏出手帕擦了擦手。这一明显污辱新中国面子的举动,引起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愤慨。而周恩来随后的表现,更令大家折服。他同样掏出手帕擦了擦手,与杜勒斯不同的是,他没有把手帕重新装进衣兜,而是直接扔进了垃圾箱。这件小事,在当时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世界由此而认识了新中国。杜勒斯以损人面子开始,以损己面子告终。

  特损面子,指在特殊时间、特殊场合所发生的污损面子的特殊行为。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1-22 01:28 |只看该作者


  但在这位修养极差的夫人眼里,林肯一无是处。她总是不遗余力地指责丈夫,似乎丈夫是上帝专门派来供她批评的对象,而不是万众敬仰的总统。每天,她都要从林肯的头发、脸、鼻子、耳朵、肩膀、走路姿势骂起,直骂到疲倦为止。可怜的林肯先生,在外为国家大事已累得精疲力竭,回家后还要忍受疲劳战式的损面子。如此长达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折磨,困顿了他的后半生!

  与林肯先生同样不幸的另一个“洋人”,就是著名的小说家托尔斯泰。谁都知道,他拥有崇高的声望,但缺少幸福,因为他也有一位林肯夫人那样的太太。这位作家夫人的灵感除表现在追求奢侈、挥霍金钱外,还擅长责骂。她一会儿蹦起来要跳井,一会儿躺下打滚要自杀,直闹得托尔斯泰先生也想自杀但她仍不罢休。托尔斯泰先生乐于和成千上万的读者见面,就是难以忍受看见她。

  不愿见但仍要天天见,谁让他找了这样一位毫无道德修养、毫无艺术细胞的夫人呢?

  长期忍受着无休无止的损面子,托尔斯泰还是为全世界的读者留下了那么多的佳作,其辛劳和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但人的忍耐毕竟是有限的。终于在82岁那年的一天,这位堪称人类艺术大师的垂暮老人,再也忍无可忍了,他的面子告诉他应该有所反抗了。可怜的托尔斯泰先生选择的反抗方式,并不像他的小说那样充满智慧的闪光,他像孩子一样离家出走了。读他小说的人很难想象那时这位艺术大师痛苦而灰暗的心情。由于在途中罹患肺炎,托尔斯泰于1910年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一个天才的生命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

  他在弥留之际的最后请求,不是关于他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作品,而是不要他的夫人到他的面前来,他要求得到灵魂的最后安息!

  由此可见,损面子带来的痛苦有多深!

  自损面子的苦果

  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自己给自己脸上抹黑,自己砸自己的牌子,指的都是自损面子。

  褒姒一笑失天下,就是荒淫无道的周幽王失信而自损面子的例证。按周制,诸侯必须听命于周天子,定期纳贡,派军队随周王征战,都是诸侯们应尽的义务。而周幽王为讨宠妃褒姒的欢笑,竟登上骊山,点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在褒姒的淫笑和幽王的沉迷中,痛感被愚弄损面子的悲哀。而这种悲哀立即变成了无比的怨恨。对于幽王而言,虽讨来了褒姒的欢笑,但失信于诸侯,自损面子,使自己实际上已不成为天子了。等到西北周边的犬戎真的发兵进犯镐京(今西安西),幽王亲自登上骊山报警,诸侯们以为他又在逗褒姒笑,再也不会执戈佩剑,星夜兼程前来“勤王”了。而周幽王很快被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至此灭亡。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现了“开元盛世”,他本人也赢得了“圣主明君”的美誉。但到了后期,唐玄宗重用奸佞,宠爱杨贵妃,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强盛转向了衰落,他也由“圣主”变成了“昏君”。这一历史的变迁,难道不是自己在毁王朝的面子吗?

