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列之袁崇焕篇
查看: 435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列之袁崇焕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12-31 08:3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中国历代豪言壮语系系之,袁崇焕
  
  公元1644年,是中国传统六十年一甲子轮回计年习惯的甲申年。同时,这一年也是大明王朝的崇祯十七年,满清的顺治元年。
  
  三百年后同是甲申的1944年,后来成为中国文坛泰斗的史学家郭沫若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评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1644年的甲申之年,更多因素上是因为三百年后的这篇文章而闻名。
  
  1944年的甲申中国,是中国全面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前夜。《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仅与发生在三百年前的那场中国封建王朝兴替有关,更与将来该如何面对胜利成果以及当时正在进行的延安整风运动有关。
  
  但那并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历史只是一面镜子。发生在甲申1644年王朝兴替舞台上的成王败寇到如今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过是警醒后人。
  
  一
  
  长期以来一直有个问题争论不休:就是满清的入关究竟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还是到退?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八十年里,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在政治上皇权高度集中,封建官僚体制达到了完备;思想上文字狱大兴,对民众思想的禁锢与迫害也同时达到了极致;满清虽然作为异族统治中国,但在社会风俗与文化教育方面却大行理学,这个朝代诸如妇女缠足等陋习也发展到了顶峰。
  
  同时,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所带来随后百年来的落后与屈辱——中国的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绝大多数来至清朝。而我幼时记忆中的中学历史课本上谈到满清最多的就是在前面加上"腐败的"之类的定语。孙中山等革命先烈当年所提出的革命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趋除鞑虏,恢复中华”。
  
  而且,更有人认为满清入关时对汉民族中的反抗者的血腥镇压直接改变了中国的人口血统,产生了越来越多顺民(能活下来的都是安心当奴隶的人),从而导致了延续至今的中国人的劣根性。
  
  这当然有些言辞激烈,因为我们同时不能否认:在满清统治中国的二百八十年的前期,这个来自边疆蛮荒之地的异族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八旗军,并依靠这支力量征服并统治了人口数量百倍于己的汉族。同时,这个朝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建立了屹今为止中央政府实际控制领土面积最大的封建帝国,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成就了封建主义制度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的辉煌。
  
  而且与明朝的帝王相比,满清的十二代帝王的个人素质以及勤政爱民程度显然远远超过了她所继承的前代——明代帝王:清朝有无能的君主,但却没有昏庸的帝王。而明朝除了朱元璋与成祖朱棣之外,几乎鲜见有作为的君主。最精典的是前不久播放的《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与他的孙子万历:爷爷二十五年不上朝,孙子则二十七年干脆罢政。更不幸的是这两个人一个当了四十五年皇帝,另一个则当了四十八年。
  
  这个王朝边患不断——北方元帝国的残余势力的威胁从明朝建立一直到灭亡都未能真正解决;官场上党争不断,互相倾轧,内庭宦官专权,特务机构林立,而皇帝则醉生梦死,要不作梦想当神仙,要不就荒淫无度。
  
  这样一个王朝居然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也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然而,清朝入主中原毕竟是中国历史的到退,因为它扼杀了由张居正变法(或者更久)而不断成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荫芽,使中国先去了再次领先世界的机会。随后,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外外政策,对来自蓝大海之上的世界先进信息严格过滤,闭起门来做起了天朝上国的美梦,直至被同样来自大海上的隆隆炮声惊醒。
  
  但在1644年的甲申,不管是在煤上自缢而死的一心想做大明中兴之主的崇祯皇帝,还是得意忘形正在入主紫禁城的农民军领袖大顺皇帝李自成,抑或是正在关外厉兵秣马觊觎中原的满清帝国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甚至包括山海关不知何去何从的后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以及正在四川大开杀戒的大西王张献忠。都无法预料随后三百年将要发生发什么。
  
  崇祯上吊时悲叹百官误他;李自成则希望自己的箭能准确地射到承天门(天安门)的天字上,以向上天验证自己是否能得到天下;至于多尔衮,恐怕他还没有下定夺取中原的决心。这一年对于他们来说,个人的荣辱得失超越了对民生的关注,而这幕历史活剧却在所有人情愿与不情愿中迅速拉开了帷幕又迅速谢幕。
  
  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倾刻土崩瓦解,辉煌的宫殿与壮丽的山河成为身后云烟。吊死煤山的明朝皇帝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朝恩陪死,他的那些大明忠臣们此时正在谋划如何向新进贵族大顺军献媚。崇祯死时心中除了悲愤另外还有应该有羞愧,不然他不会觉得无颜见明朝的列祖列宗。但他一定没有认识到造成今天这样局面的恰恰就是他自己,因为他临死还一直在认为是百官误了他。
  
  崇祯杀人太多了,他登基伊始就不动生色地除掉了魏宗贤,随后在十七年中对他的总理或者各部部长随心所欲地罢免、杀戮。崇祯的杀人的功夫显然要超过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他不相信任何人,所以也不会得到大臣的信任,众叛亲离是必然的结果。
  
