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神农炎帝陵为何在酃县
查看: 17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农炎帝陵为何在酃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7-9 16: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大脸猫 于 2014-7-9 20:27 编辑

神农炎帝陵为何在酃县

    湖南炎陵县原名酃县,因神农炎帝的陵寝坐落在该县的鹿原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炎陵县。
    沿106国道南行过茶陵县进入酃县地界,路边一座青山上有一刀劈斧剁的石壁上,赫然显现出一米见方的“邑有圣陵”四个楷书大字,这是古人留下的墨宝,“圣陵”就是“炎帝陵”。从县城往西南方向约22公里的一个依山伴水的去处,一座红墙黄瓦飞檐画栋的陵园就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神农炎帝的陵寝。陵园前面的广场全部是大理石铺就,透过雄伟的午门正门,可以看见由江泽民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石碑后面是摆着香案的“拜谒亭”,经“拜谒亭”前行二十来步,就到了金碧辉煌的“祭祀大厅”,大厅前面的汉白玉石阶中央是一条盘旋的巨龙,大厅正门顶端檐下,悬挂着陈云题写的“炎黄子孙不忘始祖”题匾,大厅里,五米高的神农炎帝神像端坐在神龛中央,神像下供奉着五谷果品。祭祀厅后面是一座碑亭,亭内坐落着胡耀邦题写的“炎帝神农氏之墓”汉白玉石碑,石碑高约两米,宽约一米,这是迄今最早最高领导人的题词。碑亭后面便是炎帝的坟墓,墓前的石碑是大理石原物,只是右上角缺损了一块,重修炎帝陵时作了重新修补,那几个金色恢弘的隶书大字“炎帝神农氏之墓”不知是哪朝哪代那位书法家的手笔。
    炎帝陵始建于哪朝哪代我没考据,从陵园的御碑园里,我看到过南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钦差奉旨祭祀碑文,近代的要属民国时湖南省主席薛岳的碑文,撰写此文的老先生姓尚,是一位资深的水利工程师,解放后在省水电厅退休,享年九十多岁高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塘田乡任职时,国家建设部园林研究所陈所长和李工程师来到我们乡(炎帝陵所在地),同我们一起商讨如何保护炎帝陵周围的环境问题,陈所长画了一张炎帝陵地形地貌图,要求我们每一个乡政府的干部都要记住哪是核心区,哪是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允许建私人住宅,不允许办企业,等等。
    就在我们讨论陈所长的建议要求时,坐在我旁边的李工程师悄悄地对陈所长说:“我看了炎帝陵周边的山势,总觉得这不像是帝陵的所在地,它依山傍水,陵墓前面不开阔,……”李工程师是研究帝陵地势地貌的,同行称他“风水先生”。我看着李工笑了,心想:这个书呆子,传说中的炎帝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个原始部落的领袖,司马迁的《史记》也记载不详,历史上最早有文字的史料记录是西周与东周的交界时期的“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上古时期的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究竟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抑或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后人都无从考据,因此《史记》里也就那么一段传说文字,如果说陵墓是那时所建,我想原始部落当年也没后来那么多的讲究。大凡一个县的名称中带一个“陵”字的,必然这个县内就有古陵,而当时称“酃县”的炎陵县并无“陵”字。我查阅过《湖南省志》,三国以前,这里是古长沙国的茶陵郡,省志记载,炎帝葬于茶乡南面之尾,因其陵旁多生茶(叶)树,故县名“茶陵”。后来有位县令一日偶得一梦,梦见炎帝陵的山势模样和方位,于是,这位县令决定南巡查找,结果在如今塘田看到的情景与梦中相符,于是命人在此修筑坟墓祭奠,后至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从茶陵分置出酃县,炎帝陵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供奉祭祀香火不断,如今,海外华人都纷纷来此拜祭。
    因史料(主要是《史记》)的记载不够详细,难以考证。我想,“炎帝”究竟是一个人还是几代人,抑或是一个原始部落?已经无法详查,可这位李工竟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去较真了,我不得不佩服科学工作者的认真精神。于是,我把当地群众广为流传的故事讲给他听。