  明末李自成起义,声势浩大,席卷大半个中国。但在推翻明朝的统治后,起义军领袖很快就在北京城内腐化堕落了。“造反”初形成的严明纪律被胡作非为所代替;官兵平等被森严的等级制度所隔离;为民谋利被祸民掠财所掩盖……农民起义的面子被自己严重污损,怎能不失败呢?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1-22 01:28 |只看该作者


  损面子的世界意义

  损面子,不是中国独有的一大发明,更没有专利。早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法则。说是法则,其精神实质无非是你给我面子上抹黑,我就向你面子上涂墨;你扇我一耳光,我就打你一巴掌;你绊我一腿,我就踢你一脚。如此“公平”,世界上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未曾实行过?又有哪一个没有加上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进一步发扬光大呢?

  战争,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表露。侵略战争,无疑要承担战争责任。哪一方侵略,哪一方就是非正义的,就属于野蛮民族之列;这个民族的面子就变成了黑色,注定要在战争的长夜中徘徊,除非自己有勇气用和平洗掉面子上的沉重。

  联合国讲坛,是世界舆论的中心之一,而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竟将靴子脱下来放在桌子上面……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分为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两大集团,联合国是美国长期把持对付苏联的重要阵地。赫鲁晓夫大概是想用自己靴子散发出来的臭气,驱散笼罩着联合国讲坛的霸气,以实现污损美国面子的愿望。但全世界面对一双也霸气十足的脏靴子,同样感到文明的面子上无光。

  人类的面子,要靠人类来维护。

  如果某一些国家和民族要污损人类文明的面子,那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不会答应。

  让人类饱受战争苦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西方的战争策源地德国和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日本所发动的。德国虽然疯狂侵占了几乎整个欧洲和北非,使这些国家的主权被侵害,使这些国家沦为德国的附属,面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后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被侵占的国家和民族纷纷解放和独立,德国站在战犯的被告席上接受正义的审判。德国的战犯形象,那时就是整个战败民族的面子。

  日本与德国一样,也是战败国。战争给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不幸。

  德国和日本都是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却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在世界历史上,有这样耐人寻味的事。两个交战国都指责对方是侵略者,又都在庆祝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其实,这也是一个面子问题,指责对方的侵略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正义,是污损对方的面子。同理,把自己的失败说成胜利,把对方的胜利说成失败,也是为了污损对方面子以圆自己的面子,因为战争双方不可能都是胜利者。有时候,战争双方公布的歼敌人数相加,竟大于双方参战总人数,这多出来的无疑就是虚假的面子。

  “洋人”对国家大事“损面子”有新法,在家庭小事上“损面子”也出新意。林肯乃名垂青史的美国总统,面子不可谓不大,不能说不光彩,但也有人敢当着众人的面,将热咖啡泼到他脸上,丢尽了他的面子。这个人并非他属下的部长,也不是反对党议员、财界大亨、军中铁腕人物,而是一个总在他身边喋喋不休抱怨、责骂、发怒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他不幸婚姻的苦果——他的夫人。

  林肯虽在外可以对政府发号施令,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承认他的才干,给他应有的尊重和荣誉,以至于在他离开这个纷繁的世界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人们仍在怀念这位杰出的国家首脑。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1-22 01:28 |只看该作者


  害人如害己,以损人开始,以害己结束,这是人们对那些污损他人面子不成而自食恶果者的绝妙总结。唐代武则天当政时,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索元礼之流,滥用各种骇人听闻的酷刑,大兴冤狱,不知有多少唐宗室和无辜大臣变成死不瞑目的屈死鬼!后来,酷吏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一个个也竞相以自己常加之于他人的“谋反”之类的罪名和方式,为自己自掘了坟墓。那些酷吏们,以消灭他们“里子”的方法,彻底毁损了那些本来很大很光彩的面子,结果自己也落得个干干净净的下场。