  明朝并不缺少忠臣,也不缺少治国的良臣与御敌的良将;但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
  
  他本来是有机会的,本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失去了——这看来偶然,却又必然。
  
  只是那些被枉杀的曾经与他一起抱有中兴大明而刨肝沥胆的忠义之义士的在天之灵,会在1644年的甲申,作何感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5
发表于 2015-1-2 10:57 |只看该作者
读了前三节,津津有味,歇一会儿再读

闲姐威武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2-31 23: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信陵君新年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31 23:22 |只看该作者
以前读周恩来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以为那就是千古奇冤了,如今看来,这袁崇焕也该是个千古奇冤。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2-31 22:49 |只看该作者
呼呼,看完了,嘘唏一场!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2-31 19: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历史从不乏悲情英雄,因为大部分历史是用血与罪恶堆积起来的。所幸的是,历史最终将他还原成忠臣,而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罪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2-31 18:50 |只看该作者
提个小意见。
你内容虽然很充实,观点也很独立,但文章可以再润色一下,带有抒情、激愤、痛斥、呼唤的语境,这样更吸引人。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2-31 16:07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看完,标识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31 10: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板凳都被您自己给占了,俺先靠前找个座儿待着,容后细细读来!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31 08: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31 16:09 编辑

  七
  
  袁崇焕死后,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关宁锦防线仍然存在了十四年,十四年之中,清军始终无法突破这道防线。如果不是吴三桂投清,山海关的屏障作用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但清军可以选择绕过山海关进攻明朝,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长城只是一道摆设。明朝灭亡的问题并不是袁崇焕与一道长城就能解决的。
  
  袁崇焕的继任者孙承宗继续了袁崇焕的军事思想,而袁崇焕手下仅存的猛将祖大寿与何可纲也依然在为大明奋力拼杀,只是疯了的崇祯随后又罢免了孙承宗,祖大寿也最终投降了清朝。
  
  袁崇焕的族人被发配充军,随后由于战乱不知所踪。后来清廷在修明史时从清宫档案中发现了当年太宗皇太极纵用反间计的情况,经乾隆皇帝下诏才平反了这个冤案,乾隆曾下旨寻找袁崇焕的后人,但只找到他一个远房的亲戚。
  
  1644年的甲申,吊死煤山的崇祯不知道有没有想起过袁崇焕,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想起的,因为他如果能想起,当年就不会那样做了。
  
  满清是想起了的,因为满清的编写的《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
  
  1630年死去的袁崇焕,为1644年甲申上演的活剧做了一次悲壮的垫场。他的死,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更大程度上是人性的悲剧。
  
  这场悲剧的思考是:所谓的正义、人性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历史面前都让人得重新定义。
  
  不可否认:英雄推动了历史,但他们却无法改变历史。而站在历史血河里,这些英雄的铁骨却更让我们侧目。
  
  袁崇焕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是真实而充满了悲壮色彩的。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但仅有希望够吗?
  
  (完)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31 08: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31 16:09 编辑

  六
  
  悲剧是喜剧的另一面。
  
  两股政治势力相争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一方的悲剧而另一方的喜剧。如果袁崇焕之死是大明王朝的悲剧的话,那么他的敌对一方大清的庆功宴上皇太极最兴奋而又不愿提起的事情应该是这个曾令他最为头疼的对手终于死在了他的反间计下。
  
  中国历史上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悲喜剧。
  
  皇太极并没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胸怀天下人的眼里,任何人与任何力量都是他棋局中的一枚棋子,为了胜利的目的,这些棋子的得死与死活根本是不在话下的。
  
  只是袁崇焕之死远远不能以一个悲剧来概括那么简单。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贴子叫《中国古代十大冤将》,袁崇焕名列榜首。超过了更为有名的同是抗击女真的名将岳飞。还有人将袁崇焕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案,那是因为他相比起岳飞以及大家很熟知的六月飞雪的窦娥来说,显的更冤。
  
  岳飞被判死刑后,曾与岳飞不合的同为抗金名将的韩世忠与秦桧理论,说了那句著名的:"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之冤不但宋高宗与秦桧知道,时人与世人都知道。所以宋高宗只能在风波亭秘密杀死岳飞父子。窦娥被冤杀,连老天都知道用六月飞雪这种奇异的天象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袁崇焕的被杀,天下人(至少是北京人)都认为他该杀,连明辩忠奸的老天居然也没有半点表示,由此看来,袁崇焕比岳飞与窦娥冤的多。
  
  明末清初文史大家张岱所著的明史著作《石匮书》中曾记载了袁崇焕伏刑的惨情,令人毛骨悚然。但更令人发指的却是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有一种传说是,从受刑犯人身上割下来的肉可以配制疮疥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所说的是华老栓买沾人血的馒头给自己的儿子治疗肺结核。所以,创子手将从凌迟犯人身上割下来的肉出售换钱自古就有。但北京城百姓的这种举动显然不是为了那些在今天看来是属于迷信的目的,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对袁崇焕的恨。
  
  这种恨,甚至甚于中国历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他们的恨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因为痛恨爱奸,忠诚为国吗?
  