    传说炎帝教民造耒耕种,织麻为衣,尝百草治病,因误食“断肠草”身亡,原本下葬到南边资兴县汤市,在那里用温泉冲洗干净再行安葬,结果,逆流而上运送灵柩的木排行至这里,两只被炎帝救过的白鹿在河边哀鸣,一条祥龙在水边张口大哭,将灵柩吞入腹中,而后化作一座葱茏的大山卧在河边。你不相信吗?当地群众指着河边的一块嶙峋的巨石说,这就是“龙脑石”,下游还有两处是“龙爪石”,又指着南面花柳山顶两块直立的巨石说,那是“纤夫石”,山中腰有一处像断桥的石头叫“仙人搭桥”,还有上游下塘村河里那些大的如牛,小的如猪的满河石头,那都是去汤市建坟用的材料。传说,一位白发仙翁赶着一群牛羊猪狗朔河而上,走到下塘,见到后面一个后生赶来,便问“你见到后面载着灵柩的木排到了哪里”,后生随口说道“一条巨龙把木排吞了”。话音刚落,一阵清风吹来,白发老翁倏地不见了,牛羊猪狗也化作满河大大小小的白石,足有一里路长,山顶上拉纤的纤夫化作两块直立的巨石,而供纤夫过山涧正在建的石桥也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半成品。……
    你还不相信吗?当地群众又告诉我:炎帝灵柩葬入龙腹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当地一个水性极好的青年渔夫下河捕鱼,看见一条硕大的锦鳞红鲤鱼在龙脑石旁游动,一见渔夫过来,迅速游入龙口,渔夫一个猛子扎下去,跟着鲤鱼潜进龙口猛追。忽然,眼前一亮,来到一个红光闪耀宽敞华丽的厅堂中,厅堂上方,四个金钩悬挂着一副灵柩,一位面目慈祥的白发老翁笑着对他说“能进到这里来的是有仙缘的人,既来之,则安之吧。”渔夫在这里吃到了从未见过的美味佳肴,喝到了从未想到的玉液琼浆。过了一天,他想到家中还有老母妻儿不可久留,便向老翁告辞,临别前,老翁千叮咛万嘱咐“出去后不可泄露天机,你的阳寿可增十年,如若泄露,必遭天谴!”渔夫回到家中,妻子已经不是昨日那么年轻貌美的妇人,老母却已去世三年了,当日八岁孩童的儿子已经成了十八岁的后生,父子二人宛若一对兄弟。啊!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十年。妻子望着比自己年轻的丈夫,心中疑心万分,村里人也背后指指点点,原本相濡以沫的夫妻终日吵闹不休,渔夫致死不肯说出缘故,他在村里陷入孤独苦恼无援之中。最后,他在岳父的劝说之下,终于违背出洞时的诺言,说出了他的奇遇。妻子死活不相信,逼着他再次下去,找白发老翁要点什么作为凭证。渔夫无奈,只好再次潜入龙口,可是,村里人却再也没有看见他浮出水面……。说得有鼻子有眼,还告诉我,谁谁谁就是那渔夫的后人。
    这个传说的原创作者不知是谁,也不知初创于何年何月。反正在当地群众中都大同小异的流传着,其中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口头文学家多少次添油加醋,不断润色。有意思的是,炎帝陵的导游小姐在向观众解说时,却像位资深的历史学家在向学生讲课,只字不提这类民间传说,言之凿凿地宣称炎帝就是葬在此地。我想,这些漂亮的导游小姐可能根本不知道中国有个史学家叫司马迁,也根本不知道他写过一本书叫《史记》,反正她照着写好的解说词背诵完毕就算,怪不得一个个面对游客神情肃然,尚若游客深一步提问,便显出一脸的茫然。我又想,当今的一些作者,妖魔化伟人,恶搞像雷锋那样的英雄人物。即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水浒、西游都在改编重拍时胡编乱造,武松为了争风才斗杀西门庆,孙悟空在谈恋爱,唐僧结了婚,只剩下如来佛还没去找对象,等等。理由是这些人物原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他们能够被施耐庵、罗贯中们编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解放思想,再改革一次,留给后人?!振振有词,好像也不无道理。可是,他们却不曾想到,胡编乱造到天花乱坠,现代化古人,总得有人来看,更不要说流传后世,可能连当今就混不下去!还不如我在塘田听过的口头传说那么具有生命力。文学艺术一旦沾染上了铜臭,就不能称其为艺术,连一堆狗屎都不如,不但不能肥田,反而污染环境。
    无聊文人可以休矣!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7-9 18:52 |只看该作者
这是地方旅游文化啊,{:soso_e157:}{: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9 20:27 |只看该作者
牛哥,不听话。
交钱------{: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9 22:29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7-9 20:27
牛哥,不听话。
交钱------

囊中羞涩,先欠着,年底再交。{:soso_e110:}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9 22:59 |只看该作者
夕照老牛 发表于 2014-7-9 22:29
囊中羞涩,先欠着,年底再交。

{:soso_e127:}牛---哥------------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11 10:27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