  祖坟,在崇祖的中国人看来,无疑是家族的“圣地”。守护祖坟,是每个家族成员义不容辞的职责。祖坟的风水,不仅关系着家族的兴衰,而且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挖祖坟也就成了互损面子的惯用伎俩。谁若挖了别人的祖坟,就等于断了别人的脉气,肯定是有血海深仇的表露;谁的祖坟若被挖,自然被当做奇耻大辱,必誓死护卫,加倍报复。此种损面子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唐代名臣郭子仪的祖坟被阉奸鱼朝恩指使爪牙挖了之后,郭十分清楚何人所为,拥有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权势足以收拾此等小人,但他一直不动声色,令阉奸盼望的“报复”始终未出现。当唐肃宗问及此事时,郭子仪却如此说:“我带兵这么多年,士兵毁坏别人祖坟的事肯定不少,我家的祖坟被掘,乃是上天的报应,并非他人故意所为。”郭子仪的大度,令阉奸一时无计可施。他们以损人面子开始,以自己的丑恶、阴毒的面子大暴露而告终,算得上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范例。

  不过,面子人皆有之,华洋相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的损面子故事也不少,但没有散发着阴冷之气,而是弥漫着葡萄酒味,不能不说有些“民主精神”。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酒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这句随口说出的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了一些议员的强烈不满,纷纷要求他公开道歉。不久,《纽约时报》上刊出了马克?吐温的“道歉启事”,大意是:我在酒席上发言后,一些人兴师问罪,现将那句话修改如下: “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如此幽默和机智,马克?吐温堪称损面子的大师。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悲剧往往重演。臭名昭著的“四人帮”祸国殃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横行长达十年之久,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强加给他人难以计数的“叛徒”“特务”“阶级异己分子”“走资派”之类的罪名,带来了无尽的国难和民瘼,又岂是单单损面子而已?他们拉大旗作虎皮,给自己脸上贴金的“革命左派领袖”“旗手”“造反英雄”“理论家”等“面子”,怎能不随着机关算尽进囹圄,枉费了卿卿性命呢?

  与这种“暴风骤雨”式的政治斗争不同,民间传统文化的互损面子颇有些“和风细雨”的味道。“婆婆打了瓮,片片都有用。大的盖墙头,小的塞墙缝”“媳妇打了碗,婆婆骂了三天半,还有两天没给吃饭”。这两则民谣,最能反映传统的婆媳关系及由此而派生的文化惰性。在传统家庭中,婆婆管家也管面子,媳妇是晚辈只有敬畏的义务,没有分享面子的权力,否则就是不孝,罪莫大焉!等到媳妇忍耐数十年,婆婆被阎王爷请去商量事了,媳妇管家管面子的权力,就像一串钥匙一样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了。媳妇往往依旧沿用婆婆的家法对待自己的媳妇,因为熬成了婆婆,就要有婆婆的权力和面子,这是祖传家法,怎能说变就变呢?婆婆的权力来自于伦理观念,面子来自于对媳妇等家人面子的污损和剥夺,这种婆媳关系的深刻寓意在于不断遗传和被推广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和危害。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1-22 01:27 |只看该作者


  损面子明枪暗箭难提防

  打耳光、骂娘、挖祖坟、告黑状,乃中国人损面子的传统招数,古今通用。

  冯玉祥大白天提着灯笼去损蒋介石的面子;赫鲁晓夫脱下靴子放在联合国讲台上是为了驱散美国的霸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后,竟掏出手帕擦了擦自己的手后装了起来,而周总理用手帕擦过手后干脆扔了……

  为了使人不成为人

  面子,既然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那直接或间接地污损其面子,就等于使其不能做人!

  他损,指自己以外的个人或组织对自己面子的污损现象。

  黥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五刑之一。这种给囚犯脸上刻印、烫烙字的野蛮刑罚,就是通过直接对人面子的污损而达到毁坏其名誉、让社会视其为“异类”的目的。