  十四年后,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当年生吞袁崇焕肉的这些百姓,打开了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这估且可以认为是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但仅仅几个月后,他们又同样打开了城门迎接了清兵——当然,他们也是率先留起鞭子,庇护在大清皇帝圣容之下的最早的顺民。
  
  此时,他们恐怕早已忘记了当年是曾经怀着怎样的愤恨去对待一个在他们看来通敌卖国的人。而且还极有可能会在酒足饭饱之后,口沫横飞地讲述当年刑场之上的精彩以及袁崇焕的该死。
  
  他们,爱国吗?他们,痛恨汉奸吗?
  
  皇太极的反间计里的一个步骤是这样的,当清军围攻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城外大肆的掠夺,并且扬言是袁崇焕将清兵引来的。
  
  而北京居民的产业恰恰大多都在京郊。
  
  还有的就是,明朝虽然奉行的是天子御敌于国门的政策,但真正北京城所遇到的危胁大约只有于谦的那一次。其余的数百年间:天子脚下,王化之地,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讲都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而清兵居然打到了家门口,让这些本来应该安居乐业的良民居然受到了刀兵之苦,那他袁崇焕的罪名就应该大于通敌卖国的罪名。
  
  他的确该死。
  
  因为谁死,怎么死,是不是冤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能受到损失!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既使曾有鲁迅先生的呐喊也无济于事。袁崇焕的悲哀就在于他爱他的大明王朝,爱大明王朝的人民,而他的人民,他的大明王朝,却根本不爱他。不但不爱他,还要生吞他的肉……
  
  所以,当他手下的将领买通狱卒给他送去用以减少受刑痛苦的鸦片时,他断然拒绝了。
  
  哀,莫大于心死。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无法超越心灵上的巨痛。
  
  凌迟是一种持续时间很长的痛苦,无法想象袁崇焕是如何面对的。有资料证明袁崇焕自始自终没有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但却有人听到从他胸中所传来的呻吟,这呻吟绝对不是来自肉体上的折磨,而是一声长长的无法形容的叹息!
  
  公元1630年的北京闹市街头,这一幕惨剧正在上演。深宫中的崇祯不知作何感想,但他一定在等待,因为按照惯例,他要等待监刑宫向他报告袁崇焕被剐的刀数以及他受刑的情况,此外,他还要将袁崇焕的首级传首九边,就象当年他的兄长天启对待熊廷弼那样。
  
  这是崇祯三年的八月,按现行公历应是九月,秋风萧瑟,其时一派肃杀之像。
  
  这个悲剧并没有终结。
  
  宋高宗死后,他的继承者迅速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而袁崇焕的冤案则等到了一百多年后,他曾经拼死抵抗过的敌人——满清帝国的皇帝乾隆下昭正式为袁崇焕谋反。
  
  这是悲剧之上绝妙的讽刺。
  
  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程本直《漩声》中引袁崇焕的话)
  
  程本直答的好: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
  
  亡命容易,而袁崇焕的亡命里有太多的冷漠、自私、残忍、愚昧、阴谋。崇祯十个月不杀袁崇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害怕杀了袁崇焕而招致袁崇焕手下部将的不满——其实当他将袁崇焕下狱之时祖大寿就曾率军义愤而返回山海关,还是在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相招祖大寿才重新返回抗清前线。
  
  袁崇焕下狱之后,朝中奸佞之臣纷纷下书要求处死袁崇焕,而为袁崇焕请命的人则显的寥寥无己。其中有必要提的就是前文说到的那个程本直,因为提了程本直,才多少会让人觉得在1630年的北京或者是大明王朝中有一丝正义,也多少能给我带来一丝安慰。
  
  程本直,一介布衣,因仰慕袁崇焕而投身军中效力。袁崇焕下狱后他多方奔走为袁崇焕请命,代死不成后宁愿与袁崇焕同死,他遗志与袁崇焕同葬,希望在墓碑上写上:
  
  一对痴心人
  
  两条泼胆汉
  
  还有就是,袁崇焕死后,他的一个佘姓仆人冒死将袁崇焕的首级盗出,秘密埋葬,并终身以及其后人为袁崇焕守墓至今.
  
  但,大明王朝其时已不得不谢幕,因为再没有谁有能力或者有胆量去承担这个破碎的山河了。虽然,关宁锦防线其后又存在了十四年,虽然,那支袁崇焕亲自训练的关宁铁骑依然能征惯战。但大明王朝的倒下,只是时间的问题。
  
  公元1630年,距甲申还有十四年,这一年的冬天,必将会异常的寒冷!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2-31 08: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31 16:09 编辑

  五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更推崇“弹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将。这种思想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难听点说反映出的是以貌取人的延伸而已。所以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儒将并不多,偶尔一半个就会被人不遗余力的吹捧。
  
  当然,伟大之处就是人们意识到了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圣人的教诲。斗智不斗力的最杰出典范应该是刘项之争。其实如果当年刘邦打的过项羽,他才不会傻到去和项羽斗智。但刘邦胜利了,所以就成典范了。
  
