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康德传笔记
查看: 15741|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德传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4-3-1 22:3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第一章        1724——1740年

伊曼纽尔•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多元文化”的哥尼斯堡城。4月22日,被称为“埃马努埃尔”,故康德的教名就是“埃马努埃尔”,伊曼纽尔是康德后来自己改的名字,但意思都是与“上帝同在”。康德对自己的名字一直都很自信。

我若有一个这么拽的名字,我也会相当自信——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生的好啊,康德小哥哥。出生,挑不着好人家,挑个好日子也行。我这辈子就没挑好人家,也没挑好日子。我的出生日期活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不求与上帝同在,与某个小神同在我也心满意足了。

康德的老妈安娜•雷吉娜•康德也是一个能下崽的主,啾一个啾一个的往外生!按此,当时的哥尼斯堡并没有推行计划生育。貌似,现在的哥尼斯堡也没有推行计划生育。康德有八个兄弟姐妹,四个夭折,只存活下来五个。这又说明,当时的医疗技术比较低。

在我出生的那个小镇,也有能生的主,我知道生的最多的就是七个!前六个都是女儿,最后一个是个儿子。生这么多干吗?“重男轻女”呗,思想决定行动。在生小孩子这件事情上,某些人有浓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不仅农村,城市也有。而所谓的计划生育,不过是罚钱而已。而依照目前中国孤寡老人逐步增多的趋势来看,这些人的思想未必是陈旧封建的——老无所依的人最可怜。不能用肤浅的眼光去批判或者去嘲笑某些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别完全跟着党走,相信自己的感觉。“政客的话怎么能相信呢?”意大利的一个前总理如是说。一个政客的话都不能相信,一个党的对你毫无利益的话,又怎能去相信呢?还不如当娱乐新闻来看呢!

康德的老爸约翰•格奥尔格•康德是一个马具师,所谓马具师即是制造马具的师傅。当时的哥尼斯堡,若要开店铺,必须加入行会。这个所谓的行会,非政府机构,却拥有极大的权力——它控制着行业的人员选择、商品价格等等。另外,行会会员有极大的自豪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康德作为行会会员的儿子,必然会有自豪感。

前面说过,哥尼斯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它有来自许多不同国籍的居民组成,康德的母亲是本地人,康德的父亲是马具师。与其他国籍的孩子相比,康德作为这个城市的永久居民,肯定会多一份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无论康德承不承认!他的另一份自豪感都来自于他是这个城市的永久性居民——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流浪和漂泊,让我意识到,身在他乡与身在家乡的区别。身在他乡,异常冰冷的目光时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总会被人冠以某某佬,或总称为外地佬。身在家乡,就会有某种不言而喻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自于哪里呢?应该是来自于家庭、亲戚和朋友的关照与呵护。中国,是一个很奇怪而又正常的国家。中国人,是完完整整彻彻底底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好是坏,分不清楚。或许,大家都一样吧。

未完待续

1732年,康德进入腓特烈中学,在《论教育》的讲义里,康德说:“许多人认为少年时期是黄金岁月,但是或许是个错觉。那是最难受的时期,有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纪律,朋友寥寥无几,自由更是难得。”康德批判或许有他的道理,因为腓特烈中学领圣体的学生必须“撰文报告其灵魂的状况”。所谓的“灵魂报告”就是让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批判。可想而知,十几岁的小孩子要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痛苦而又不切实际的一件事情。别说十几岁的小孩子了,就是成年人,又有几个能真切的做到自我批判!

故,这样的“灵魂报告”犹如我们中学上学时的入团申请书。不同的是,入团申请书千篇一律并且要缴纳一定的工本费。而“灵魂报告”却有貌似严密的审查体制——学生先写好交给一个训导人员,再由老师写一份交给训导人员。若两者出入甚大,学生会遭到训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觉得,还是会多有漏洞的。因为一个老师不可能了解他所有的学生,也不可能对一个学生的灵魂作出合理的判断。也难怪,康德批判这个所谓的“灵魂报告”。

