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漠孤烟斜 于 2013-6-5 09:02 编辑
一首詠物詞的分歧和欣賞
生性輕浮,隨風造勢,招搖滿目迷蒙。借三分雪色,偷半點花容。自以為、瑤宮可綴,人寰能舞,故弄嬌慵。卻不知、淸雨來時,天地途窮。 何人還贊?贊之人、耳目失聰。勸遠我衣冠,與他相約,苟且圓通。且忍今朝餘恨,明晨起、伐柳庭中。讓心眸空凈,看誰再惹愁濃。(《揚州慢·柳絮》)
這首詞的作者是誰並不重要,關鍵的是這首詠物詞所引發的關於如何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向,進而準確的理解詞的內涵。我在讀了這首詞後,給出了“柳絮輕薄,我性高潔”的評語。要想準確的欣賞詠物詞,我們不妨先惡補一點有關詠物詞的基本知識,對詠物詞的特點有所瞭解。從唐五代至宋初,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詠物詞的,到北宋中期以後,歐陽修、周邦彥、李清照才有佳作。南宋文人喜歡結社聯吟,同體分詠,詠物詞才蔚成大國,詞人如白石、梅溪、夢窗、玉田、碧山極一時之盛。在對詠物詞的特點進行總結時,宋人張炎說道:“詩難於詠物,詞為猶難”。正因為如此,歷代詞人對詠物詞的要求都很高,其要點之一即是詠物詞要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近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說過:“問:詠物詞如何是佳?答:未易言佳。題中之精蘊佳,題外之遠致猶佳”。這就是說,詠物詞必須寄託著深刻的思想,而這種思想,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藝術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一種深刻而豐富的言外之意,這樣就使詞的意義寬廣,所以況周頤說:“題外之遠致猶佳”。今人方智范先生說的更加透徹:“詠物詞的基本類型,以美好事物的感性形狀為關照本位”。詠物詞的最高境界是“不留滯於物',就是一首好的詠物詞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事物本身的摹畫上,要有寄託,也就是況周頤所說的“題外遠致”。通過對詠物詞基本特點的瞭解,我們再來欣賞上面這首詞究不難了。
這首詞的作者正是準確運用和把握了詠物詞的以上諸多特點,運用賦的手法,對柳絮的輕浮、憑藉外力的作用而提升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諷刺,并進而要剷除無端生絮的柳樹,是對醜惡本源的痛恨,表現了詞人面對醜惡現象,勇於抗爭的不屈精神。當然,像這樣的詠物詞也難免讓一些人讀了不舒服,於是,就有人裝得楚楚可憐,仿佛是一起冤獄的受害者來求人同情了,求人同情不得,便難免心生怨恨而醜言相向了。甚而有人擺出道學家兼獄吏的嘴臉來對它大肆韃伐。我認為這都是對詩詞的諷喻性質缺乏認識和對詩詞奧義的誤解所致。我個人的意見是,詞人只要把作品寫出就行了,至於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