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5-4-29 10:22 编辑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这话似乎是巴尔扎克说的。最早看见是印在《白鹿原》的扉页上。要理解这句话难也不难,不难的话大概看完那部小说就能明白,难的话,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更多的阅读量才能更深层次的明白。
这涉及一个民族所经历的足够多的苦难与无奈。
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关“史无前例”的题材,虽然提及很多,但总不能进一步深入,或者是深入了,我们却未必有机会能看的到。所以选择这样的题材,说明作者对这段历史以及背景是有所掌握和思考的。
而这种思考,其实已把握住了小说应该写什么与反映什么的命脉。
大概六十年代末期,我的父亲曾经历过一次几乎穿越中国的旅行,这次旅行与那个年代人们的某次狂热举动有关。他当时大约当上初中,年纪比我们现在的初中生略大一些,大概十五岁。这次旅行他怀揣着我的祖母给他准备的十元钱,后来他说,游历结束只花了其中的五元钱,是因为他想打牙祭时购买了属于私人的一只烤鸡。
记得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脑子里满是羡慕——不花钱的旅行,谁又能不羡慕呢?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羡慕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则是深深的悲哀,可能,这便是所谓的成长吧。
我的父亲后来再也没能继续学业,不过小时候我们家里时常出现一些历史类的诸如《清史演义》之类的书籍,我觉得我喜欢阅读的习惯是受他影响。
后来,我会买一些在我看来层次稍高点的书,偶尔也会发现他在翻阅,然后他会很小心地与我讨论。虽然讨论起来会他仍然会将演义当成正史,但我却很惊讶于他的记忆。
这个,可能是与书有关的。
不过,其中的思考,则与《我的书》有关。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类似事件,很多书藉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不过始终无法湮灭的却是人们对书籍与她所传承内容的追寻。
书是什么?
往大了说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明的传承,往小了说则寄托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里。书与他所代表的东西,很长时间里只被少数人掌握,但更多的普通人,只要一打开那扇大门,就不可抑制另外一个世界对自己的诱惑。
“史无前例”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个称谓。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展开论述了。选择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让《我的书》这篇小说多了很多把玩与思考的空间。
不过,掌控这类题材,是个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活儿。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力涉及。因而《我的书》的选题,为这篇小说增分不少。
作品以一个小孩儿的视角展开,主线是一条结尾都没有揭示的悬疑。其实,读小说时很担心她到结尾会控制不住去揭示这个悬疑,所幸的是她没有去揭示,而是将主题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这一点上,作者是睿智的。所以,小说中更值得关注的和思考的是:
为什么,我会偷着躲着用这样的方式去读书
为什么会有人同样用我这种方式读书。
为什么“反动学术权威”在《聊斋》可能被毁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与以前判若两人的勇气与执着。
为什么,我没有勇气站出来去做自己良心上所希望做的事?
在那样一个人性与心灵扭曲的时代,尽管因为“书”让所有人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而表现出的行为,仍然让人遗憾?
这,可能便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吧,会引发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而思考已不局限于去揭示那个悬疑对象是谁,而是这样苦难的历史背景下,用泯灭善良而去坚守的执着,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基础下,如此的不堪一击。
结尾的小男孩,是这样一个提示,远超于揭示悬疑所带来的快感。
所以,这篇小说是成功的。
当然,也有缺点,如果语言再凝练,将是一篇难得的精品。
但仍然值得为这样一篇作品而表达对作者的敬意。
|
-
4
查看全部评分
-
|