腓特烈中学的第一外语是拉丁文,康德的拉丁文成绩很好。康德也很喜欢他的拉丁文教师海登赖希。我们国家的第一外语是英语,英语之所以成为国际性的官方语言,与“日不落帝国”的全球性的侵略有着必然的联系。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英文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郭德纲在他的相声中说:“一个小孩子会七八国的外国话,和八国联军对着骂街绝对没问题,但就是听不懂中国的相声,我要是家里的大人,早弄死他了。”郭德纲有些相声的台词,还是值得我们在哈哈大笑之后好好思考一下的。别忘了本!1749年,康德用德语写完《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而没有使用拉丁文。库恩(《康德传》作者)说康德这个决定让他显得傲慢,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我只觉得康德这么做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的德国人。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已经快被糟蹋的差不多了。

再者,当时的德国,社会风气也是很拘谨的,也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女孩子也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故,康德年轻的时候和女孩子玩过家家之类游戏的机会是相当的少。简单来说,康德没有早恋的机会,康德的初恋在哪里呢?这样也好,没有早恋对自己的学业没有阻碍,早恋害人哪!控制不好,一辈子就搭进去了。设想,康德中学的时候有女同学,康德这个时常考第一的小哥哥,难道就没有点小小的追随者啥的?康德若一个不小心坠入了爱河——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直接淹死了。

关于本章,最后必须要说的是,康德一方面受益于腓特烈中学的教育,一方面又批判这种教育。康德是矛盾的。我们也时常陷入这种矛盾之中,一方面得益于它,另一方面又痛心疾首的去批判它。无论是家庭、工作、国家、社会。每时每刻,我们都从中取得利益,却忽视掉,转而去批判它们带给我们的种种不便。这说明了什么?我还不确定,但是我们的确都在这么做。这么做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现象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的。无论是“桃花源”还是“伊甸园”,都不可能真实的存在。
4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63
发表于 2015-4-29 10:25 |只看该作者
对于康德,知之甚少。这世界学者太多,哲学更是深之又深的奥。
对于楼主文字中的许多个人见解,俺反而觉得满是趣味,跟着读完了。
欢迎下一篇大作光临本版,祝好。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5-4-29 10:22 |只看该作者
轻贤 发表于 2015-4-29 08:23
零零散散写了一年零七个月整,康德传笔记终于写完。

也是心血之作。小祝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15-4-29 09:5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5-4-29 08:23 |只看该作者
零零散散写了一年零七个月整,康德传笔记终于写完。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5-4-29 08:17 |只看该作者
至此,完。谢谢大家一路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5-4-29 08:15 |只看该作者
2.康德最后一部作品“以及惟一(保存)下来的手稿”是未完成之作,一般称为他的《遗稿》。康德相信该书对于其批判体系的完成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直到搁笔的时候,都无法确定其标题。

1799年,康德发表了最后一篇独立完成的作品——关于费希特知识学的公开宣言,他说,费希特的知识学是个站不住脚的体系,因为纯粹的知识学不多不少仅仅是个逻辑,其逻辑原理不可能为我们带来认识的材料••••••因此,我再次声明,我的《批判》必须逐字去了解••••••不难看出,康德在为自己“拉票”,只是,只是,你的《批判》我没办法去逐字了解,真对不住您老人家。我不想穷其一生钻进别人构建的体系里,尽管这样很温暖,可不是我想要的。

1800年,康德的记忆力已经坏到记不起几个小时之前做过的以及几个小时之内必须办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读书,尽管过目就忘。1801年11月,康德把他的财产委托给了瓦西安斯基,他的助手。1802年1月,跟着康德四十年的仆人兰珀因对他非常恶劣,被辞退。康德又找来一个仆人,还是叫他“兰珀”。或许是叫习惯了的缘故,不想改口。1803年,康德长期援助的妹妹来照顾他。1804年2月12日上午11点,康德逝世,离他八十岁的生日还有两个月零十天。

好吧,就这么结束吧,就让我用全书的最后一篇诗,也是康德最喜欢的诗人薄柏的《人论》,结束吧!