  但绝大多数冲锋陷阵,流血拼命的恐怕是黑旋风与猛张飞之类的其貌不扬的死士。儒将难得,有儒将出现,那是国之幸事,袁崇焕是一个儒将,同时也是一个猛将。
  
  且不说宁远城上指挥气定神闲,单单说他在辽东全面溃退之际单骑出关考察地形,就足以说明这个人身上的胆气。当然,这份胆量在败亡的危难之际让他在朝堂内外的声名雀起,同时也让他在短时间内官位连升。没有这个举动,他站不在宁远的城楼这上。没有这份胆量,他也不敢在辽东指挥官高弟下令全军撤退时毅然抗命孤军扼守宁远。
  
  宁远之战是传奇的,传奇之处是一生没有打过败战的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偿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而这次失败也成了努尔哈赤死亡的直接原因。有种传说认为努尔哈赤是因为在宁远城下中炮而伤势过重去世的。传奇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以前多是明军战优势人数而失败,而这次是因为绝对的劣势而胜利,并且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军的第一次胜利。
  
  其实说穿了宁远之战不过是努尔哈赤攻击宁远而没有攻下而已。这样的战局让迫切渴望胜利的明廷单方面夸大了。但做为儒将的袁崇焕,他的胜利才刚刚开始,他的传奇也刚刚开始。
  
  袁崇焕是儒将也是一员悍将,虽然从各方面看来他很有可能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个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强捍——清人称他为袁蛮子。如果说宁远之战多少有些被夸大和歪曲的话,那么之后的宁锦大战则真正是一场血战,随后入援京在北京城门外的战斗更是肉搏战,袁崇焕性格中的强悍直接反映在了这几场战斗中。清朝八旗铁骑无敌天下,也只有他有能力与对方硬碰硬过招而不落下风。
  
  袁崇焕手下有几员猛将,满桂、赵率教与祖大寿。满桂与祖大寿不说,赵率教却曾是熊廷弼手下的逃跑将军,但在袁崇焕的手下却成了猛将,最终战死在宁锦血战之中。同时,袁崇焕还是个精明的政客,虽然从政治倾向上讲他靠近东林党人,但他却能在东林党与阉党之间左右逢源,并且与监军的太监都能保持不错的关系,可见这人绝不缺少世故与心机。
  
  应该说袁崇焕其时简直成了一时的中流抵柱,在任何人看来他完全有可能挽狂澜与既倒——最起码崇祯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以他的才干与大明巨大的人才物力加在一起也是极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袁崇焕此时也一定是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因为这个原因,他觉得有必要让皇帝安心,让大明安心。所以他轻率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大话,这为他的被杀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种责任感迫使袁崇焕可能逐渐模糊了他心中的那份世故与狡黠,于是他杀了明朝皮岛的总兵毛文龙,这个做法后来被史学家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毛文龙纵有千般不是,也不应该由袁崇焕来杀。同时,由于杀了毛文龙,造成了尚可喜、孔有德与耿精忠的投清,这三个人后来成了清朝夺取中原的最大功臣——当然,在汉人看来可能是最大的汉奸。
  
  杀毛文龙是袁崇焕后来被杀的第二个伏笔。
  
  在皇帝看来,最大的危胁可能不是来自于异族的入侵,而是有功劳过大或者是权利过大的臣子危胁到皇帝的权利。在这个原则下面,再中流的抵柱也是要杀的,就像当年高宗杀岳飞。袁崇焕杀毛文龙触及了崇祯的软肋,虽然他当时不吭气,但心中是记上了。
  
  袁崇焕的错误还在于他居然逼崇祯动用自己的私房钱为军队发军饷。鉴于明朝皇帝一贯的爱好,动皇帝的钱与睡皇帝的女人是一样的。表面上看来勤政爱民的崇祯皇帝的心胸并不会如唐宗宋祖那样开明。但他迫切地想做那个大明中兴之主的愿望又强迫他将这些不满与愤怒压在心底。其实,即使袁崇焕五年真正能平了辽,他也一定会让崇祯杀掉的。
  
  幸亏他没有复辽。否则大明不亡,未必对百姓来说是件好事。
  
  但他五年没有复辽,而满清的军队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心中忍耐的终于到了极限。这位皇帝此时心中一定充满了怨毒,这种怨毒是他对袁崇焕一味长期忍让的喷发。从他杀大臣的手段来看,袁崇焕让他所付出的坚忍肯定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所以当幻想破灭(在他看来是)的时候,杀掉袁崇焕,并且让他史无先例的屈辱的死去才能发泄他心中的怨毒,这种发泄,甚至会让他不顾大明的前途。
  
