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之善后,涉及多重国际关系,甚为复杂,对后人体察抗战史之复杂面相,颇具管窥之效。
毛泽东决意与国民党全面破裂,但刘少奇等人不赞同这样做
众所周知,皖南事变乃抗战期间,国共关系最重要的分水岭。其具体发生过程,学界已有较细致、客观之研究,此处不赘。①唯事件之善后,涉及多重国际关系,甚为复杂,对后人体察抗战史之复杂面相,颇具管窥之效。
延安方面,事件爆发后,高层反应并不一致。毛泽东当时的主张,是与国民党全面决裂——1941年1月14日,毛致电彭德怀等,指示:“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②稍后,因坚持“须有决心打到四川去”,毛泽东甚至询问彭德怀:三个月内华北能抽出多少兵力?
次日,毛又致电周恩来、叶剑英等,告诫他们:“蒋介石一切仁义道德都是鬼话,千万不要置信”,并谓:“中央决定发动政治上的全面反攻,军事上准备一切必要力量粉碎其进攻。……只有猛烈坚决的全面反攻,方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与进攻,必须不怕决裂,猛烈反击之,我们《佳电》的温和态度必须立即终结。”③
但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党内高层,则持相反意见——1月15日,刘少奇致电中央,认为:“实行全面军事反攻,对我不利,且有极大危险”,“但是某些个别的小的军事反攻是可实行的”,应该“在全国全世界实行大的政治反攻”。④
刘如此主张,理由有二:1、“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在皖南消灭我军,蒋亦曾下令制止”;2、总体上,“我兵力不够”,部分地区,“能在军事上向国民党实行反攻者”,亦“均无胜利把握,亦无大利可图,且系进攻性质,对人民、对部队、对统战朋友均无充分理由。”⑤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