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5-24 10:14 编辑
能看出来有话要说,只是表达出了问题,我估计很多人都没看懂
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吧,你只是想说创作的认识问题,言语纠结了点
你没说是哪种文体,各种文体的创作意识是根本不同的,比如散文诗歌的高度就不一样
假定你说的是小说,那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否则你的思考容易陷入螺旋失重状态
第一个问题,小说在文化涵义中的地位问题和相邻问题
我个人看法是小说是各种文体中系统最复杂、表达最多样化的一个文体,是文化长河中最亮丽的那个东西
你可以随机调查一下你身边的读书人,喜欢小说的一定占据绝大多数,这个境况在各种统计数据中也是能够证明的
它的地位很重要很主要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什么是它的相邻问题?
广义地说,小说作为文化载体与宗教、科学形成这世界最基本的三个存在形态,相互无法替代,相互紧密渗透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后再无建树,他很迷茫,就想研究宗教给自己的科学观点找一个出路
记得某国内哲学家以无神论观点曾批驳牛顿荒谬,其实这个哲学家才是荒谬的,牛顿只是方法问题,而哲学家是认识问题,不在一个层次
科学不能解释宗教,宗教也不能解释科学,同样的,文化也是不可被科学宗教解释。
有一个例子,方寒大战很著名,不说具体的结果,只说方舟子以生物分子的知识基础去分析一个文化现象,这本身就是荒诞不经的
说了这么多,图的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小说的创作是对文化、科学和宗教的基本认识,你可以不是专家,但你一定很清楚这种关系才有可能创作小说
可能你并不是系统的而是零敲碎打的认识,但这就有了基础,就有了动笔的一般条件
第二个问题,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可能因人而异,但它是存在的,只不过从形态上处于变化中,只可能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识
有很多人愿意把民国标准挂在嘴上,应该说那也是一个标准,作品浩繁且名篇琳琅满目,但那只是一个参照物,更重要的反而是后民国时代作品
这里有两个分野,一个是前三十年,一个是后三十年。前三十年是不是好作品很多,不敢肯定,但它们影响了一代人的革命的浪漫情怀是真的
形成讽刺的是那些歌颂革命的优秀小说家后来被革命家们收拾了,反倒是阶级斗争主流观的作品大热,至于当今成为笑柄另说
那么这好小说的标准也就渐渐演变形成了当今的吸收了人类共识的小说标准,但同样,这个标准也是动态的,一直在更新。
说这个问题是为啥呢?那就是每个写作者都在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创作自己的作品,并不存在有意设定什么自己没想到的东西,而被阅读出了有某种味道的评论,那是又一个创作,与原作没有多大关系。假如说那个苹果砸在了马顿的头上而是牛顿,那么道理也是一样的,你的作品在无意识中和某种美学观点有了一种默契,那种偶然性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你惊醒了,会适应某种审美观点而勃发,还有一种情况是继续混沌,写出水平忽高忽低的作品,这后一种状态可能就是你说的:混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