  打耳光,乃古今中外通用的最常见的面子污损法。不论是“真龙天子”,还是目不识丁的农夫,皆会巴掌生风,左右开弓,在一张张恭顺的、愤怒的、含情的、麻木的脸上,练出无与伦比的霸气或奴性。经无数双香腻的、纤瘦的、柔润的、粗糙的巴掌发扬光大,已成为男女娴熟、老少咸宜,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的“国术”之一。“洋人”们虽一直臂腕在用力,洋教主耶稣虽总在不遗余力地教化“谁打你左脸把左脸给他,谁打你右脸就把右脸送上”,但“洋人”的“开化”怎能望此“国术”之项背?法律的长绳,总缚住了“洋人”的巴掌,使其难以多多习练,自然就不会有此“世界第一”了。

  印度的贱民,只能穿代表其身份的专用服装。走在街上,要手敲铜锣开道,以便让高贵的人避而远之,倒是少见的自我污损面子的活标本。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生性耿直,一身正气。因他为抗击匈奴屡建奇功的李陵辩护而犯上直谏,遭到“下蚕室”的污辱,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面子不能不说受到了无以复加的污损……司马迁因此成为文人面子遭残害的“典范”。

  损面子不一定都是坏事,有时候还是正义行为。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政治黑暗,经济萧条,贪官污吏大发战争横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降官如潮,降将如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面对这种情况,有正义感的冯玉祥将军大白天就提着一个灯笼去找当时的委员长蒋介石。蒋介石很奇怪,忙问为何如此。冯玉祥答道:“你领导的大后方一片黑暗,我大白天走路不得不提着灯笼,不然,就看不见路了……”这件事虽小,在那时的陪都重庆却影响很大。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形象受到如此公开的批评,面子上显然过不去,但又碍于冯玉祥将军的崇高威望不便直接发难,只好表面上声称要革新政治、持久抗战,暗地里却盘算着怎样对付损他面子的冯玉祥将军。

  出身,是面子的“原始档案”,至今仍赫然填写在各种各样的表格上。若要重用一个人,其祖上最好沾点龙脉,那面子带来的好处可就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一辈子享用不尽;如果有人检举这个人“其父盗也”,那“贼的儿子一定也是贼”,无论有何德何能,谁又会用?姜子牙曾在殷都朝歌多年,以杀牛为生,后结识被囚禁在那里的周文王(西伯昌),西向辅佐周武王姬发,兴周灭商,建盖世功勋。后世对之尊崇备至,而对他曾为屠夫这种看来低贱的出身,当然也有人“念念不忘”。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也因此而博得了善用人的美誉。但韩信少年时,曾受过“胯下之辱”,这种儿童游戏竟被常常提起,有时候几乎代替了他用兵治国的才能,岂不怪哉?

  假某种堂皇的名义损面子,受害者往往敢怒不敢言,一切的屈辱都要忍耐,其痛苦自然可想而知。

  清王朝有一种名为“申饬”的制度,专为皇帝、太后、皇后等人损他人面子而设。如果这些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子龙孙”及“金枝玉叶”们想拿谁出气的话,便指派一个“不是人的人”——太监,手捧“圣谕”,指着这个人的鼻子破口大骂。太监的嘴,完全可以像喷毒的蛇口,有多恶毒的语言就用多恶毒的语言,直骂到有些累了,才以一句“混账王八蛋滚下去”告终。在整个“申饬”过程中,被“申饬”者不许申辩,更不能回答,终其全场都要伏地谢恩。因为被“申饬”也是感受浩荡皇恩,谁岂敢有所不满?此等“申饬”,显然大损特损了被“申饬”者的面子,不知有多少“大人”和“千金”被“申饬”成疾,甚至被“申饬”归天者也不乏其人。如此赤裸裸地污损他人面子,真算得上清王朝独创的损面子了。不过,若不想被“申饬”,保住面子,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有银子,向“值班”太监送400两,便可免了;若只能出半价,也就要被“申饬”一半。由此可见,从那时至今面子的价位一直看涨。

  互损面子的得与失

  面子既然与“里子”连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岂容肆意污损?!

  你糟蹋了我的面子,我怎能不毁坏你的名声?!

