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疯老爷子 于 2013-11-21 09:34 编辑
党的报纸有时也为老百姓说话,最大的党报在11月15日的第17版上发表的《表妹为啥不想“上楼”》,就是一篇替老百姓说话的文章。文章的语言虽然温和,所占位置虽然靠后,但不论对领导还是对老百姓的警示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有看报习惯的领导们不难看到这篇文章。只是一心想升官的基层领导,依赖政绩就像瘾君子依赖毒品一样,一盆冷水是无法把他们浇醒的。被“用宅基地换高楼”的迷魂汤灌得神魂颠倒的广大农民,要是看到这篇文章,一定会倒吸一口凉气,好好想想自己“上楼”以后拿什么生产和生活。可叹的是村里的报纸只有一份,出不了村会计的家门就被当废品卖了。 这样的文章一般都配个插图,大概编辑没找到合适的图样,就干巴着发上来了。为了给这篇为老百姓说话的文章增点彩儿,我好歹的勾了一张,大着胆子来了个拉郎配。遂不遂编辑的愿咱管不着,反正我也没让他发,让他发也不会给发。没人给发我就自己发,也就是赚不到稿费呗!反正我用的纸和时间都是公家的,堤外损失堤内补了。再说了,赚不到稿费还能赚到吹捧呢,看在本老汉锥扎不出血的面子上,大家怎么也得给吹上个一句半句的吧。 表妹为啥不想“上楼”
杜海涛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大拆大建一蹴而就,在乡下养猪的表妹遇上了麻烦。由于镇上不让新建养猪场,建了一半的房子就晾在院子里。眼看着肉价稳稳的涨,可扩大养猪规模成了泡影,几万元的投资也打了水漂儿,表妹既心疼,又着急。 表妹是养猪大户。前两年,肉价波动得厉害,表妹又刚涉足养猪,投入大,利润薄,赔了不少钱。今年,肉价回升,表妹盘算着在自家院子里新建养猪场、扩大养殖规模,尽快把前些年的损失补回来。然而,院子里的养猪场刚建了一半,镇上的执法队就来了:由于当地要建设农村新社区,今后不仅不再规划新的宅基地,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扩建、新建的房屋也要一律停工。 更让表妹不安的是,按照规划,当地建成新社区后,像她这样的农户都要“搬上楼”。一旦上了楼,到哪里去养猪?如果不能养猪,将来的生活还有没有着落?表妹心里很没底。 表妹家在老区,当地山岭、坡地很多,有发展养殖业的独特优势。这些年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农民生活有了起色。前些年,一度在城里打工的表妹弃城返乡,就是看中了在老家养猪的优势。如今,镇上不仅给养猪设置障碍,还计划将她家搬上楼,表妹当然不乐意。 当下,正有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遭遇表妹的困境。近来,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旗号下,一场让农民上楼的潮流,正在席卷多个省区市。山东某市“整建制”将全市村落集体“消灭”,70万农民“上楼”住进了“社区”;河北某市大搞撤村复耕,一片片建成不久的农民院落成了瓦砾······许多地方已经表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当地的农村“大变样”。 据说,支撑这股潮流的根据,是有关部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然而,即使适用这项政策,也应当有个前提,即“城镇有用地需求,农村村落又有复耕的条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整村整村地拆除,让农民“上楼”,这样无疑使政策变了形、走了样。 事实上,考察一些地方让农民“上楼”的真正动机,还是土地财政在作怪。比如,某地土地储备中心主任曾表示,该市农民集中居住后,将至少腾出8万亩宅基地。如果每年复垦一部分换来新的建设用地指标,每年的土地收入就有两三亿元。而取得这些收益,代价十分沉重,成千上万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生活方式!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背后,受损的只有农民利益。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自然转化的长期过程,不能大拆大建一蹴而就;宅基地作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是否放弃,理应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即便农民因生活需要已经“上了楼、进了城”,政府也要把节约出来的土地收益返给农民,让他们买得起社保,用得起水电。如果肆意强拆强占,让千百万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些无一技之长的普通大众,将何以为生?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又从何谈起?种种后果,值得深思。 (原载人民日报2010、11、15第17版) 城管:小区里连狗都不准遛,你以为遛猪就没人管吗? 村姑:叔叔,让我家在楼下盖个猪圈吧,这畜生不会爬楼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