他站在地峡上,处于中间地带
  身形高大,智能渺小
  对怀疑主义者过于聪明
  对斯多亚主义者不够骄傲
  他悬在中间,充满怀疑
  现在该行动呢,还是该袖手旁观?
  他是精神,还是肉体?是动物,还是神明?
  他的思想舛误,生来只为可以死去
  知识空空,理性用得
  太少,甚或已经太多
  感觉与精神是发酵中的混沌
  他受骗于自己,又是自己的启蒙者
  可以升天,也可以堕落
  主宰一切,又是一切的猎物
  是真理的卫士,却为幻像所欺
  是世间的骄傲与笑话
  是一个谜!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5-4-25 23:20 |只看该作者


俺自我感觉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5-4-25 23:19 |只看该作者
——读书何须三千卷,人品当争第一流!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5-4-25 22:56 |只看该作者
锦瑟 发表于 2015-4-13 13:38
在俺眼里,只要小日本和老美不欺负咱国家,只要当官的还讲良心,其余爱咋咋滴。


心真宽。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5-4-25 22:56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1.1796年开始,72岁的康德已经无法授课。他已经开始喋喋不休,像个老年痴呆,或许他已经老年痴呆了。一个人年轻时越聪明,到老的时候越容易老年痴呆。他的老朋友们,不是过世,就是行将就木。1796年4月23日,希佩尔撒手人寰。他死后发生了许多争议。因为他各式各样的性癖好和私人稿件中对朋友露骨的性格描写,尤其是他的《生平》。在其中引用了太多的康德哲学,康德这个时候站出来澄清说,他不是作者也不是执笔人。希佩尔是引用了他的哲学,但并不表示剽窃他的文字,因为希佩尔使用的是他做康德学生时的笔记。再者,很早之前,希佩尔就在《步步高升的生涯暨指导附录》里引用了康德哲学,康德那个时候也是为他澄清了剽窃的嫌疑。

在《生平》中,希佩尔使用了康德这样一个主张——在读一本书时,我们必须找出该书的灵魂,尝试去体会作者的核心概念,如此我们便可以掌握其全貌。可是在如今这个一切都泛滥的年代,谁还有心情去找一本书的灵魂?又有几本书有灵魂呢?珍惜你手中难得一见的好书吧!当然,这也只是你认为的好书而已。前几日,一个朋友在网上晒了几本刚买来的书。我简短的说了几句讽刺的话,他说我快到了三十岁,是不应该这么狂傲的。他说,我的才气还支撑不了我的狂傲。可是,他买的几本书,我确实看过其中的三四本,我只是很诚实的说出了自己内心想要说的话,与狂傲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首先得诚实。这不就是他曾经送给我的字中所要表达的——读书何须三千卷,人品当争第一流!

1797年的时候,康德已经打算“捆好行囊”,不再发表作品,他对自己已经没什么期望了,他已经70多岁了。他后来“整理旧稿”,出版了《道德形而上学》,这本书是无法与《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相比的,只不过是讲课笔记的稿件。对于这本由“老年痴呆”集结其讲课笔记出版的书,不想多说一句。很早就听说过“悔少年书”,突然觉得老年人也是少出书的好。可是可是,我没出过书,是不是就不用后悔了呢?想太多了。

昨夜与城叔聊天,谈到我写的东西。他对我说,不应该硬来,应该顺其自然的写完这个笔记。只是我最近工作太忙,每天不到九点半,别想回到房间。然后拖着一个疲倦的身体坐在电脑前。我只有硬来,才能勉强完成这最后的断章残篇。我也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不想仓促了事。然事与愿违,写这个只是随便玩玩,我必须努力工作,我已经老大不小了。我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得受什么样的罪。尽管,反过来不一定成立。这或许是支撑着我继续读书的唯一原因,我只要一本书,让世人记着。如此,便好。说了些无用的话,眼皮子都在打架。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5-4-13 13:38 |只看该作者
在俺眼里,只要小日本和老美不欺负咱国家,只要当官的还讲良心,其余爱咋咋滴。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5-4-13 13:36 |只看该作者
轻贤 发表于 2015-4-12 23:38
3.

话又说回来,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在信仰。信佛的、拜财神的、祈祷上帝的,哪一个是在真正的信仰?哪一个 ...

就连酒足饭饱之后,发发牢骚,吹吹牛,都尽量不能与政治挂钩。说不定哪天,就被偷拍发到网上,扣你一顶反革命的帽子。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
还好俺对政治木有一星半点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5-4-13 09:5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5-4-12 23:38 |只看该作者
3.

