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6-8 10:21 编辑
文/马庆云 【老马聊骚】:沈从文逆袭女神及出轨真相
在文化界,民国时代一直是个“最好年代”,因为这个时代给予了文化人最大的礼遇与自由,甚至于,学好文化,确实可以成为扭转命运的最好方式之一。当然,在民国一代,要扭转自身命运,大抵有两条捷径可走,一是扛枪当土匪上山去,一是拿笔做文章下海来。没有任何家事背景甚至于没有受到过高于小学教育的沈从文,起初选择前者,14岁从军,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后来没混出什么名堂来,倒是五四的新风吹过来,给了他新鲜的血液,让他来到北京,开始北漂的生活,并且于这种生活中追求所谓的“文化吃饭”。
民国时代,确实是个有趣的时代。沈从文在湖南当“土匪”,没有闯出名堂来,倒是在北京当作家混出了头衔;毛泽东在北京做图书管理员连革命同志李大钊都没正视过他,倒是去湖南一带扛枪上山混了出名堂。民国政府及其“党羽”阻止文人扛枪的最直接方式,便是给予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以大学教员的职务,养起来。沈从文大抵是没有老毛的重新造一片天地的气魄的,便想着到北京来,于写作上混出些名堂来,然后被“养起来”。
沈从文扛枪的时候,据说曾经到过丁玲的老家临澧县,可惜,这个时候的他们未曾蒙面,丁玲还养在母亲的羽翼中,倒是北漂生活,让这两位中国当下看来非常著名的作家住到了一处来。当然,他们的所谓的住到一处来,中间还隔着一个胡也频。但从一些“好事者“的回忆录中,笔者大略找出一点不一样的影子来。丁玲这位名义上的男朋友胡也频,在三人(丁玲、沈从文、胡也频)同居的时候,并不通男女之事,因此,独独便宜了这个“湘西土匪”许多时光。
沈从文他们北漂一族起初的生活非常艰辛,因为他们太过于理想化,认为只要能够读了北京的大学,便能如何如何了。因此,小学文化的沈从文一圈考下来,没中一个,只得去做旁听生。又加上要糊口的缘由,因着青春荷尔蒙的冲动,认为写文章发表在报纸上,是顶有趣又得稿费的一件事,因此,开始拿起笔来写。起初的被退稿是必然的。民国虽然被文人称为“最好年代”,但终究这个意味着建立在吃饭和吃好饭基础上的“最好”,也只是给予成名文人的,本着资源有限、竞争生存的原则,未成名的小字辈,吃不上饭,也是常事。
吃不上饭的沈从文开始做一件当下看来也十分有趣的事情——给已经成名的文人写信求助。据说,鲁迅先生也是沈从文童鞋写信的对象之一,当然,写给鲁迅的那封信,据说署名是个女人的名字,鲁迅经朋友求证知道是个男人,便觉得沈从文这人“不地道”了。沈从文也写过一封信给郁达夫。当时的郁达夫已经是大学教员,但混的并不好。那日见落魄的沈从文,郁达夫便请其吃了一段“大餐”,走后写了一篇至今看来,也非常值得读大学和还没有读大学的同仁们看的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稿费,换回了请饭的钱。
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文章,题目是《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这篇文章建议混不下去的如沈从文一样的文人,不如去做土匪,或者自杀,或者去偷盗。我们今天,经常会看到某某明星说起成名之前,在北京睡地下室的经历,其实,如今的北京,还有大量睡了一辈子地下室也没成名的人。北漂后能成名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怀着“北京梦”或者说“中国梦”的青年要熬白了头发,也未必能等来“趾高气昂”地说“爷成名之前也睡过北京地下室”这句话的时候。任何时代,圆梦的,都注定是少数人,而这少数人,除了要有自身的努力之外,则必然有人相助,这个相助的人,或是资本大家,或是文化名流。 沈从文的贵人,是他的所谓的同学,徐志摩。徐志摩属于资本家家事加文化名流身份的双重背景的人物。在徐志摩将沈从文引荐给当时的学界最大明星胡适之先生之前,小沈童鞋已经发表了几篇文章于北京的一些报纸上。当然,这几篇文章,则是引荐语中最值得吹牛的东西了,除此之外,可能真找不出其它的。借此,沈从文便借着胡适之的关系,到了“中国公学”做起了拿薪金的教员。
胡适之破格提拔沈从文这事,在当下的学界,被作为美谈。实际上,纵观民国一代的大学,最关键的学科上,如理工科、哲学科等,都是一顶一的高人在任教,反倒是一些如写作等的闲散科目,才养一些关系户,作为闲人存在。民国学术大家破格提拔一些文人,跟我以往老马聊骚文章中写到过的朱熹提拔自己的门生一样——无外乎奔着自身名满天下的目的去的。民国是个不合规矩而又在努力建树满清封建规矩之外的规矩的一个时代,因此,有很多“不合规矩”的事情,被当下这个被“规矩”卡死的时代作为美谈。关于沈从文的大学教员职务,在西南联大时期,曾有一位学人愤然说,陈寅恪每月值四百大洋,我值四十个,朱自清值四个,而沈从文,四毛都不应该给他。可见,沈从文的被破格提拔,在当时,确实存在很大争议。而沈从文第一堂课准备了一个多小时的稿子竟然用十分钟念完然后便说不出话来的洋相,是否也很好的证明了,沈真不适合做教员呢?
