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31 09:48 编辑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系之,袁崇焕
公元1644年,是中国传统六十年一甲子轮回计年习惯的甲申年。同时,这一年也是大明王朝的崇祯十七年,满清的顺治元年。
三百年后同是甲申的1944年,后来成为中国文坛泰斗的史学家郭沫若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评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1644年的甲申之年,更多因素上是因为三百年后的这篇文章而闻名。
1944年的甲申中国,是中国全面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前夜。《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仅与发生在三百年前的那场中国封建王朝兴替有关,更与将来该如何面对胜利成果以及当时正在进行的延安整风运动有关。
但那并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历史只是一面镜子。发生在甲申1644年王朝兴替舞台上的成王败寇到如今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过是警醒后人。
一
长期以来一直有个问题争论不休:就是满清的入关究竟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还是到退?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八十年里,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在政治上皇权高度集中,封建官僚体制达到了完备;思想上文字狱大兴,对民众思想的禁锢与迫害也同时达到了极致;满清虽然作为异族统治中国,但在社会风俗与文化教育方面却大行理学,这个朝代诸如妇女缠足等陋习也发展到了顶峰。
同时,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所带来随后百年来的落后与屈辱——中国的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绝大多数来至清朝。而我幼时记忆中的中学历史课本上谈到满清最多的就是在前面加上"腐败的"之类的定语。孙中山等革命先烈当年所提出的革命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而且,更有人认为满清入关时对汉民族中的反抗者的血腥镇压直接改变了中国的人口血统,产生了越来越多顺民(能活下来的都是安心当奴隶的人),从而导致了延续至今的中国人的劣根性。
这当然有些言辞激烈,因为我们同时不能否认:在满清统治中国的二百八十年的前期,这个来自边疆蛮荒之地的异族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八旗军,并依靠这支力量征服并统治了人口数量百倍于己的汉族。同时,这个朝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建立了屹今为止中央政府实际控制领土面积最大的封建帝国,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成就了封建主义制度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辉煌。
而且与明朝的帝王相比,满清的十二代帝王的个人素质以及勤政爱民程度显然远远超过了她所继承的前代——明代帝王:清朝有无能的君主,但却没有昏庸的帝王。而明朝除了朱元璋与成祖朱棣之外,几乎鲜见有作为的君主。最精典的是前不久播放的《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与他的孙子万历:爷爷二十五年不上朝,孙子则二十七年干脆罢政。更不幸的是这两个人一个当了四十五年皇帝,另一个则当了四十八年。
这个王朝边患不断——北方元帝国的残余势力的威胁从明朝建立一直到灭亡都未能真正解决;官场上党争不断,互相倾轧,内庭宦官专权,特务机构林立,而皇帝则醉生梦死,要不作梦想当神仙,要不就荒淫无度。
这样一个王朝居然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也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然而,清朝入主中原毕竟是中国历史的到退,因为它扼杀了由张居正变法(或者更久)而不断成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荫芽,使中国先去了再次领先世界的机会。随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来自蔚蓝大海之上的世界先进信息严格过滤,闭起门来做起了天朝上国的美梦,直至被同样来自大海上的隆隆炮声惊醒。
但在1644年的甲申,不管是在煤上自缢而死的一心想做大明中兴之主的崇祯皇帝,还是得意忘形正在入主紫禁城的农民军领袖大顺皇帝李自成,抑或是正在关外厉兵秣马觊觎中原的满清帝国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甚至包括山海关不知何去何从的后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以及正在四川大开杀戒的大西王张献忠。都无法预料随后三百年将要发生发什么。
崇祯上吊时悲叹百官误他;李自成则希望自己的箭能准确地射到承天门(天安门)的天字上,以向上天验证自己是否能得到天下;至于多尔衮,恐怕他还没有下定夺取中原的决心。这一年对于他们来说,个人的荣辱得失超越了对民生的关注,而这幕历史活剧却在所有人情愿与不情愿中迅速拉开了帷幕又迅速谢幕。
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倾刻土崩瓦解,辉煌的宫殿与壮丽的山河成为身后云烟。吊死煤山的明朝皇帝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朝恩陪死,他的那些大明忠臣们此时正在谋划如何向新进贵族大顺军献媚。崇祯死时心中除了悲愤另外还有应该有羞愧,不然他不会觉得无颜见明朝的列祖列宗。但他一定没有认识到造成今天这样局面的恰恰就是他自己,因为他临死还一直在认为是百官误了他。
崇祯杀人太多了,他登基伊始就不动生色地除掉了魏宗贤,随后在十七年中对他的总理或者各部部长随心所欲地罢免、杀戮。崇祯的杀人的功夫显然要超过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他不相信任何人,所以也不会得到大臣的信任,众叛亲离是必然的结果。
明朝并不缺少忠臣,也不缺少治国的良臣与御敌的良将;但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
他本来是有机会的,本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失去了——这看来偶然,却又必然。
只是那些被枉杀的曾经与他一起抱有中兴大明而刨肝沥胆的忠义之义士的在天之灵,会在1644年的甲申,作何感想?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