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醉月楼主 于 2015-1-14 14:23 编辑
老项乃经典好男人,这有口皆碑。然而,这个好男人日前遭遇众叛亲离。
老项是哲学教授。哲学看似距生活有点远。但他不是食古不化的学究。他不教条,不迂腐,懂得国情、人情。在理论层面上很哲学,而生活层面上懂得顺应。去年,家里换了套百十米的新房。寒假接自己父母来暖居,暑假忙接岳母来。平衡起见,给父母买的火车硬卧,给岳母买的机票。他深知注重细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老项很怵岳母,因为她老人家太勤快了。岳母68岁,身体健康,手脚麻利,闲不住,眼里永远有活儿。妻子是中学教师,假期依然很忙,家务活多由老项承担。说实话,家里算得上整洁。但岳母一言以蔽之:驴粪蛋,表面光。她的确能从想不到的犄角旮旯抹出灰来,且还不少。玻璃才擦过,明晃晃的,但忘了扫纱窗。从某个角度看,的确有灰。岳母嘴一份,手一份。话到,手也到。不管风向,抄起笤帚就扫,且用的是扫楼道的笤帚。老项才要阻拦,见她已扫完,便把话咽下。暗自安慰自己:不过吹进来一些灰。
然而一不留神,发现岳母嫌扫得不干净,又在用海绵擦。海绵是用来擦洗碗池的,而洗海绵用的是妻子洗内裤的盆。老项忙阻止。岳母顺手又擦了擦地上的污渍,边洗海绵边说:“不用这盆,难不成用脸盆?!”
老项说:“宁肯用脸盆好些。”
岳母明显不悦,在她看,女婿有点找茬。
老项再没多说,悄悄消毒盆子,换了块新海绵,将旧的扔掉。
以老项的哲学头脑,很快将分歧归结为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
就科学而言,双方对“干净”的定义不同。岳母注重视觉干净。比如,不能容忍笤帚、簸箕上有灰尘,便在马桶里将它们洗得干干净净。老项说:“再干净的马桶每平方厘米也有几亿个细菌。在马桶里清洗的笤帚、簸箕又将细菌带到地面,最终带给家人。”岳母嗤之以鼻。
平日,地面隔天一扫,隔三、四天一擦,可维持大致整洁。老项认为,整洁是为了舒适,但不可成为负担。而岳母坚持随时不整洁随时打扫。这是生活态度的分歧,属哲学范畴。自打岳母进门,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总是湿漉漉的。家人又将湿脚印踩到客厅,于是客厅又被拖把随时拖的湿漉漉的,感觉很不爽。
岳母初中文化。老项买了许多老年读物,还想教她上网,想用事情拴住她,但均遭拒绝。于是老项决定放弃一些阅读和休息,力争将家务做的滴水不漏,不给她下手的机会,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为岳母大人永不停手,且防不胜防。稍一疏忽,她随手将几个调料碗洗了,用的是抹布。且在和面盆里淘抹布。一不留神,她又在用擦地的抹布擦餐桌。跟她讲抹布的分工没用,她坚信过水为净。
老项还尝试过“抢”,竭力去抢岳母手上的活儿。这让岳母很愤慨,觉得是“嫌弃”她。老项倍感疲乏,无奈之下让妻子与岳母谈谈。只说让她少干些活,她辛苦会让小辈不安。
妻子教物理,谈话并非强项。岳母极不愉快。谈话演变成她气哼哼的演讲。前几十年讲生儿育女的辛苦,后若干年将将来要去养老院,免得讨人嫌。
偏偏儿子又跳出来说:“养老院有什么不好。社会化养老大势所趋。”
妻子忙喝斥,儿子说,这是老爸说的。
三个大人瞬间楞住。继而岳母爆发了火山般的愤怒。
这确是老项的话。前不久同学小聚,他带儿子去玩。席间,闲谈养老,确有此言,主要针对自己这代人。并且,对“常回家看看”之说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与其宣扬年轻人“常回家看看,”不如宣扬老年人“常出来走走。”一个人的幸福基于他对世界的认识,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然,此乃理论探讨,充其量是对自己的要求。儿子当时在一旁打游戏打得火热。不料他一心二用,竟东一句,西一句听在耳里,此刻断章取义,一古脑儿抖出来。
老项历来拎得清理论与现实。现实中,他们夫妻每年不止一次探望双方父母,旅行花费是一笔很大支出。年节、生日也少不了给父母送礼物。因岳母孀居,他早就答应妻子,必要时接她来一起住。
次日,岳母执意要走。妻子去机场送行,临走甩下冷脸。她觉得老项很虚伪。
儿子因被父母斥骂,很不爽,躲在自己屋上网,不搭理他。
落寞的老项拿起本《西方哲学史》,脑子却开了小差。如果一开始就坚持原则,对岳母的一些习惯毫不客气说“不”,结果会好些吗?最终也想不出所以然。他觉得中国哲学太深奥了。当初该学中国哲学,而不是西方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