  在我看来,崇祯的精神一定有问题,否则无法解释他继位十七年来的所做所为。
  
  凌迟是中国古代酷刑中最残忍的一种刑罚。关于这个刑罚,我曾看到一个传说中说,当年某位皇帝在规定凌迟该剐的刀数时曾经找过几个这方面最有经验的创子手,最多的是剐到二千九百九十七刀而犯人才死,所以凌迟被定为三千刀,实际上执行的是两千二百九十七刀。但现在看来这个传说可能没有什么根据,因为被判凌迟的犯人多会规定要剐多少刀,明代大太监刘瑾就被剐了三千五百九十七刀。但有一种说法是肯定的,就是最后一刀下去犯人应该还有呼吸,否则执行的创子手反而会丢掉性命。割完规定刀数后才是开膛破腹,随后是取下首级。犯人的痛苦才会结束。所以这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曾听说创子手一面割犯人的肉而一面给犯人上止血药的,并且为了防止犯人疼死一般会给犯人灌一定量的诸如鸦片一类的迷药。
  
  所以凌迟的最后往往是受刑人只留下一副骨架。而凌迟的目的除了让受刑者承受痛苦之外,更大程度上恐怕是为了给围观者以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憾。
  
  袁崇焕就被处的是这种刑罚。
  
  崇祯杀袁崇焕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年皇太极纵用了反间计,并且以皇太极当时的文化水平来看,他的这个计谋有人相信来自于中原汉人的一部〈三国演义〉。但崇祯是否因为中计而杀袁崇焕呢?
  
  史学家的争论是认为崇祯其实是并没有中计的,因为袁崇焕入狱到被杀中间间隔了十个月,崇祯既使中计也有足够的时间反应过来。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崇祯还要依靠袁崇祯的关宁铁骑保卫北京,他需要防备杀袁崇焕而逼反袁崇焕手下的将领。但崇祯最终杀了袁崇焕,原因是上面所分析的几点,此外还不能不强调的是:
  
  崇祯一定是疯了!
  
  他肯定是疯了,他不会不知道杀掉的这个人是国家的栋梁,他不会不知道杀掉这个人后再不会有更合适的人替他去抵挡大清铁骑,但他还要杀,那只能说明他此时已经完完全全的疯了。
  
  此时不管任何理由去解释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似乎都有些说不通,因为除了他无人能决定袁崇焕的生死,他要不疯,袁崇祯就不该此时死。
  
  但也不能怪崇祯,他少年时的不幸与刚极位时来自魏宗贤的危胁严重影响着这位帝王的心理健康。史书上说他刚进宫时数天不敢食用宫中食物,只吃从王府带来的食品。杀掉魏忠贤后内忧外患的局面与振兴大明的重任压的这位才能平庸的皇帝的精神崩溃了。
  
  所以他要杀袁崇焕,而且他之前杀的不只一人,之后也没少杀一人。杀人是缓解他心中压力与恐慌的最佳手段。所以,崇祯杀袁崇焕与杀手下的大臣并不难理解。
  
  但北京城的百姓此时也疯了,他们疯的原因如果细究起来,恐怕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而提起这些往事,会让历史变的更加沉重,会让那场发生在1630年北京街头的历史悲剧,三百七十年后依然痛彻人心!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31 08: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31 16:09 编辑

  四
  
  后来败出北京死在九宫山的大顺皇帝李自成,传说在北京的每一天都在过年。
  
  陕西的米脂并不光出产美丽的婆姨,还出生了李自成这样的乱世枭雄。虽然我们曾一度认为他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一度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进入北京后骄傲腐化的原因。
  
  但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李自成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造反者。我想这个定义应该是客观的而又没有什么感情倾向的。自古官逼民反,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在今天看来完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自成之前有周代的国人暴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黄巾大起义以及唐末冲天大将军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则有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封建王朝更替的规律是当一个朝代建立后,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经过不断兼并而造成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的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则流离失所,再加上严重的天灾与人祸,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民只有揭竿而起。而新的王朝建立后为平息民怨而重新平均土地,随后再兼并,直到又一次危机爆发。
  
  农民起义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被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因为他们造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发泄对压迫自己的官僚地主阶级的不满。更或者是为了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统治者去压迫别人,没有谁真正考虑过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或者有人考虑过而当他真正夺取了政权之后又迅速地忘记了。所以,他们的反抗是以烧杀抢夺为根本目地的。
  
  这实在令人心痛。中国历史上真正秋毫无犯的农民起义军几乎没有。他们象蝗虫一样从饥饿的土地上蜂拥至相对富裕的土地,抢光粮食,杀光男人,掠夺财富与女人。而被他们迫害的除了官僚与地主,绝大多数都与他们一样是普通的百姓。中国每个朝代末期的农民起义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减少,杀人最多的可不是当时所谓的官军。
  
  黄巢最精典的例子是当军队没有粮时,将无辜的百姓像舂米一样捣成肉酱。而与李自成同时代的大西军领袖张献忠,几乎造成了四川人口灭绝。李自成也不例外,这个因为丢掉了邮递员工作而一怒造反的闯王刚开始杀人的手段绝不下于黄巢与张献忠。直到他遇到了读书人出身的李岩。
  
