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9-21 09:00 编辑
●审美取向的变化。后现代理论强调“时间的偶然流动”,与形而上的“永恒静态平衡”决裂。“时间的偶然流动”,是动态的、变化的、不可控的,自然消解静态的、固定的,可界定的整体性原则。
●历史观的变迁。后现代文学疏离“宏大历史”,瞬间切入“狭小历史”;牺牲“宏大叙事”,宣叙个体经验和私语。从独特的视觉看,人类历史成为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从后现代诗歌到后现代绘画等艺术,包括对历史的戏拟、截取和改装,与现实链接,在文本中,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交错,诗性呈现可与历史镜象、社会新闻语境有选择有节制有意味地交融(并非自然主义的复录)。
●技术文明的多重渗透。信息技术的飞跃,网络生活的全球性,拉近时空距离,使诗思的心灵与实在咫尺相对、虚拟现实与客观现实并置,呈现出视点游移、意识与潜意识交织、在场感与幻觉并行的现实时空的分裂图景,散射出超现实的碎片光点。
●大众文化的反趋同性。与后现代主义溶入世俗,“抵抗齐一性思维”有趣呼应的是,大众文化崇尚个性主义、消费主义和快乐原则,求新求变,注重瞬间感受,抵抗整齐划一,反对一成不变,随时搭建布景又变换布景,编织“彩虹”又“拆除彩虹”,时装流行色充分展示青春力量,时尚的浪潮永不停息。
——————————————————————————————————
绝大多数小说作品都是静态永恒,在特定的语境内折腾出所谓的空灵和平衡,甚至沦为故事随笔散文的附庸
从这个现象上说,诗歌是走在小说前面的,那种前瞻性比小说要提前不止五十年
以我自己的眼光判断,1970年末,当小说挟文革语言之余威转而进入伤痕呻吟时候,食指顾城北岛等人已经跑在文学的前沿。若小说继承和发扬既有文学理论属于一个渐行渐俗的层次,那么朦胧诗家们的作品早就进入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起点高度不一样,小说各种文学思潮的经年撞击下,并未有太过辉煌的作品令人难忘,而那些穿越时空的诗歌早已深入人心。若这是对诗歌的敬畏和对小说的怜悯,历史的观感给人惊愕,为什么已经证明是沦落的东西仍然能是某些文人的传家宝呢
个人判断,那是一种伪史观作祟,非客观评价都是利己主义思绪膨胀了浅薄的心。小说诗歌的展示平台多样性,给某些霸道文人把持的传统媒体致命冲击,价值的多元化思考早就打破了一言堂的枷锁。当有人概叹文学陷于边缘状态,不能不说只是件大喜事,这状态是对偏狭单调没落文学观的极大反动。当文学不得不求助于某些赞助来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可怜状态是文学巨匠们作出来的,我个人是要击节而歌的。
文学已经是一种所谓的消费品,当你的故事编得活灵活现口吐白沫,一次性消费品的标签来得越快
大概只有那些心存梦想而且奢望文学复兴的诗人们走在文学前沿,用自己叛逆的柔弱的声音对世俗说不
当然,那些声称我的阴道我做主等人除外,海市蜃楼可以有,彩虹可以有,但闪电才是最壮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