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詠物詩
句容·穿越梅岭
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大量的詠物詩,這些詠物詩又往往都帶有政治、道德的影射性質,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這與從《詩經》、《楚辭》開始的美刺諷喻的傳統有直接的聯繫。如衆所周知的《離騷》中的香草以喻美德,美人以喻君子。這種象徵系統為中國的詠物詩奠定了思想和藝術基礎。梁啓超在《飲冰室詩話》中就曾經說到:“美人香草,寄託遙深,古今詩家一普通結習也”由此可見,詠物詩的寄託不但有其一脈相承的傳統也有著歷代詩人的創作實踐。歷代許多詩論家都很重視詠物詩的美刺功能。元代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到“詠物之詩,要托物以伸意”,這裡的“伸意”就是要借所詠之物而表現自己的寄託,也即美刺作用。也即沈祥龍在《論詞隨筆》所說的“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與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
詠物詩的特點是以物為題,表面上看,是詠具體的物,實質上是概括普片的人間情志。從具體特殊到普片概括,全用暗示。詠物詩在政治上的美刺,在中國的詩史中很受人們的重視,但多為借詠物以寓意,直陳其事、直抒其情 者絕無僅有。西方的古典詩也有寄託,基本都是公然而直接的抒發,缺乏情和景的交融。
基於以上 觀點,古人在寫詠物詩時,是很注重借物以伸意的,不但古人,近人吳梅也說“詠物之作,最要在寄託。”清人袁枚說的更乾脆“詠物詩無寄託,便是兒童猜謎,”沈德潛也有類似的說法,可見,寄託在詠物詩中重要性。
2014-3-9 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