  因为李岩让他明白,想得到天下就要得到民心,而得民心的前提是不能随便杀人的。
  
  所以,在李岩之前李自成几乎被朝廷派来征剿的军队剿灭,他不得不一次次逃跑,投降。但在李岩之后,或者当李自成不再滥杀无辜之后,农民军突然强大的无可抵挡,而崇祯朝的末日也就一步步临近了。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军屡屡会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工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迫于局限性无法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么个浅显的道理。
  
  崇祯元年的农民起义与崇祯看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个恶果至少是天启与魏忠贤种下的。辽事的不断恶化使明朝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为了应付辽东局事,明廷不断向农民增加税收。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明廷外患难拒而内忧频起,辽东战事激化了明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而由这种矛盾激化产生的农民大起义又使明朝处在了内外夹击之中,明朝这时候恐怕已无力回天,她又有什么理由不亡呢?
  
  但历史其实在必然之中还存在偶然。
  
  谁能解释秦朝的灭亡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张良博浪沙的狙击不是击中了副车,如果不是李斯与赵高假传圣旨,谁又能断定秦朝必然灭亡呢?谁又能断定造成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是必然的呢?如果必然,那历史恐怕不会留下这么多有兴趣的话题供我们今天讨论,如果必然,明朝就不应该存在二百七十年。
  
  那么以努尔哈赤的军事才干,宁远孤城恐怕不会成为他一生中唯一的遗憾,关宁锦防线也不会支持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走过最后的几十年,这必然之中,还是存在偶然的。
  
  李自成的必然恐怕并不是因为骄傲,而是源于被他一度压抑在内心的对社会的不满与报负,他的偶然可能仅仅是因为吴三桂的倒戈,还有就是杀了李岩。
  
  当然,这样的观点可能是有失公允的。我只是想表明的是,在以必然为历史发展背景的主线下,在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之中,完全是有机会出现偶然的。
  
  熊廷弼也许会成为第一个创造这个偶然的人。
  
  萨尔浒之战后的明廷虽然暂时失去了对后金正面进攻的能力。但以明朝的国力,假以时日修养生息,完全是有能力一举荡平后金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百倍于后金人口的明帝国的综合国力是远远超越后金的。而努尔哈赤也是看清了这一点的,所以当熊廷弼到任辽东后他不敢轻举妄动。而熊廷弼在辽东所做出的一系列军事措施其实也是有利于明朝日后恢复辽东的。
  
  只是,天启皇帝杀了熊廷弼,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首级传首九边,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没有死于杀敌的疆场,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直接原因是因为魏忠贤的党羽向熊廷弼索贿未果。还有孙承宗,这位延续了熊廷弼战略思想的大学士所做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袁崇焕,奠定了关宁锦军事防线。但这位天启朝的帝师却两度被阉党排挤,最后死于绕过山海关长驱攻入关内的八旗军。其时孙承宗离职在家,清兵围攻他的家乡高阳,他率全家与全城军民与清兵血战,被俘后不屈而死,史书上说他全家死难,终年七十五岁。
  
  中国历史上自毁长城的事情不算稀奇,那既然是自毁长城,亡国灭种就是必然的结果。熊廷弼虽然被杀,他自己多少有些该死的原因,因为不管如何,在他任内丢失了几乎山海关外所有明廷的土地,虽然他刚刚上任。孙承宗两次临危受命,虽然稳定了辽东不利的局势,但在朝廷那些所谓的清议刚介之士看来,其中几次小的军事失利多少有些有损大明国威。或许在他们看来,孙承宗与熊廷弼根本不能算上大明在辽东的长城,因为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在与大清的军事交峰中少没有胜迹。
  
  因为不管是朝臣和皇帝,使终认为来自边陲蛮荒之地的野蛮民族是无法与中原上国相抗衡的——至少面子上应该是这样的。为了这个面子,那就需要杀掉熊廷弼,罢免孙承宗(孙承宗虽是辞职,但与罢免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他们盼到了这看来是足以标膀大明国威的胜利,而且这胜利是绝对值得引以为豪、大书特书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以,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一方面成了大明帝国真正长城,另一方面,更大的期望与寄托同时也落在了他的身上。
  
  杖策之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对比中国历来的立功封侯之志,这可谓是响当当的豪言壮语。在1626(明天启六年)年的宁远孤城之上,儒生袁崇焕或许正抱着这样的豪情率领孤军与后金铁骑血战,我相信他其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所激荡着唯有战死沙场的决心。他恐怕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数年之内他会成为大明帝国屹立关外不破的长城,也更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增添无法明状的最深的痛!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31 08: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31 16:08 编辑

  三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侵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这首诗是故明蓟辽督师兼兵部尚书袁崇焕的遗作。袁崇焕,字元素,号耀如(一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史》上说他“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袁崇焕出生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含恨起兵(1653年)的次年,他的出生,注定是与辽事有关的。
  