沈从文出洋相的时候,一个名门世家的三姑娘坐下下边,这个姑娘的父亲与蔡元培等学界名流交好,并投资教育产业。而这位姑娘,叫做张兆和。跟宋庆龄、宋美龄的父辈家族一样,张兆和的父辈家族,也是做着“培养好闺女们,然后嫁给政治人物或者学界人物”的“民国梦”。满清及其后来的民国名门望族,培养闺女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将闺女们嫁给政治人物和学界名流,以延续家族的旺盛的实业产业和历史口碑。因此,这些姑娘们受着最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且通晓所有中国古典女性的琴棋书画,换句精简的话说,是她们可以一边操着浓重的伦敦音聊天,一边给你弹着檀香木的琵琶哼苏州小曲儿。但这帮被培养的姑娘们,心思里边,怀着的,都是自己家族的声望和产业兴荣问题。
张兆和未尝不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培养起来的。因此,虽然已经略有名气的沈从文,对学生张兆和进行了情书的狂轰乱炸并且扬言不答应就自杀,但终究不能打动一心想嫁入“绩优股”的小张。有趣的事情,是张兆和拿着沈从文寄来的情书找校长胡适之告状,胡适之却说,与张兆和的父亲是同乡(同为安徽人),是否需要从中说一下,让其父成全她们,并且说,沈从文是个不错的小伙子。老师给学生写情书,校长不管,沈从文、张兆和事件,在中国公学闹的沸沸扬扬。
当下看来,这便是严重的事情了,虽然一些大学里边,辅导员照样睡女学生(如某H师大的中文系某H辅导员)。胡适之的不管,有其自身目的,他便是要通过这种师生恋的自由来宣扬他的西方舶来的自由主义的概念——并通过这种形式主义的宣传,来实现自身的很多目的,学界的,乃至整治上的。
张兆和确实看不上沈从文。而于一度北漂的沈从文看来,张兆和这位大家闺秀,就是他的女神。后来,张兆和回家,沈从文追过去,登门求亲。二姐张允和接待之,并帮助了小沈童鞋。从女人比较阴暗的一面来讲,二姐当然不希望三妹比自己嫁的好,既然自身已经委身给一个玩文字的周有光,当然不希望三妹竟然要嫁给什么名门望族了。沈从文从张家走的时候,两姐妹答应,只要父亲允许,立马拍电报给他,好让沈从文这个乡下人赶紧喝一杯甜酒。
数日后,张兆和的父亲回话,子女事情,不加干涉。二姐赶紧给沈从文去电报,写了一个字,允。二姐不愧是嫁给玩文字的,连电报都省字。依着三妹的意思,就是写,“乡下人赶紧喝一杯甜酒吧”。
此时的沈从文,正在青岛谋差事,张兆和也便跟着嫁过去了。其实,女孩子作为女神存在,至少需要具备两点,显赫的家族背景和显赫的诗书背景,缺少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都是装女神,两点都缺少,就注定是女屌丝。不过,女神是有问题的,那便是不会打理家务,包括理财等等。二人起初的矛盾,因为沈从文的母亲重病,小沈要回湖南老家探望从而造成新婚小别而没有爆发出来。这段时间,沈从文短暂的肉淫女神之后,只得只身一人回湖南老家料理家事,因此,日日夜夜开始意淫张兆和这位女神了。这一时期的书信,后来都被整理出来,作为沈从文文集的一部分,读一读,还是十分有趣的。
女神不适合在一块生活,这事,好像是真的。沈从文后来与张兆和生活到一块去之处,从一些人的文章反映出来的事情来看,二人感情不是很乐观。沈从文甚至于一度与诗人高青子暧昧不清。甚至于有学人认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实际上是对婚后感情生活不满,通过“翠翠”形象来意淫高青子的。沈从文一度非常苦恼,便去找骚男之友林徽因开导了。沈从文大抵是不能也不敢与张兆和离婚的,便也只能逐渐面对这女神便恐龙的尴尬命运。抗战爆发,沈从文离开北京,张兆和带着孩子们和沈的妹妹留守北京,此时,二人的书信,再也没有亲亲我我,只剩下柴米油盐,甚至满肚子的抱怨了。在西南联大,再遇到高青子的时候,不知道沈从文作何感慨了。
张兆和这样的名门望族之女,要做的,就是对家族传承最大的“现实主义”。建国后,张兆和肯定是希望沈从文迅速站到“正确的政治力量”那边去的。可惜沈从文这个“牧歌文人”不会跟风,落得个被打倒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宋庆龄留守大陆,维系宋氏家族,就比张兆和她们转风的快很多。文人的兴衰沉浮,还是会被历史的大潮所左右。晚年的张兆和,看着沈从文的遗像,只说认识,但却记不起是谁。
穷屌丝北漂男沈从文逆袭女神张兆和,而张兆和为了家族历史的声誉嫁给文人,看似各得其所,但其中酸甜苦辣,或许只有尝过的人方能知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