  互损面子,是一种常见的面子保护和反击法。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秦据关陇,虎视中原,为北方第一强国;而楚广有江汉,利尽荆湘,是南方诸邦之首。秦楚长期争战,合纵连横,上演了一幕幕以血与火损面子的奇观。时而秦会盟诸侯,大骂楚乃蛮夷之邦,不配有礼制王法,只能武力剪灭;时而楚组成抗秦联盟,昭告天下,指秦为戎羌之后、虎狼之国,怎配主九州神器,唯有诸侯共诛之、天下共讨之,才可挽礼崩乐坏于必然,救黎民苍生于倒悬,否则,秦一统天下之日就是诸侯覆亡之时。舆论战,只是面子战的开始;攻城掠地,才是面子战的主战场。无论哪一方,骂赢并不算赢,打败对方才是真正的赢。不然的话,嘴上的胜利又有何意义呢!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3-1-22 01:27 |只看该作者


  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互相借钱是常事。今天你借他50元,明天他借你100元,在一借一还中,面子的使用率就增快了。但如果久借不还,借多还少,甚至“翻脸”,那就会反目为仇,双方面子都会受到伤害。

  因此,使用面子一定按照面子的特性进行,否则就会尽失面子。

  ?夸面子要会夸,夸得恰到好处。

  ?小面子大用,采取的是滚雪球法;大面子小用,责任往往无人负;分段分期,为一面多用的常见法;多面一用,多发生在急用或特用上;不用大面子,怕盖住了自己的小面子;不用新面子,怕胜过自己的老面子。

  ?面子的分小或合大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面子的使用很难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依然还是无规则游戏。

  ?一点一滴积聚的面子,应当零存整取,以备大用;幸运降临或喜出望外而得到的面子,应当整存零取,慢慢分享;计划做几件大而有面子的事,应当整存整取,避免分散和流失;面子的使用情况很难准确预测,应当选择定活两便,不因面子大而造成浪费,也不为面子小而陷入困扰。

  ?换面子,一定要看当时的行情。

  ?面子不像衣服,越旧越无用;面子倒像文物,越古越有价值。

  ?像弹簧的弹性一样,面子的弹性也不能超强度使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1-22 01:27 |只看该作者


  “文化大革命”时有一位“反动学术权威”德高望重,在知识界很有面子,但经七斗八斗,深揭猛批,斗成了牛鬼蛇神,被关进“牛棚”,罚其打扫厕所,让其在“触及灵魂”中脱胎换骨,似乎名声很臭,失去了本来光彩的大面子。但到了拨乱反正、平反昭雪之时,那失去的面子又被岁月弹回来了。经一番磨炼,学术权威的面子更大更光彩夺目。不过,这一人生的曲线运动,是以青春年华为代价的,反弹着几十年的血和泪。

  现在,那些已经“阔起来了”的“大款”不少曾做过囚徒,吃过官司,蹲过大牢。那时,做人的基本权利曾被剥夺,还能奢谈什么面子?等到刑满释放后,适逢经商热陡起,他们便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超常的毅力率先加入到脱贫致富的行列。他们放弃了那时人们视为无价的空面子,而以能赚钱为最终目的。机遇带给他们的回报是,腰包鼓胀起来的同时,丢失的尊严也回来了。他们的面子,由暗灰而鲜艳,由渺小而庞大,也是由时光反弹出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面子的弹性很强,弹力很大,一弹往往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个人的命运,也许会在这一弹间就决定了。而那潜心的努力,常常只是毫无价值的重复和浪费而已。

  古人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其中面子的变化,就是弹性。人们用弹性来美容,面子变化速度就加快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子的弹性更强。一个人,昨天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工薪族成员,今天一见,已“鸟枪换炮”了。一副老板派头不说,出则有专车,入则坐老板椅,口中不离市场、效益之类时下使用率极高的词,仿佛与昨天那个“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干事判若两人。明天呢?明天,他又有什么变化呢?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面子,使面子的弹性应用更广泛、更有活力。