话又说回来,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在信仰。信佛的、拜财神的、祈祷上帝的,哪一个是在真正的信仰?哪一个是把信仰建立在道德之上。宗教信仰,偏离道德的轨道越来越远。大家不过是信的钱,或是求自己平安。康德在后来的《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里说,祈祷作为“内在的礼拜方式”与获利的方法,是最有害的“迷信偏执(拜物)”,同时也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是在向一个全知者诉说愿望,而它既是全知者,任何说明都是多余的。

另,在这本书的注释里,康德说,我承认自己不喜欢某些聪明人喜欢讲的一种说法:“某个(正在准备以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的)国家的国民,还没有成熟到享有自由”;“大地主的奴隶还没有成熟到享有自由”;“人类还没有成熟到享有信仰自由”。因为根据这样的假设,自由永远不会来到;因为如果人们没有先得到自由,他就永远没有成熟的机会。

这是康德向统治者或者说正统学者发出的挑战。接下来,按照常理,应该会有一场不大不小的论战,但却丝毫没有动静。直到1793年9月,康德才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谚语:理论正确,实践无方”,这篇文章里,康德提到了新闻自由、革命权、战争的权责、和平的维持以及政府权力之本质等主题。单从上面几个刺眼的名词就不难看出,这又是向国王喊话的。国王很快就用一纸禁令禁止了康德再次发表相关的主题。到了1794年10月1日,沃尔纳受命于国王致函康德。直接对康德说,若您继续违抗,将有很不愉快的措施降临。康德也做出了让步,十一天之后,他回信说:一、他滥用了自己的哲学以贬抑宗教并“反抗”国王的“旨意”;二、他将来不许再撰写“类似”的文字。

康德被“禁言”事件证明,任何东西只要沾上政治,都必须与之相统一。否则,只有被打压下去的命。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自由中国》刊物,无论办的多么优秀,但与当局对立,只有被蒋介石打压去的命。政治这东西,太阴险毒辣,还是不要碰的好。苏轼第四个儿子满月时,曾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太贪了,又要到公卿,又要无灾无难,怎么可能?苏轼一生颠簸流离,难道还看不懂政治?不过,据历史记载,苏轼的儿子们貌似都没什么大灾大难。有些事情,真的很难说。

1795年8月,康德又出版了一本书——永久和平论:一个哲学构想。康德用一个“安全条款”作为开场白。他说,一个“纯学院派”的“理论政治家”,不可能对国家构成威胁,因为“有世界观的政治家”或“实践的政治家”,本来就不屑于纯粹的理论家,因此不会有兴趣也没有必要予以理会。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康德以退为进的作品。理论家,确实只会纸上谈兵。但是玩政治的,连这点基本权力都不会给你。就连酒足饭饱之后,发发牢骚,吹吹牛,都尽量不能与政治挂钩。说不定哪天,就被偷拍发到网上,扣你一顶反革命的帽子。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5-4-2 22:56 |只看该作者
轻贤 发表于 2015-4-2 22:41
我比你大,好不好

对对,估计大个十个月八个月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5-4-2 22:41 |只看该作者
锦瑟 发表于 2015-4-2 10:24
楼主……其实……我不是很佩服你的哲学研究得有多么深刻……我更佩服的是你降紫的年龄竟能安心去研究哲学 ...


我比你大,好不好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5-4-2 10: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在俺眼里……哲学跟政治是多么枯燥乏味的两门学科啊…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5-4-2 10:2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轻贤 发表于 2015-4-1 22:46
2.

此时,康德哲学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在日耳曼持续扩大。仰慕者与抹杀者分成明显的两个派别。仰慕者中,以 ...

楼主……其实……我不是很佩服你的哲学研究得有多么深刻……我更佩服的是你降紫的年龄竟能安心去研究哲学。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5-4-1 22:47 |只看该作者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5-4-1 22:4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5-4-1 22:46 |只看该作者
2.