  努尔哈赤是天才的军事家,他以十三副盔甲部属三十人起兵,经过数年拼杀,逐渐统一女真各部。而此时的明朝政权却并没有意识到女真的崛起将成为大明帝国的肘腋之患,万历此时大约正躲在深宫里与百官呕气,他所派出的各路税监正在疯狂搜刮财富。更何况,以夷制夷是明政权对待辽东少数民族的历来国策,女真内部的自相残杀,明政府乐得坐山观虎斗。
  
  所以,当他们真正意识到这个新兴民族所带来的危胁时,一切都似乎迟了。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强大的帝国,出现在了中国的东北地区。
  
  万历四十六年,即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拉开了后金政权与大明王朝的战争的序幕。同年,后金军攻战辽东重镇抚顺。
  
  这个举动对于明廷来说当然是公然叛逆,当真是“罪大恶极,法当诛讨”。明廷速度反应,任用曾任朝鲜经略的杨镐为辽东经略,调动包括朝鲜,叶赫在内的共计约十万人的军队,对外号称四十七万分四各征讨后金。
  
  其中有些细节需要注意一下:在不久前的万历二十六年,明朝军队刚刚取得了援朝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支征讨大军里有多员当年沙场的宿将,而明军的统军将领杨镐是个文官,在朝鲜战争中他身为主帅曾经临阵脱逃。同时,明朝军队中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而努尔哈赤此时的全部军事力量加起来不过六万,且基本上为冷兵器。
  
  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当年辽人的感叹此时应验到了明军身上。后金的军事指导思想是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大战的结局是明军四路征讨大军三路全军覆没,而主帅杨镐则继续象当年在朝鲜一样,逃之夭夭。
  
  萨尔浒大战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八旗劲旅从这一战开始所向无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也是从这一战开始,明军在与后金以及后金的继承者大清之间发生的军事战争中鲜有胜迹。
  
  就是这几次可怜的胜利也基本上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萨尔浒大战的当年,袁崇焕中进士。对于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来说,这无异于鱼跃龙门。不过当萨尔浒大战失利的信息传到北京城时,对于一直以边事为己任的袁崇焕来说,却不知是喜是忧。现在没有资料考证当时袁崇焕的心态,但在“朝野震惊,群议哗然”的北京城,他一定是无法高兴起来的。
  
  只是此时的袁崇焕还远远没有资格站在后金与大明相争的最前沿。万历四十八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劭武知县,开始了短暂的县官生涯。但袁崇焕注定是为辽事而生的,他在劭武县短短两年的任期内心忧辽事,不但与退伍老兵谈论辽事,而且招纳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后来的宁远大捷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也是在这两年里,明王朝真正是多事之秋。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袁崇焕任知县的当年,辽东明朝先后失陷沈阳、辽东首府辽阳、辽西军政中心广宁,关外危机更加严重。而这一年,那个相当可爱的,极愚蠢,贪婪,懒惰,自私之大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的明神宗万历大帝终于一命归西。按说,他的去世本来应该是值得举手加额的幸事,因为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希望寄托在他的继承者身上,因为他的继承者完全可能象当年嘉靖帝的继续者隆庆帝一样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但是不然,他的继承者泰昌帝却是个为了纵欲连命都不要的人,他仅仅执政一月就因服食红丸一命呜呼,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执政时间最短的皇帝。
  
  天启帝是万历的孙子,泰昌帝的儿子。他是个好木匠却不是个好皇帝,当他一心躲在宫里专心做木工活而无心朝政时,那个引导他懂得了男女之乐的乳母客氏勾结魏忠贤把持了朝政。天启与客氏之间的韵事很多野史多有妙笔,至于那个因为还不起赌债一怒净身的魏忠贤,则更令后人感兴趣不已。
  
  当然,兴趣的核心多来自于魏忠贤与客氏的对食,以及魏忠贤是否是真的太监,甚至有人猜测他或许如当年秦始皇母亲的面首一样性具可专车。但这个后来被称为九千岁的太监头子实际上控制了明朝的中央政权。魏忠贤传说目不识丁,但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懂得在天启帝做木匠活最入迷的时候前去奏事,他令满朝文武对他畏惧如虎,靠他长上青云之路而又突遭灭顶之灾的人不可胜数,魏宗贤活着的时候就生祠遍地,至于他死后,曾有一个传说是崇祯帝在吊死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居然是:
  
  魏阉若在,朕安得如此。
  
  明朝何能不亡?
  
  后人曾分析明亡的原因军事上重要的一条是文官主兵与太监监军制度,因为文官不知兵,能征惯战之将反而被这些纸上谈兵的人所指挥,至于太监,则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多少都有些心理上的变态。
  
  但既使是这样,明朝的形式也本不至于如此。因为在这些不知兵的文官当中恰恰出现了三个军事天才,这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本来都有能力改变明朝的历史: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但天启杀了熊廷弼,罢免了孙承宗,崇祯剐了袁崇焕。
  
  所以,明朝的灭亡真正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挽回了。
  
  而此时,中原腹地的三秦之地,一场来自腹心的真正大患正在酝酿与爆发之中!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31 08: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4-12-31 16:08 编辑