  但面子的弹性是有限的。像弹簧的弹性一样,面子的弹性也不能超强度使用。从这一点上来看,面子的物理属性也很明显。如果将弹簧超强度挤压或拉长,那弹簧就会失去原有的弹性,与普通的铁丝没有区别,也就不成其为弹簧了。面子也一样,如果使用过量过期,就会出现反弹或破损。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找人办事,就是典型的借面子。能找到办事的人,就说明有找办事人的路子,面子的弹性一般是允诺,一次这样,下一次就难说了。为什么呢?因没有及时对用过的面子进行维修和养护。具体做法如何呢?在事办成之后,应及时,切勿拖延,加以酬谢和报答。这样,已使用过一次的面子很快会恢复到以前良好的弹性,可以为下次备用,否则,会反弹为“牛气”“架子大”“不知好歹”,难以再使用了。当然,这期间依然要留一定的休闲时间,让时光冲淡对面子“用过了”的感觉。若再用起来,弹性自会良好如初。

  在这个过程中,切记两点。一是不要过量。如果一张面子的承受力为10斤的话,那最好不要超过这个限量。若硬要让它承受10斤以上,甚至几十斤的压力,那面子就会变色变形,直到破损、毁坏。另一点,特别应注意不要过时。如果一张面子的有效使用期为一年,那就不能超过一年。若过期后继续使用,就会使面子的弹性丧失。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1-22 01:26 |只看该作者


  通过联姻改换门庭,旧貌变新颜,不失为一条换面子的捷径。古代的穷书生,若像《秦香莲》中的陈世美那样,当上了皇帝家的驸马,那面子就换得无与伦比了。不过,皇帝家的公主毕竟有限,不可能让天下的穷书生都用来换面子。

  攀龙附凤,目的为换面子;“黑五类”找“红五类”,图的是换面子……由于面子不等值,以小贴大,以黑沾红,悲剧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

  离婚,也是换面子。原来互相吸引,日思夜想,不愿分离,恨不能变为一张面子。但由于一方的面值发生了变化,原本很小的差异被拉大了。于是,另有所爱,把深情的凝视转移至了别的面子上。喜新厌旧,换面子只是时间问题。

  婚姻像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指头知道。有的面子,虽未公开解除一生相对的契约,但“第三者”的面子,实际上已取而代之了。或另筑香巢,养新面子以宠爱;或暗结连理,开花结果,偷光彩以遮羞;或互不照面,各走各的路,一切听之任之。这类事实上的换面子、形式上的保面子现象很普遍,反映出了在面子使用上普遍虚伪的一面。

  用面子的特性

  面子不像纸那样易破,不像石头那样易碎,面子是钢筋,既结实又有很强的韧性。

  岁月,磨白了头发,磨不烂面子。

  厚实的面子,往往被时光越磨越光彩。

  孔圣人乃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圣人在世时,周游列国,为挽救“礼崩乐坏”的时局而奔走呼号,为“克己复礼”而“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圣人虽提倡“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终生“郁郁乎”不得志。董仲舒把孔圣人从发黄的故纸堆里请出来,尊奉为支撑专制王权的一根大红柱子。从此,孔圣人的面子就像天下一样大了,不仅能与诸子百家相提并论,而且几千年备受皇朝恩宠成为专制主权“仁爱”的象征,孔圣人的后裔们也跟着这张大面子一个个都阔了起来。

  帝王们在“王政时代”最有面子。哪个地方出了皇帝,哪个地方的风水就最佳,龙脉就最旺;哪一姓有人坐了龙庭,哪一姓所有的面子都会放光。唐王朝是李姓的家天下,李姓在那个时代最尊贵,面子上沾着龙气,而李唐天子又自称为老子李耳之后,借老子的老面子为王朝的新面子添彩,以掩盖“蛮夷”的血统。宋朝为赵家的天下,赵姓被尊为国姓,以至于那时编的《百家姓》,就以赵姓开头。

  由此可见,面子不像衣服,越旧越无用;面子倒像文物,越古越有价值。

  “帝王酒家”“天子歌舞厅”“皇都大厦”“圣人家宴”“皇后发屋”“公主服饰”……凡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帝王面子,时下都用来发财了!殊不知,那恋恋不舍的帝王情绪是剧毒,几千年服用,贫病交加,痛苦难熬,现在又怎会产生奇效,带来滚滚财源呢?

