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戈戈 于 2015-1-22 09:28 编辑
【征文赞助001】杀年猪 金戈戈
文章开门见山,丰富多彩的年味不再一一列举,这样写也自有味道,既少了陈旧的罗列,又能直入主题。
假如这也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基本已是湮没在了时光里。现代社会,啥新鲜玩意儿没有,除了沿袭传统,买超市现成的,来熏点腊肉,做点香肠啥的,谁还劳神费力,杀什么年猪呢。
这样看来,“杀年猪”的热闹背后,也代表了一段荒寒的岁月?
到腊月下旬……
这第二段第三段,写得不错,但安插的地方不对,其实从第一段来讲,直接承接“到腊月下旬”更好,至于二段三段,往后面适时安排。毕竟杀年猪并不只是荒寒岁月独有的风俗,读者还没读到正文呢,哪来的荒寒感受?这两段随意性太强的安插,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写作者平素的任性和蛮横,或者有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性格缺陷。
“托父亲的福……有缅怀,有辛酸,更有对父亲的仰望……”
同理,这段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也应该适时找地方安插。我还是觉得,你应该重新排序,把杀年猪的整个过程,先展现出来,再通过父亲的细节描写,映衬出父亲的伟岸和沧桑。
首先,母亲会准备好一口大铁锅——我们称为瓮子锅,口径大,底径深。听父亲讲过挖大运河的麻叔谋爱吃小孩子,我总疑心便是这种大瓮子锅炖出来的。还有柴火,是捆成堆的干柴棒,或是码得整齐的竹竿子。竹竿子架在灶膛里燃烧,总是令我喜欢又畏惧,因为,免不了嘭嘭炸裂,动静很大,声音很响,像过年的鞭炮似的。母亲忙不过来时,会叫我帮忙递几根柴火。胆战心惊捏了短竹竿,瞅准了灶门丢进去,再在它们霹雳炸响前,捂着耳朵逃之夭夭,换来母亲好一顿数落。
――这段是最精彩的一段,美丽的文字不是堆砌词藻,
通篇文章看,杀年猪的过程描写细致、生动,甚至达到了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着读着,仿佛就进入了杀猪现场,和一群孩子们远远地躲在大人身后,惊惧而好奇地看着场院中间的杀猪过程。这部分描写,无疑是彰显写作天分的,是非常成功的!
通篇文章,从结构上看,不够严谨。想到哪就写到哪,想在哪发表感慨就发表,从不想着去安排一下。这就像一个任性的穿着碎花裙的小胖姑娘,总爱牵着小伙伴们的鼻子走,却不想着小伙伴们的感受。
关于父亲的部分,作者安排得不够合理。也就是说流于自已的感激之情太多,而高明的写法,是让父亲在杀年猪的过程中,来充当主角。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表情、细节等描写,来充分表达出父爱无言,父爱如山来。当然,为了突出父亲这个主题,其他角色皆可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