此时,康德哲学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在日耳曼持续扩大。仰慕者与抹杀者分成明显的两个派别。仰慕者中,以赖因霍尔德为代表。他不是简单的介绍康德哲学,而是亟思予以开展,这也给后来的黑格尔和叔本华做了铺垫。抹杀的代表是埃伯哈特,他主张莱布尼茨的体系优于康德: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思想里说的,莱布尼茨都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而康德每与莱布尼茨意见相左之处,都是康德的错。这无疑惹怒了康德。他很快就回击埃伯哈特,并且成功的说服了年轻一代,使他们相信莱布尼茨没有办法给他们任何东西。

康德现在成了哥尼斯堡最有名望的哲学家,每个到访哥尼斯堡的人都想见他。在这个时期,最有名的是费希特。但是他对康德的讲课并没有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听他的课并不能像读他的书那么受益。他孱弱的身体疲乏得无法承载如此伟大的心灵。康德已经相当脆弱,他的记忆力也已经开始衰退。”康德现在已经68岁,费希特有这样的评价,也并不过份。康德已经老了,他的名望已经超越他实际的授课知识。这个时期,康德对自己的讲课有这样的说法,他说:我不是为天才而讲课,因为他们可以自己找到自己的路;也不是为蠢才而讲课,因为那毫无用处。我是为中才而讲,因为这些人希望学会一技之长。故而,听康德课程的人,多是一些庸碌之辈。康德这话虽然不大好听,但却是事实。一个天才,是不需要谁来指路的。比如,前面说过的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而一个木头,任你说破大天,他也是一句话也听不进去的。人,虽不能因为别人不如你而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但必须得明白,在这一方面,别人确实不如你!

然而,康德虽没有亲自教出来一些天才来。他的后继者却个个都是哲学界不可忽视的人物,如黑格尔与叔本华。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不肯放弃对康德研读。甚至于有人说,理解了康德,才算懂得了哲学。这当然夸大其词了!一个人无论再伟大,都不能代表一门学科。再者,哲学不过是一门“后物理学”,不过是一场语言的游戏。不懂哲学,一样可以生存。有些人把哲学比作空气,又让我觉得好笑。好像不把哲学捧到天上,研究哲学的这帮人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伟大。我们中国人最爱的事情,就是把某一物或某一人捧到天上,然后时不时的拿来吹嘘,以此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强行的让他人也认同。我觉得,这是非常无聊的一件事情。

1791年9月,康德发表了“论一切辩神论哲学尝试的失败”,康德以约伯(传说中上帝的仆人)为例,说明信仰绝对不是因为明白了上帝的计划或本质以后的结果。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无知的,也会有怀疑。在宗教信仰上,我们需要的只是“真诚的心、正直、坦承自己的怀疑,并且在没有任何感受的时候不假装有信仰”。我是个没有什么宗教信仰的人,一不信中国的道,二不信印度的佛,更不信西方的基督。我认为,所谓宗教,说好听了,就是信仰,难听了就是洗脑。传销就是利用了宗教的模式来愚弄人们。当代宗教,如果符合一国的政治纲领,才会得以被承认和发展。若违反,肯定会被打压下去。故而,宗教不过是统治的工具。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5-3-25 11:01 |只看该作者
读过留痕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5-3-25 08:1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5-3-24 23:25 |只看该作者
锦瑟 发表于 2015-3-24 15:53
关注你的文字,请继续!


{:4_138:}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5-3-24 15:53 |只看该作者
关注你的文字,请继续!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5-3-24 15:53 |只看该作者
轻贤 发表于 2015-3-23 22:54
第八章 1788——1795
1.
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前言里,康德说他将不会再与他的批评者争辩,因为他 ...

好久不见楼主,欢迎一个!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5-3-23 22:54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1788——1795
1.
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前言里,康德说他将不会再与他的批评者争辩,因为他必须把所有的时间“根据这个预备学去完成体系”。那么,康德对他的批评者置之不理了吗?没有!康德让他的朋友和学生去对付他的批评者,甚至是“强迫”。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康德的学生克劳斯,他说:
   
如果不是康德一路干扰的话,我现在写作的部分,在两个月前便已写完了。他不停地以书面补充他关于泛神论的想法,好帮助我顺利掌握书评的基本要点。但正因为如此,他把事情弄得更加困难,因为我偏离了预定的道路,却找不到康德提示的路径。

康德希望克劳斯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思想体系去评判对手的文章。可是,克劳斯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康德不厌其烦的左右克劳斯,使克劳斯不但没有完成康德交给他的任务,反而对“康德哲学”揶揄!克劳斯说,“与形而上学有关的事物都有违我的天性,强迫我自己去做这方面的尝试没有任何用处”。终于,在1789年的某天,两个人分道扬镳。