  二
  
  后来的明朝,成为满清统治之下令人不敢触及的字眼:一部《明史》而引发的文字狱使数万人人头落地。清人毕沅编写的《续资治通鉴》居然不敢录入明朝的史事。现今传世的《明史》是清朝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张廷玉主持编写的——是由胜利者暨征服者书写的。
  
  而更多的人,则在钢刀与马鞭下逐渐适应了旗袍与大鞭子,以至于逐渐忘记了那个他们记忆之中曾经引以为豪的最后的“大汉”民族强大帝国的虚幻的辉煌。
  
  其实,我对明朝一直非议颇多。我承任自己多少受了小时侯听评书里讲朱元璋炮打庆功楼大杀功臣的影响。但这个朝代却一直让我找不到本该发生在他身上的闪光点。与强汉盛唐不同,明代在我看来唯一的闪光点就是将统治了中国近百年的元帝国逐出了中原。但这件事情也做的是虎头蛇尾,明朝以及他的子孙并未能彻底消灭残元势力,以至于随后的三百年间蒙古一直成为明朝北方的边患。最严重的竟然是连皇帝(明英宗)也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随后是围攻京城,如果没有于谦,那真不知道明朝的历史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但明朝杀了于谦,原因是因为皇位之争——土堡之变中被掳去的皇帝卷土重来。明朝杀国家栋梁绝对是传统,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他的子孙们当然不会落在老祖宗的后面。
  
  明代皇帝要么昏庸,要么残暴。朱元璋喜欢干的是活剥人皮,他的子孙则喜欢凌迟,或者在朝堂上公开打大臣的屁股。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那时候打屁股可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穿着裤子,而是不分男女都脱掉裤子光着屁股打的。这种刑罚对于受刑人来说,侮辱的意义更大于刑罚。
  
  可见,明朝的皇帝根本就不把大臣当回事情。
  
  但奇怪的是,这个朝代的忠臣却层出不穷。前段时间演的电视剧《明太祖朱元璋》里讲朱元璋因为讨厌孟子要撤掉孟子亚圣的庙享,于是刑部尚书便抬着棺才向朱元璋进谏,这显然是效法春秋时期卫人子鱼的尸谏,朱元璋下令乱箭将他射死。电视剧没有交待那个刑部尚书钱塘的死活,其实钱塘没有死,朱元璋也被这个不怕死的忠臣感化了,不但撤消了对孟子的处置,还派人给钱塘治伤。刑部尚书是朝廷重臣,不管结果如何,朱元璋居然下令乱箭将他射死,可见其残暴。
  
  另外就是方孝儒了,因为不肯给明成祖起早即位诏书而被诛杀了十族的人——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杀十族的人。
  
  这不能不感谢孔子,或者应该感谢朱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害了这些读书人却便宜了明朝。我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当年魏征和唐太宗说他宁愿做良臣而不愿忠臣——良臣择主而侍,相比之下,为了一个值得自己效力的君王而死,可能更有价值。当然,或许另一点考虑就是也许正是因为明代皇帝的无能,才更有可能“主昏于上而政清于下”——明代的文官体制以及内阁议事制度还是很有点意思的。
  
  正德皇帝是个大色狼,也喜欢给自己封官。嘉靖修仙数十年,差点让宫女杀死,而万历则爱上了大自己十几岁的宫女,同时二十七年不理朝政,但却是千古敛财第一皇帝,至于他的儿子,则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为纵欲而服食春药而亡,他的孙子是个出色的木匠,并且与他的乳娘客氏有一些说不清楚的风流韵事…………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王朝,有什么理由存在二百六十七年?
  
  明朝的历史就是由一两个能干皇帝与治国能臣积累起来的国力与财富迅速地被不肖子孙们消耗殆尽,随后再积累,再消耗。
  
  虽然,这个朝代曾经留给了我们对汉民族辉煌的最后印记——长城、大航海、汉服;紫禁城。以及科学与文化的诸多繁荣,但这个朝代却留下了更多后世以资茶余饭后的笑料与心酸无奈。
  
  明亡,亡于万历。就是那个爱上了自己的乳娘客氏,任用了一代贤相张居正的创造了大明王朝最后辉煌然后又折腾的干干净净的万历皇帝。
  
  对了,张居正严格的来说并不是万历任用的,而是万历的爹任用的(大明王朝一五六六里的裕王)。万历事实上没有任用过谁,张居正死后他刨了张居正的墓,抄了他的家,逼死他的儿子,随后就是二十七年不理朝政。
  
  万历相当可爱,他不理朝政的地步到了他的六部尚书只剩下了一个,他也不出来任命,臣子们气不过写奏章骂他,他也懒的去处罚。而他却只做一件事,就是向全国各地派太监搜剥钱财,国库让他折腾光了,他的私人府库里的银子却因为长年不用都氧化变质了。
  
  但却在万历时期,军事天才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明朝杀了自己的父亲而含恨起兵。明朝的真正的边患由此拉开序幕。同时也正是在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的次年,一个后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人物出生了。
  
  只是,他的出生,也许注定就是为了一个悲剧的结尾!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