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益阳乐平 于 2013-4-17 16:37 编辑
中国因为地域甚广,南腔北调,方言俚语各行其道,同一字的音调,都可能有风马牛不相及的读法,在普通话推广以前,用平水韵,文人墨客都懂,可以按此音韵去念,也就约定俗成了,因为没有权威的官方语言,也只好如此。但普通的人民群众要读一首近体诗,实际上是会有音韵不谐的感觉,为什么?一般的老百姓知道平水韵吗?他们只能用各自的方言去念,其效果可想而知。这可能就是大多数近体诗难于在人民大众中流行推广的原因。现在已经大力推广普通话,全国人民都能听懂,就具备了近体诗在读音上能够协调、音韵能够统一的先决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我们还死抱着平水韵不放,未免就是太墨守成规了。因为新韵的运用,并没有违背近体诗音韵相谐的本质要求,更是把字音统一到了一个各阶层、个方面都认可的程度,这应该是要拍手叫好、大力宣传提倡的,为近体诗的普及和发展扫除了读音上的障碍。可以说,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大中国历史的延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那中华新韵的产生必将对近体诗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子,近体诗亦必将在世界范围传承下去。怎么传承?用平水韵吗?可以!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但我觉得,如果用中华新韵,则更能为当代世界所接受,毕竟,将来必定是普通话的天下!至于没有了入声字,就会影响诗的韵味,我认为这也未必,至少,两害相权取其轻要好。中华诗词学会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考虑,推出了平水韵与新韵并行的双轨制来明确近体诗的音韵原则,这就是一个进步。有人要坚守自己的象牙塔,这也是他的自由,只是不要否定其他正确的东西就好。至于近体诗其他的所谓创新,与中华新韵的推广不可同日而语,那就另当别论了。
今篡改梅岭兄之句以答之:
王婆賣罢自身瓜,石取他山琢玉琶。
又借金針裁百锦。歸來對鏡再簪花。{:soso_e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