两个人为什么决裂,书上没有讲出个所以然来。但我有理由相信是因为克劳斯忍受不了康德对其思想的左右。鲁迅与周作人兄弟的决裂也是迷一样,是什么原因?到现在也弄不清楚,两兄弟均三缄其口。与周氏兄弟不同的是,在康德临终的最后一年,克劳斯还去探望过他。

另外,从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可以确定,他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人。博罗夫斯基说,“如果有人公开反对,他便觉得委屈;再不退让,他便满腹委屈。当然,他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身上,但是有人来反驳他,便衷心感到不悦。”博罗夫斯基的记述与上面康德所呈现“强迫”克劳斯的内容不符。康德或许不会强迫外人去同意自己的观点,因为谁也没有能力去强迫别人毫无保留相信自己的世界观。康德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哲学家,应该明白这一点。康德只有去时不时左右、诱骗他的学生(在克劳斯写书评的时期,康德送给克劳斯一颗钻石戒指作为报偿)。结果却是令他的学生十分厌烦,直到分道扬镳。

喝了一杯开水,消除一天的疲倦,关掉音响,打开书本,继续敲击键盘。1790年,《判断力批判》问世,我是没有时间通读这本书的,只能管中窥豹,根据传记中的资料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分成两个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批判”处理的主题是审美判断的有效性。不知为何,我对这个部分怎么都读不进去,或许我与康德出入太大,也或许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审美。我的生活一片狼藉,人也不太打扮。我认为,所谓审美,只是个人主观审美。我曾开玩笑的对揶揄我穿着的人说,我内心够完美,所以不需要衣服的装饰。只有内心脆弱的人,才靠装饰物。我说这些,貌似是显示自己的崇高。但委实没有,我生来就不是一个会穿衣的人,只是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而已。从没人注意到我的内心,我也不需要谁的关注。孤独久了,慢慢就习惯。

我现在觉得,一个人挺好。我感谢她给我短暂的温柔之后,留给我一片孤独。根据我个人的审美,她是美丽的。我手机上还留着她的相片。可是她又伤我那么狠,她让我祝福她,我怎么祝福?我不知该说她自私还是伟大,有些事情,我看不明白,想不通。就像看不懂这部分一样。我们的故事,就像小说。或许,我应该把我们的故事写成小说,一个没有结局浪漫的小说,一个开始的很突然,结束的很必然的小说。我放不下,放不下又能如何呢?一个人,痛苦的回忆两个人。每次回忆,都特别痛。让我渐渐的在痛的回忆中忘记。

目的论判断批判,更加不知所云。貌似只说了人类是自然的最终目的。康德时代,人类还没有那么明显和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如果他活在现在,他应该会改变这个说法。所处时代,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无论他是多么的理智。故而,一切都在变化革新,没有必要守着破旧的理念。
3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4-11-30 19:21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4-11-28 09:27 |只看该作者
真是厉害,随记也能介么精彩{:soso_e179:}前来支持,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4-11-25 15:34 |只看该作者
没有如果!任何已发的历史事件,都是单独不可改变的,除非我们肆意去扭曲和改变。一个人也只能是他自己,不可能成为别人。忽然想起王小波的那句话——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1786年6月27日,对康德影响至深的好友格林辞世。格林的死,彻底改变了康德的生活,使得他不再参加任何晚间的聚会,甚至完全放弃晚宴。他似乎决定每天在无声的寂寞中度过那从前为深刻的友谊保留的时分,以献给从前的知己,直到生命终点!格林的死,也让康德开始有了“自己的伙食”,他不再去外面用餐,雇佣了一个厨师。故,我认为,对康德影响最大的人不是牛顿或者卢梭,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格林,当然,这个格林和格林童话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我现在的生活也有了一些改变,虽然我没有一个像格林一样的好朋友与世长辞。我交了女朋友,没有了那么多的私人空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有那么多独自阅读的时间。她不在乎我是否可以完成卑微渺小的理想——写完康德笔记,她像许多女孩子一样,真实具体的陪着我每一天。为了明天,今天必须得努力工作,必须得拖着疲倦的身体惺忪着眼睛起床。枯燥繁重的生活,逼迫着我。努力,奋斗,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平凡简单的重复着一天又一天。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