  这些面子使用几千年了,仍在“古为今用”,足见其有多么坚韧。

  同样,老百姓的面子也很耐用。

  那武松只在景阳冈上喝醉了酒,打过一回老虎,那酒至今仍虎气十足,创造着无穷的效益。还有那些神秘兮兮的“祖传秘方”都能惠及子孙,也充分显示出老面子的韧性。

  面子,既有钢筋的坚韧,也有弹簧的弹性。延展能力往往能够超越时空。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1-22 01:26 |只看该作者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奉行西和诸戎策略,七擒七放南中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一次又一次给他面子。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深感诸葛亮给足了他的面子,他发誓要回报诸葛亮,故而信誓旦旦地保证:“君天威也,南人不复反也。”从军事争战开始,以面子交锋最终定输赢。

  赠面子者,如果得不到相应的感激和回报,那就会“变脸”。 “给脸不要,那就别怪我不客气!”立即反目为仇。不识相,不识抬举,不知好歹,就是不赏脸,不给面子,那还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赠面子反倒演变成了撕面子。

  知恩图报,为做人的基本“作业”之一。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别人送你礼你就得请他吃饭,别人帮你办事你就得为他解忧,这样,大家都有面子。否则,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子交换就难以为继。

  人们信奉无功不受禄,不吃嗟来之食,赠面子必须名正言顺,有能为对方接受的说辞和理由。不然,会以为是别有用心,不愿接受,给对方的面子赠不成,自己反而损伤了面子。

  赠面子,关键是要选择对“里子”。“里子”的回报能力,无疑是考核的重点。如果忽视了这一必要的条件,那赠出的面子,就会犹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回报。浪费了面子,又破灭了希望,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赠面子者,尽管面子又大又光彩,但也从来不会白送。恐怕在“心好利、口好味、目好色、耳好音”的滚滚红尘中,很难找出真正的无偿捐赠面子者。那些名义上捐赠了一些面子的,得到的回报,何止百倍、千倍、万倍?说赠面子一本万利,一点也不为过。

  面子更换法

  面子不好用或不能用,可以更换。

  改头换面,改换门庭,换的就是面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看的是新面子比之旧面子更换了多少。鸟枪换炮,说明面子越换越大;凤凰落架不如鸡,虎落平阳被犬欺,表明面子越换越小。

  自我设计,就是自己为自己换面子。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能完全显露才能,面子无光,就设法调动或辞职。新的工作,乃为新的面子,全凭更换所得。下海,为的是将穷面子换成富面子,能在商海畅游者,面子自然换成了;那沉没者,面子就换不得;那呛几口水、回头上岸者,面子上也不会有多少光彩。

  自换面子,一凭自身的能力,二靠抓住机遇。像当年的知青族,初下乡,把面子换成了那时吃香的贫下中农。“战天斗地”“修地球”久了,就悄然刮起了回城风。恢复高考制度,对知青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那些“白天一身泥,晚上学文化”者,纷纷靠“老三届”的扎实基础,摇身踏入了大学校门。他们在校学习格外用功,一个个品学兼优,毕业后正赶上“文凭热”,在社会上多被重用。他们经验丰富,知识更新,上大学换面子,换出了似锦前程,到了“人到中年”的年龄,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知青大款,是又一次换面子,靠自身的素质,抓住发财的机会,成功就有更多的机会和把握。

  汉奸,是一些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这些面子就换了,摇身一变,成了侵略者的帮凶,认贼作父,祸国殃民。但当胜利来临之际,他们中的许多人又纷纷变成了“地下军”“敌后英雄”,面子又光彩起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