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记者们追问“你幸福吗”,惹得谁都检验是否幸福;后来春晚考究“时间都去哪了”,大家都回首流年感慨岁月。央视这类主流媒体,对舆论有所导向,我觉得挺好的,总比尸位素餐不贴近民声强。有些话题引人思考,也颇具社会正能量,例如这次的“谁是家里的顶梁柱”,让我努力权衡了下,也能更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那天清晨,看见“顶梁柱”话题出来,我这么嘚瑟的性子,当然毫不客气,立马对号入座说:是我,当然是我。
先生就哈哈笑说:好吧,算是你吧。儿子却反驳说:怎么会是你?顶梁柱该是男人,你连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不是跟着我爸走来走去,就是跟着我走来走去的。
我自然不服气,就说:不是你们围着我打转么?儿子说:是围着你打转么?是让着你、哄着你。我晕,个熊孩子,从来不给我面子的。
但是,我也就陷入了思索:既然他们围着我转,我又不是“顶梁柱”,总得给个称谓吧?于是我就想来一个词:“主心骨”。
友人说我不专业,似乎在他眼里,“顶梁柱”和“主心骨”是能够通用的。但在嘲讽我不专业之余,他却又自相矛盾说:“就江浙一带农村而言,‘顶梁柱’是指家中的最主要劳动力,是养家糊口的最重要的支撑;而‘主心骨’不一定是指主要劳动力,但一定是家里管事拿主意的人。”
他可能没意识到,这说辞跟我倒是不谋而合。否则我又何须在做不了“顶梁柱”时,退而求其次选择“主心骨”呢?
我是在先生的哂笑和儿子的辩驳里,弄明白“顶梁柱”的涵义的,那大概类似“爸爸去哪儿了”里的歌词:“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他必须顶天立地,能够养家糊口,其他人得靠他乘凉——这认知跟友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我对“主心骨”的概念持保留意见,或者说在友人的基础上略有扩展吧。拿主意、懂谋划的固然是“主心骨”,但其他不拿主意、不懂谋划,却成为他人精神力量的,我觉得也该归类于主心骨。
例如我有位男性朋友,他是那种很能干的人,当初爱上了我闺蜜,辛苦打拼啥苦都能吃,到我闺蜜决意分手后,他便颓废消极不思上进。恼他自暴自弃呵责时,他的观点让我至今叹息,他说:爱人没了,我为谁打拼啊?挣了钱都没人帮着花。
时过境迁,现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我猜他或许早已淡忘这段情缘了,但他现在的爱人和子女该是他的精神支柱,给了他无穷无尽的源动力。那么,他显然是家里的“顶梁柱”,但他却把爱人作为“主心骨”,如同那首歌曲:“……我喜欢快乐时,马上就和你一起分享;我喜欢受伤时,就想起你温暖的怀抱……”
同样的例子还有。四川乡下流行一句:女人家,女人家,有了女人才是家。很多男孩子老大了不收心,父母便张罗着赶紧娶房媳妇。说来也很有效果,成家男子大多脱胎换骨般,懂得担当变得有责任心了。究其原因,该是他权衡定位了,明白他该担起“顶梁”的责任,围着以“女人”为家的中心轴转动。
还有种情况更特殊,孩子们各自成了小家的“顶梁柱”,但倘若父母亲还活着的,即便数年不能相见,或疾病缠身甚至瘫痪在床,他或她依旧是子女的“主心骨”,是振翅远飞的鸟儿们归巢的最好借口。父亲、母亲衰老了、羸弱了,他们早已不能出谋划策,更不能庇佑子女而需要子女的赡养了,他们依旧是子女精神上的“主心骨”,是一个大家庭的灵魂所在,中国老话“家有老,是个宝”或许便由此而来?
当然,更多情况下,是若友人那句阐述,“主心骨”是管事拿主意的。
记得老一辈教训女人的话,说:男人是耙子,女人是篓子,男人要会耙,女人要会装。这样看来,男人是“顶梁柱”,女人是“主心骨”,便是很有道理的了。而这“会装”的涵义,大约是指女人有自我主见,懂得筹谋,擅长经营日子,能够把男人挣来的钱都用在刀刃上,把一家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女人或做不了“顶梁柱”,但肯定是“主心骨”,不是么。
由此可见,“顶梁柱”负责经济基础的,而“主心骨”呢,显然是精神领域。中国传统家庭而言,这两个社会角色,通常前者为男人,后者为女人,也偶有合二为一的情况,例如一方陨殁了或实在弱不堪责。但显然身兼数职并不是啥好事,英文成语有句“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意思就是:抗灾难系数太低,容易导致全军覆没。因此,雪玲这么精炼点评,说:男人是梁柱,女人是轴心。没有梁柱,家会塌。没有轴心,家会散。
鉴于目前社会经济并不高度发展,很多中国式家庭父母都必须辛苦上班的,这种其实是男女合力承担了“顶梁柱”的责任,至于“主心骨”是谁反而不重要了。话说回来,这不是什么值得大肆讴歌的事情,看看太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凄惶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我倒觉得小日本的女人们提升素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履行相夫教子的责任,或许更现实、更人性化一些?
只不知中国经济啥时候才能飞跃到只需要一个人做“顶梁柱”,而让另一个安心做回“主心骨”呢?
|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